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方广播的评论架构体系

2014-01-20 22:45雷学勤
中国广播 2014年1期
关键词:评论员自媒体

雷学勤

【摘 要】在广播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评论成为新闻竞争的决战场。本文从广播评论在新闻节目和电台节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入手,论述了近年来广播,特别是地方广播评论热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我国广播评论的发展形态和短板,并针对当下广播评论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广播评论 评论员 评论员队伍 微信互动 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广播新闻评论从传统的文字述评类、音响报道类、主持人夹叙夹议类,转向以评论员为主体发声并随时进行解读、点评、互动的类型,而且成为贯穿新闻节目的灵魂。这种转变已经在形成一种潮流,并且这种广播评论形式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更新、丰富和成熟。地方电台也适时而动,在不断摸索中找寻适合自身的评论节目运作模式。

一、当今以新闻立台的广播频率,评论节目已经不可或缺

1.广播评论的兴起源自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的提高

在美国,广播类型中有一种“新闻谈话台”,受欢迎程度很高。美国传播学大师杜威认为:重建美国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拯救已经消逝的公众,允许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他号召“男人女人通过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生活,建立一个共同体,在其中每一个人均可获得充分实现其才智和能力所必需的机会和资源”①。“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新闻管理体制也从‘有限放开逐步向‘有限控制转变”。②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公共危机不断发生,政府更加意识到通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必要性,而政府也必须接受民众的监督,新闻评论就是最恰当、最直接的方式。

2.广播评论的兴盛源自新媒体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

以往的广播评论类节目一般是编辑以“编后语”的形式,或者汇编各种观点形成“述评”稿件,然后由播音员播读。这类节目如浙江杭州西湖之声主持人周光的《报刊选播》和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的《600秒述评》。但是这样的形式在网络时代难以形成互动和平等的交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变化,更加强调个性,思想也更加多元,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变化的特征。从传播学上讲,“媒体或是专家评论作为一种社会话语,首先在于新闻从发生、传播到接受、消费的过程,只有当评论的作者/生产者和评论的传播者/流通者、接受者/消费者在基本的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上都达成一致,这种传播才能够实现,才能形成影像流”③。在当下媒体环境下,再摆着居高临下的姿态,端着权威媒体的架子,保持一成不变的风格,必定被受众、市场抛弃。只有节目制作样式新颖,声音元素丰富,评论员语言个性化,思想独立性强,观点辛辣,评述独到,受众才能更乐于接受。

3.广播评论的发展源于媒体自身特点扬长避短的需要

在一些传统的媒体人眼中,广播常常被定义为:简单,稿件不能复杂,甚至认为广播不需要深度,广播只需要“短平快”,发挥资讯特色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对广播的误解。一段时间以来,广播作为相对弱势的媒体,特别是某些地方的专业频率广播,许多节目主要是靠编辑编,有限的记者往往用到突发事件和重点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评论,可以做到“新闻很难独家,但是观点可以独到”。在评论上下功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用几个优秀的评论员,就可以提升整个新闻节目的品质。

二、当今广播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和现状

广播新闻评论改革可以从200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面改版算起。18位包括教育、法律、军事、经济、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同人,成为改版后中国之声的第一批特约观察员和特约评论员。地方电台也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评论员队伍。在这方面,浙江广电集团交通广播走在了前列,2009年下半年开始筹建智库,在2010年初推出的新节目中,《93酷评》《曹景行有话说》等评论类节目亮相,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随即,2010年4月,杭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推出了《连线快评》,全天10个点位进行即时连线,突出了广播速度快、即时传达的传播特征,让人耳目一新。此后,杭州交通广播为了加强竞争力,也购买了曹景行工作室制作的节目。为了健全评论员体系和搭建立体的评论框架,浙江交通广播在2012年初的改版中,又提出“双点快评,单点快报”的概念,强调“快人一步,多人一点”,突出了评论的特色,即时效和观点。此外,还把此前的《曹景行有话说》加工成《曹景行非常6+1》,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全国著名的评论员,如新京报首席评论员曹保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北京大学教授李成言、上海大学教授顾骏等。这些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评论员在快评中发声,丰富了《曹景行非常6+1》的节目形态。曹景行除了对国内大事热点进行点评外,还擅长国际话题和港澳台话题,这也是地方电台新闻评论的很好点缀。浙江之声也在2013年加大了评论力度,签约中央电视台评论员杨禹,在早高峰时段播出联评联播的节目。

这些节目的共同特征是,选题由广播电台编辑和评论员共同商定,内容上依靠评论员出彩,包装上注重形式感,播出时间上突出早晚高峰和即时连线,搭建起全天新闻节目的构架,突出了“第一时间报道,第一时间点评,第一时间分享”的新闻理念。以浙江交通广播为例,评论员队伍最早建立,而且不断更新,保质增量。几年来节目影响力不断增强,遇到各类问题、各种事件,都能迅速找到相应的评论员进行解读点评。通过近四年的不断完善,《93酷评》《93快评》《曹景行非常6+1》等评论类栏目全天候即时连线快评,早高峰评论比较集中,舆论监督节目配发酷评,并吸引公众话题参与互动,打造了地方电台比较完整的评论框架体系。

三、当今广播评论类节目的短板和解决办法

1.出现一批评论“专业户”,对时事关注度高,阅读量大,懂套路,但没有理论功底,缺乏真知灼见,人云亦云。不管什么题材,都能说几句“正确的废话”。优秀的评论人才比较紧缺。这就需要广播电台对评论员队伍不断去伪存精,不断引进,不断发展,不断淘汰。有理论基础、社会阅历、懂表达的评论员将长期受欢迎。

2.受欢迎的评论员往往在多个媒体兼职,受工作时间等限制,题材适合的恰好没有时间,节目要播出,只能联系有时间但是未必适合的评论员。评论员和录制的编辑都可能是轮班制,从题材到切入角度再到内容的取舍,在很多细节问题上沟通处理不够,导致日常播出的节目精细化程度不高。需要根据评论员的研究领域、语音语态、背景资料、擅长话题、个性喜好等建立详细的资料库,对一类问题储备两到三个专家。定期举办联谊活动,让评论员多了解广播频率的特色,甚至和主持人有一定接触和了解,以便更准确地找到评论员在做节目的这个频率自身的定位、切入点和角度。

3.主持人年轻化,经验水平不足,评论和节目脱节,使评论员的内容成了“插件”。主持人串场发问水平低,评论员的声音常常被生硬地引入,评论员说完节目就结束,主持人不敢发言总结,或者一插话、一总结就让人啼笑皆非。纵观全国电台,尤其是专业频率,主持人的平均年龄都偏低。国外要成为新闻主持人一般要在一线做采编很多年,甚至是八年十年以上的才能成为新闻主播和主持人。而我国的播音员主持人主要为大学的播音专业毕业生,所以很多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专业化程度不高,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仅靠语言流利,会串联,根本掌控不了节目场面和走向,更谈不上独立担纲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了。所以引进评论员,引进直接发声的智囊团队是现实的选择。最终的目标是主持人担纲,评论员只是点缀,主要针对某个主攻方向进行深度评论。

四、当今广播评论类节目的突破口

1.把握评论选题,引导舆论走向

评论题材的选取第一是重大事件,第二是网络热点持续追踪。在舆论持续发酵过程中,评论就要横向纵向、表层内里进行跟踪。要注意对公众情绪的疏导,评论要切中要害,准确适度。热点事件最好联系几个评论员分别进行点评,在全天不同的出口、不同的节目、不同的形式,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评论,形成滚动和热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发挥广播即时性特长和24小时直播的媒体特色和优势。第三是尽量选取本地热点话题,全国性的话题要找到本地的共通点。

2.了解受众需求,提高评论技巧

听众既是新闻信息或舆论宣传的接受者,也是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服务对象。要让听众听得尽兴,又感到意犹未尽。所谓“尽兴”,就是提供满足听众需求的节目内容,评论员到位的分析说理让其积郁的情绪、疑惑等释然,感到豁然开朗,产生情感共鸣。而要做到让听众“意犹未尽”,评论必须追求字字珠玑,避免拖沓、复杂的表述,能说透一点就一点,能只说一个角度就一个角度。如需展开话题,必须转换形式,或换一个评论员从另外一点说起,或由主持人进行必要的衔接。

3.把握借力和主力的关系,培养广播自身的评论员

全国范围内有名的广播评论类主持人可谓凤毛麟角。培养评论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邀请社会人士从做嘉宾、特约评论员起逐步转化为媒体人士,但是在当前的媒体体制下操作难度极大。二是加速培养频率自己的评论员,资深的记者编辑要多连线发声,对新闻主播则要适当给予空间,从说新闻开始逐步开始学习点评。

只有加强电台采编播人员的新闻评论素养,才能把握评论节目的起承转合,细节上做周到,避免评论员的声音和其他节目两张皮。

4.把握听众评论员的“度”和“量”,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工具

一些广播频率充分认识到听众的重要性,尝试引进听众评论员,倾听更多普通人的声音。比如开通听众热线,电话切进直播室和主持人交流,还有近年兴起的微信,听众可以在办公室、上班的路上,发送自己最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最有感想的一句话。据浙江交通广播一周微信平均数据,10秒内的微信占56%,20秒到30秒的占34%,40秒以上的只有10%。即便在舆论监督节目时段,40秒以上的微信数量也增加不多。微信的语音评论简洁、自然,表现了听众当时的情感状态。按照浙江交通广播微信平台的经验,这些音响往往优于街头采访,优于一些预约评论爱好者的表述。微信评论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操作十分便捷。主持人抛出话题后,微信粉丝就会发来自己的“微评论”,只需值班编辑在后台即时选择和剪辑,然后直接发送播出平台,主持人选用即可。节省成本、时间,声音效果丰富,而且比热线电话播出更安全。可以说,听众评论员通过微信发表评论是目前最实用的操作模式。今后微信在评论上的运用还有很大的潜力。

5.把握自媒体发展态势,积极引进新颖的节目形态

现在,自媒体对广播评论的影响,已经开始初步显现。摘选一些著名时评人的微博汇编在一起就可以是一篇评论,在微博上搜关键词,也可以把大众的各种观点巧妙串联,可听性也很强,草根语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感染力。另外,有的时评人通过微博视频发表独家评论,如曹保印就在新浪微博上连续上传《观点保真》视频。拍摄地点就是自家书房,热门的事情自说自拍就可完成上传,非常及时,既有时评人的水准,又带有明显的自媒体语言特征和传播特征。这种评论形态目前已经在郑州电台新闻广播以同样的栏目名称正式播出,可以说是全新的尝试。广播门槛低,比电视更好操作。类似这种自媒体节目,运用到广播的可能性非常大,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而是一个将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既方便广播和评论员个人的微博联动,在线上线下彼此推动,更是简单、快捷、节目化操作的一种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交通之声)

(本文编辑:莫玉玲)

注 释

①理查德·J.伯恩斯坦(RichardJ.Bernstein) 阎勇译,《创造性的民主》,载《社会科学报》2002年8月8日第6版。

②骆正林 《媒体素养与政治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第1版。

③何愿 《新闻受众接受新闻时的影响流分析》,载《新闻传播》201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评论员自媒体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确保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处“一卡通”成为“幸福卡”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