伦敦边缘剧场城市黑匣子

2014-01-19 07:04Joanna橙子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7期
关键词:布什宫廷剧场

Joanna 橙子

剧场没有音响设备,甚至没有剧场灯,更不用说多媒体和现代化升降设备等。

作为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2012年的伦敦格外热闹。伦敦的剧院也因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兴奋,思索着如何通过自己的舞台展现这座城市的精彩。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举办了名为“37种语言,37出莎士比亚”的国际艺术节,世界各国操着各种语言的艺术家们,轮番在同一个场地演出莎翁剧目,令人惊叹。

很多“莎士比亚迷”来到伦敦,都要到位于泰晤士河畔的这个剧场“朝拜”一下。真正走进剧场,可能会有些失望,里面是如此局促和简陋,实在和“戏剧圣地”的身份不相称:粗糙的木板凳,要加上一个出租的小坐垫才能变得舒服一点;没有挡雨的地方,更不要说取暖设备了,要知道,伦敦曾有五月飘雪的记录,盛夏时一阵暴雨可能伴随冰雹。

环球剧场始建于1599年,别看它如今被套上了“高雅”、“文艺”的标签,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它可是要和斗兽场甚至妓院争抢观众的。让这座剧场重获新生的并不是英国人。1970年,美国演员塞姆·瓦那马克(Sam Wanamaker)开设了“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基金”,试图重建这座传奇建筑。当时很多人认为这简直不可能,且不说庞大的建筑、文化、历史考古工作,剧场的木结构建筑就很难过防火这一关。顶住了无数否定意见,经历了巨大的困难,瓦那马克终于完成了使命,1997年,一座精心复原的剧场面世,木结构建筑全部经过防火处理,并拥有自1666年伦敦大火以来伦敦市政府批准的唯一一个草棚屋顶。历经几百年的岁月,如今剧场仍试图保持曾经的演出场景,没有音响设备,没有剧场灯,更不用说多媒体和现代化升降装置了。白天的演出依靠日光,晚上则依靠剧场内的照明灯。

在环球剧场观看演出,绝对是一次“穿越”的体验。

剧场高13.7米,内外结构设计力求再现莎士比亚时代的原貌。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兴建应归功于美国演员Sam Wanamaker 先生。

想当年,观众是可以自由出入剧场的,观众和演员的关系也和现代剧场不太一样,人们可以叫好、起哄,和台上的演员互动。如今环球剧场提供一种特别的“站票”,模拟当时的情景,可惜根据现代法律和安全要求,不再有人随时出入,也不再有商贩穿梭在人群里。但瓦那马克等为复原这个剧场而努力的人们,终究是为戏剧爱好者留下了一个情感寄托。

布什剧场有两个大名鼎鼎的邻居:BBC伦敦总部和伦敦西边的大型购物中心WESTFIELD,相距只有几分钟路程。剧场坐落在街角,经过时可能都不会留意,那个不起眼的绿色字母招牌下藏着一个令人惊艳的地方。

在伦敦的观众中,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去剧场是日常的活动,也是好友相聚的理由。

等待入场的酒吧区域总是飘满了咖啡香,还有散戏后热烈的讨论。

布什剧场和BBC伦敦总部以及WESTFIELD同处一区。

剧场是现实与幻界之间的通道。

伦敦戏剧人从不吝啬对布什剧场的赞美。它始建于1972年,是英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新写作剧场之一,由它制作的获奖作品已经超过三位数。剧场拥有一支专业的文学团队,全力挖掘各种背景的优秀编剧作品,他们每年平均收到1500部作品,尽力做到全部阅读并回复。以一个好剧本为基础,最终呈现出具有强烈“布什色彩”的作品,这让剧场拥有了一种矛盾的口碑:一方面,艺术水准有保障,观众源也很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同行诟病其扼杀了编剧特色,或者诱导编剧投其所好。无论如何,对现实生活题材的关注,让布什剧场的作品十分有人情味儿,也容易被大众接受,在伦敦普遍偏向黑暗、晦涩风格的小剧场中,它无疑是一缕清风。Bush在英语中是“灌木”的意思,在剧场林立的伦敦,这个名字显得十分低调。就像灌木一样,虽然矮小,但是常绿,也许正是这家剧场给自己的定位吧。在布什剧场成名的剧作家,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妈妈咪呀》的作者凯瑟琳·约翰逊(Catherine Johnson)。很多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剧作家和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前,布什剧场坐落在Shepherd’s Bush地区一个公共活动中心的楼上,从一米来宽的小门上楼梯到票务台,然后再上一层才是演出场地,当时最多只能安排80座。2011年,布什搬到了距离原址大约200米的旧帕斯莫尔·爱德华公共图书馆(Passmore Edwards Public Library)。为了庆祝搬家,剧场推出了名为“六十六本书”(Sixty-Six Books)的展演活动,66位作家参与了这个项目,其中很多人都和布什剧场有着不解之缘。与伦敦的很多剧场一样,“布什”十分关注教育和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剧场独创的“布什未来(bushfutures)”项目,为不同机构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布什剧场的新家以前是图书馆,所以其休闲空间也有浓厚的“书卷气”。走进大门,左手边的区域保留了图书馆的藏书,设置成咖啡馆的样子,有木质沙发和棉布靠垫,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来读一章有趣的故事。剧场出品的所有剧本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的区域是酒吧,原木结构,柜台上经常摆放着制作略显粗糙的家常点心。正对着门的是BOX OFFICE(票房),只有一张办公桌,放着免费的节目宣传页,还有供出售的节目单和剧本。走到桌子右侧,不经意间便步入一个开放式空间,被三组观众席围合,伸缩式坐席可以适应各种演出的空间需要。

布什剧场的文学部总监Rob Drummer在谈到剧场定位时说:“在英国,目前有一个新的方向是对东亚作家及其作品的关注。我们非常愿意了解更多来自亚洲文化背景的作品,也愿意和中国的观众探讨英国的戏剧。布什剧场推行的新写作文化,是国际的新写作;来自国际的作品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第一次去皇家宫廷剧院,走出地铁站,面前熙熙攘攘的广场四周遍布着商店和餐馆,哪里有什么剧院。回头一看,原来紧挨着地铁站的那座不起眼的红楼上面含蓄地写着剧院的名字。这简直太令人失望了,难道“伦敦最酷剧院”、《纽约时报》笔下“欧洲最重要的剧场”就是这样的?

剧院建筑为意式风格,由红砖、模压砖和石头门面建成。

近年来皇家宫廷剧院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促成年轻作家“草根”作品的国际化。

这张桌子曾经坐过无数的戏剧大家。

剧院是由教堂改建而成的。

皇家宫廷剧院前身是始建于1870年的新切尔西剧院(New Chelsea Theatre),由教堂改建而成,1871年更名为宫廷剧院(Court Theatre),1882年7月22日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位于斯隆广场东侧的这座新宫廷剧院(New Court Theatre),始建于1888年9月24日,建筑是意式风格,由红砖、模压砖和石头门面构成。

作为一家“真正的国际化剧院”,皇家宫廷剧院早年间的重要剧目囊括了世界戏剧的经典之作,每一位作者的名字如今都是掷地有声,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让·热奈(Jean Genet),尤金·尤奈斯库(Eugene Ionesco)、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和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等国际戏剧大师的作品都曾在此上演。想当年,这里是文人墨客切磋的江湖宝地。2013年,剧院重新演出了贝克特的两部经典之作,尽力还原当年演出的原貌,一展古风。

然而,剧院并没有因为辉煌的过去便失去亲和力。比如说,近年来它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促成年轻作家“草根”作品的国际化,每年推出的新作品会在伦敦以及纽约、悉尼、布鲁塞尔、多伦多、都柏林上演;它将许多国际上的年轻作家引入英国,也将英国的剧作家、演员和导演推向国际舞台。剧院还专门设置了双年戏剧节和年度作品计划,致力于发掘26岁以下的年轻戏剧人。皇家宫廷剧院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剧院的信心,新剧本的制作演出不再被看作是冒险行为,而是重新成为艺术家和观众的兴趣核心。

皇家宫廷剧院每年收到约3500部自发提交的剧本,已经拥有几个颇具特色的品牌戏剧季活动,比如年轻作家戏剧节(Young Writers Festival),第一届举办于1973年。40年来,已有许多曾经的写作新手成为伦敦重要的戏剧力量。剧院现任写作指导、剧作家Leo Butler和奥利佛奖得主Simon Stephens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就是在这个戏剧节上面世的。2011年起,戏剧节开始接受25岁以下作者的创作,这股新生力量为皇家宫廷剧院的舞台贡献了新的角色、故事和戏剧体验。戏剧节还专门为伦敦8~18岁的青少年设立了“周六短剧”(Saturday Shorts),今年3月选出了10部短剧,分为两组(8~11岁和12~15岁)在戏剧节上进行表演。此外,戏剧节还有故事工作坊、酒吧音乐演奏、年轻作家面对面以及100字戏剧等免费活动。坐在这样一个著名剧场里观看一个小孩子的作品,让人不禁佩服剧场的开明和培养新人的执著、勇敢。

皇家宫廷剧院在向伦敦观众引荐国际作品方面是领跑者,这也是剧场的重要财富:将英国写作与国际写作紧密联系。佩克·斯特凡毕业于纽约大学,2002年获得罗马尼亚最佳新剧作家奖(DramAcum prize),2005年,他曾在皇家宫廷剧院担任驻场国际作家:“当时我22岁,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工作坊,与英国最顶尖的剧作家和导演进行了交流。包括我在内,很多罗马尼亚年轻作家多多少少受到皇家宫廷剧院哲学的影响,我所在的罗马尼亚戏剧组织,就是安德列亚·威力恩从皇家宫廷剧院回来之后成立的。”

在这样一个眩迷的空间里,所有的肢体都有了独特的表达,远比语言丰富。

过去半年多,喜欢戏剧的伦敦人,谈话中一定少不了一个关键词——《淹没者》,这个演出的地址让人困惑不已——位于伦敦帕丁顿车站的那栋大楼,怎么看怎么不像剧场啊。

《淹没者》是眩晕剧团创作历史上最大型的一部作品,总演出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每场能容纳600名观众,演员有四十几位。很难定义这部作品的类型空间是互动剧场、环境剧场还是舞蹈剧场,或者,都是。眩晕剧团成立于2000年,是“环境戏剧”形式的先驱,擅长在特殊环境下演绎戏剧作品,作品风格鲜明,喜欢出其不意。《淹没者》的灵感来源于德国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Georg Buchner)的遗作《沃伊采克》。“庙宇影像”是一个虚构的好莱坞电影工作室,总共四层,这个建筑曾经是皇家邮政的分拣中心。故事设置在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电影从黄金年代走向衰退的历史大潮前,场景十分庞大,错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细节道具,让观众犹如走进了梦境一般。

看戏那天,在门口排队时,气氛就已经开始神秘起来。入口没有任何标志,只有一块黑色的幕布遮挡,还有两位彪形大汉守门。里面是蛇形围栏,观众分别排队取票,每人都拿到一张书签大小的信息页,正反两面分别为黑色和白色,代表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大门打开的瞬间,我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儿。每个人都拿到一个白色面具,工作人员再三嘱咐,戴上面具之后就不能再讲话。

狭窄的通道只能容一人通过,周边堆满了陈旧的道具。同一批观众在一个昏暗的大厅汇聚,广播里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欢迎大家来到庙宇工作室,同时电梯门徐徐打开,里面的工作人员笑容诡异。电梯里四处贴着电影选角用的人物照片,还有很多意义不明的符号。电梯停下,我被迫和周边的人分开,犹如被抛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我惊讶于这个空间的庞大,里面甚至重现了沙漠的一角、空旷的停车场、摄影棚、若干个真实大小的酒吧、舞厅、电影院……我也惊诧其中道具的逼真和细致,时而飘起的雪花反倒显得不足为奇了。

前方的热闹吸引了我的注意,故事已经开始上演了。几分钟后,演员们各奔东西,我得赶紧选择跟谁走——跟随不同的人物,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故事,半路上,也许另一个方位又会发生什么更加热闹的事,观众需要再次做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场面十分惊人,无论谋杀还是性爱,都在观众的面前发生,不免让人脸红心跳,好在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唯一可以摘掉面具的地方是一个大型酒吧,里面一直在演奏现场音乐,它仿佛是沙漠中的驿站,让人在此歇脚,一旦走出酒吧,面具就要再次戴上,一切照旧。不经意间,观众可能会被演员拉住,展开一段“一对一”的特殊交流,这些专属对白和私家经历,将彻底混淆现实与剧情。我周围看过《淹没者》的朋友,对这段特殊经历都印象深刻,他们可能被拉到地下停车场、医生的诊室、故事板的操控室……面具上留下了血迹或者是黑色手印。

就在我已经跑遍了5层楼、被剧情和演员的表演折服的时候,工作人员开始了全楼搜索,把观众们从各个角落找出来,集中到中间的大厅,那里将上演全剧的大结局,谜底将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揭开。

喜爱《淹没者》的人特意在网上建立了FACEBOOK小组,分析剧情,分享彼此的观看秘笈。这些讨论让人们一次次发现剧中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并诱发一次又一次的观看欲望。

创意总监费利克斯·巴雷特(Felix Barrett)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不同线索的叙事。贯穿全剧的两个故事互为镜像。两对情侣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却又有着相似的离奇境遇,最终道出一个爱情悲剧。”观众可以选择跟随不同的线索、不同的演员,去探究每个人背后独特的故事。

观看过10次《淹没者》的Meg总结说:“这个戏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对称’,海报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两条主线,一条是好莱坞片场,一条是片场外的美国西部故事。相似的故事同时进行,又有交错,最终汇聚成了相似的悲剧结局。”

DD是第一次观看这个剧目,他的体验非常直观:“累……刚进去的时候有些恐怖,很兴奋,眼花缭乱。太多线索,不知道该去跟随哪些演员。”

来自台湾的剧场设计师Pei-Shan则感慨庞大的场地中无微不至的布景和道具:“场景做得非常精致和用心。随手拿起一个本子,上面写满了字,而且居然都是和剧情相关的。天知道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在布景上面。”

猜你喜欢
布什宫廷剧场
欢乐剧场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引领美国结束冷战的前总统H.W.布什去世,享年94岁
浪漫宫廷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
布什召开任内最后记者会
为什么是布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