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感染伦敦沙门菌新生儿的护理

2014-01-21 20:43汪淑娟桂丹妮
中国临床护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沙门呼吸机新生儿

李 辉 汪淑娟 辛 昆 桂丹妮

沙门菌属型较多,国际沙门菌中心已确定的沙门菌血清型多达两千多种,一般新的菌型是依据第一次分离出该菌株的城镇、地区或国家而命名的。近年来,发达国家沙门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全球沙门菌感染病例每年约为13亿[2],而在湖北地区暴发感染的报道较罕见。由于新生儿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均低下,细胞的杀菌作用减弱,易造成肠道感染[2]。伦敦沙门菌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一般3~5个菌落就可使新生儿发病。2012年10月我院新生儿内科共出现5例伦敦沙门菌感染,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患儿感染得到控制,达到临床治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0月,我科出现5例以败血症型为主要表现的沙门菌感染,男3例,女2例,年龄3~15d,病程14~32d。其中早产儿2例,足月儿3例。5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37.5~38.9℃,精神欠佳,纳差,3例患儿大便每天十余次,呈绿色粘液便,有腥臭味,pH值<7.4。其中1例因呼吸窘迫综合征使用呼吸机治疗12天。实验室检查:患儿大便镜检为革兰阴性杆菌,根据血清学反应,检出5例均为伦敦沙门菌。5例患儿血培养均为阳性。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对安灭菌、特治星、美罗培南抗生素敏感。3例足月儿应用安灭菌抗感染治疗7~10d,2例早产儿因病情重应用美罗培南治疗10~14d,血培养及连续3次大便培养均为阴性,临床治愈。

2 护理

2.1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①严密隔离,隔离室门口设置标识牌。②医疗废物及生活废物分别放入床边的双层黄色垃圾袋内,并标明感染性,封口单独运送。沐浴使用一次性沐浴袋,废水消毒后排入下水道。每日用多功能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4次/d,30min/次。③加强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管理,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如体温表、听诊器、面罩等,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送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后的管道需经过采样方可使用;新生儿暖箱和光疗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同一患儿连续使用暖箱和光疗箱时,每日用含氯制剂擦拭一次;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每日更换一次,有污染随时更换;患儿使用的奶嘴、奶瓶等用物,用后清水清洗干净,高压消毒灭菌后干燥保存。进入隔离室的物品不向外拿出,物品一物一用一弃。消毒工作均由当班护士执行,护工和卫生员手阳性率高[3],不得接触隔离室的工作。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④严格做好个人防护。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隔离衣,操作完毕及时脱去手套,严格六步法洗手,使用床边配备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4]。密封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禁止用手接触门把手及暖箱门,用肘部压开;快速手消毒剂用手背按压;每日更换工作服。⑤与医院各部门紧密配合,启动应急预案。在临床科室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同时,医院感染科作好每个环节的监测统计和反馈,如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液的监测[5]。根据感染科监测结果,及时制定和改进护理措施。

2.2 严密监护

2.2.1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①观察并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量,有无特殊气味,同时观察有无腹胀及呕吐情况,及时调整奶量。②观察患儿脱水的程度,根据前囟、精神、面色、尿量等评估。每日记录24h出入量及体质量。③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降低暖箱温度及辐射台温度,禁止头部冰敷和乙醇擦洗。

2.2.2 安全用药的管理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标准,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要严密监测。合理补充液体,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脱水的程度,调节输液的速度,使用输液泵24h泵入。应用多巴胺等扩血管药物时,注意血压及脉搏的变化,加强巡视,防止输液外漏引起皮肤坏死。应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时,选用硅胶胃管进行灌肠,减少黏膜的损伤。

2.2.3 饮食护理

3例患儿有明显腹胀,大便每天10次以上,量多并伴有呕吐,给予禁食、静脉营养。恢复期选用无乳糖奶粉,每2h喂养1次,奶量由少到多。禁食的患儿,给予安抚奶嘴,避免其哭吵加重腹胀。

2.2.4 一般护理

早产儿给予保暖,置于暖箱;每日用1.4%碳酸氢钠液为患儿洗口,为上呼吸机的患儿及时清除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便后及时清洗,加垫全棉尿布,涂自制护臀霜(鱼肝油与氯锌油按5∶1的比例混合),保护肛周皮肤;预防压疮,每3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

2.3 健康教育

向患儿家属介绍肠道感染的途径和家庭防护方法,观察患儿大便颜色、量、次数,注意手卫生。患儿出现不明原因腹泻时,及时就诊。

3 小结

伦敦沙门菌株是根据其血清型归属于沙门菌属E1群的一组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沙门菌感染明显增加,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门把手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30%~50% 医院感染与医疗操作不规范有关[6]。因此,规范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防止脱水和酸中毒,做好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点。

[1]甘维军,曲芬,李建宇.沙门菌感染的若干进展.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0,37(2):125-128.

[2]Cobum B,Grassl GA,Finlay BB.Salmonella,the host and disease:a brief review.Immunol Cell Biol,2007,85(2):112-118.

[3]沈泳.提高洗手依从性的6条金标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8-149.

[4]徐亚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监测及控制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52-53.

[5]盛芝仁.有效的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2-263.

[6]董艳娥.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94,98.

猜你喜欢
沙门呼吸机新生儿
江西部分省级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监测与分子分型研究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华东地区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