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调查与分析

2014-01-21 02:52
决策咨询 2014年5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灾害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及应对灾害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灾伤亡人员众多。近年来高校由于灾害导致的伤亡事件日益增多,2004年2月5日密云灯节——本来应该是个欢乐的节日,近40人却因为拥挤被踩死,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生。莫斯科友谊大学发生火灾,近100名学生被烧死(其中有8 名中国留学生)。再上溯到过去非典、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泥石流和外出旅行过程中等灾害,不少大学生都出现了不应该有的恐慌现象,造成了各种伤亡……看到这些数据,大家应该看到大学生对于灾害处理能力是多么缺乏。因此加强学生的防灾意识,进行应对灾害知识普及教育,有助于实现全民自觉地防御、减轻灾害,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灾害是潜藏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各种各样的突然发生的事件。高校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有针对性地了解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现状,开展大学生应对灾害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特别进行应对灾害知识教育和普及,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大学生应对灾害知识手册》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结合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来研究大学生应对灾害的现状及能力培养,将成为高校灾害应急机制中不可缺乏的内容,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应对灾害能力概念的界定

应对灾害能力是指学生面对危险状态下的灾害时,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来预防、消除或减弱灾害(应急源)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而能转危为安或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

二、对我国高校灾害的分析

(一)按照发生原因对学校灾害的类型分析

1.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灾害

近几年,中国频频发生自然灾害,主要指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008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地震,2010年初,中国西南地区发生大规模旱情,2010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等。这些实例说明,提高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极具重要。

2.由于事故灾难造成的灾害

大学,是个事故高发区,近些年在大学里发生的事故灾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上升趋势,主要指校园内学生参与人数众多的相互殴斗,或是校园内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发生众多人员参与的群体性殴斗事件;以及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房屋倒塌、恐怖袭击等事件,造成众多人员受到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

3.由于公共卫生造成的灾害

主要指在校园内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实验违禁用品保管不善以及食堂卫生(饮水)条件等引发的大面积的空气、食物、饮水中毒等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如SARS,甲型H1N1 病毒,H7N9 病毒等一系列疾病。

4.由于社会安全造成的灾害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那么社会安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近些年,在报刊,杂志,电视上会发现一些由于社会安全造成的灾害。如2009年10月24日下午2 时许,长江大学10余名大学生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手拉手组成人梯救助不慎滑入江中的两名小男孩,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献出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

5.由于政治稳定事件造成的灾害

主要指相关群体面对国际、国内一些政治性敏感事件或校内的偶发事件作出激烈的自主反应,校内集中出现标语口号、群体聚集或游行示威等学生群体性事件。

6.由于学校管理类造成的灾害

主要指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或说明而引发的灾害。如:因学生食堂卫生、饭菜质量问题、教学质量问题等以及数量较多具有攻击性的恶意匿名上访信、心怀恶意的手机短信群发和网络帖子等。

(二)我国高校灾害的特征

1.客观性和复杂性

灾害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而且这些原因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而且同样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变化的趋势又各不相同和千变万化。这就是其客观性和复杂性的体现。

2.社会热点

近几年我国高校灾害不断发生,多次成为新闻媒体、政府官员乃至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高校灾害包括学校管理腐败、学生自杀、伤害、火灾、爆炸、集体食物中毒、学生同居、怀孕、学术腐败、法律诉讼、特困生救助、恶性传染病流行等。这些事件的后果和影响都很大,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食物中毒和黑心棉引发国家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以及后来的专项治理。

3.公共性

学校灾害多集中在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校园治安管理、对外拓展及与外部公众的沟通等领域,这些领域几乎涵盖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灾害的涉及范围可能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4.危害性

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连锁反应。陷入灾害漩涡的高校,除人财物受到损害之外,还会引发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灾害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有时会带来灾害和毁灭,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

(三)高校灾害的现状及趋势、原因分析

1.高校灾害的类型日益复杂多变,加大了大学生对灾害应对难度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将高校推向了灾害第一线,也在应对灾害方面给高校敲响了警钟。事后,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公共卫生灾害的应急预案或提出了应急机制。而近几年,高校灾害仍然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大学生自杀、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罢课罢餐、中毒、火灾、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传播等情况时有发生。

2.高校灾害的影响不断扩大,对大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培养更加紧迫和重要

由于高校的性质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灾害的发生会对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和大学生的安全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学校而言,它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学研究,造成学校管理上的混乱,给高校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还会给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对于大学生而言,灾害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此外,灾害还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影响。高校灾害的影响不断扩大,使得对大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培养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3.从原因看,灾害频繁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

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由于具有导向意义,社会思想文化与观念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在高校对这一特殊群体产生重大影响,也很容易成为导致灾害的潜因和导火线。

大学生在其相对确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即高等学校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例如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确定的重要过程中,心智和性格的可塑性非常强,但由于缺少社会经验,理性思维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弱,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承受和抗击灾害的综合素质尤显缺乏等。

信息技术的普及,因特网、手机等新兴交流工具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思维的方式,但同时也为灾害的发生及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三、问卷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当堂调查当堂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93.7%),其中男生158人(48.18%),女生170人(51.82%)。

(一)大学生应对灾害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表3.1-1 被调查者相关灾害和急救措施的了解程度

分析:

1.大部分大学生对灾害的概念十分模糊

针对问题1:你了解什么是灾害吗?70.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了解”,25.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而只有极少的的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了解”。可能是涉及概念阐述性问题过于专业,而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获取知识来源的途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视频、图片、文字等,没有涉及系统性的学习,导致了对概念的模糊。

2.大学生对各种应对灾害的认知水平不理想

认知水平是指个体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和熟知各种灾害的特性及应急预案,逃生避险知识,急救求生法。由表3.1—1 可知,大学生对各种应对灾害的认知水平并不理想。选择“了解一点”的大学生的比例是最高的,这模糊式的回答说明大学生对各种急救措施的理解上只达到“一知半解”的程度,选择“非常了解”的学生的比例几乎没有超过10%。通过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说明大学生应对灾害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佳。

3.大学生对大部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救技能掌握的情况良好

流感来袭时的防护,天灾来袭时的减少损失的措施及自身保护,他人遇险时的救助措施和反应,被困险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从问卷的数据分析来看,88.93%大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这些日常生活常常需要到的急救技能,说明大学生对大部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救技能掌握的情况良好,但是也应加强。

4.对大学生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能否真正应用技能的疑问

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虽然说根据被调查者所填信息的分析表明,大部分大学生了解了部分的技能,但是当事件发生时,常人往往脑中一片空白,张皇失措,应用技能更无从谈起,纸上谈兵谁都会做,用于实践往往比想象中难得多,对大学生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能否真正应用技能还需打个大大的问号。

(二)大学生应对灾害身体条件分析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形、姿势、营养状况以及身体成分,调查以身高-体重指数来评定被试者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调查结果肥胖率3.43%,超重4.42%,9.83%的人体重偏轻。

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与各器官系统达到的工作效能。调查以肺活量来评定被试者学生的生理功能水平》(以表3.2-1为例统计)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

表3.2-1 被调查者肺活量状况统计

身体素质条件,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运动能力(E.C)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应对灾害需要一定的体质、心理素质和应试技巧,只有这些素质处于良好状态下,才能使自己脱离危险,还能帮助他人。就以上两方面分析被调查者情况可知,身体素质条件总体情况良好,存在极少数瘦弱或者肥胖现象,肺活量不及格所占比例偏高,继而影响运动能力,从而导致应对灾害能力减弱。

(三)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灾害技能了解的调查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针对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灾害技能的调查,设置了第1题、第2题、第5题、第7题、第20 题、第21 题等针对触电、火灾、地震、强盗、疾病、电梯故障、突发性群体事件等灾害和灾害的处理方式。据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扑灭电器初起火灾应用的灭火器;34%的大学生不了解突发的地震和触电等灾害的应对方式;41%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电梯故障的处理方式;40%的大学生表示不很了解什么是灾害;57%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主动学习应对灾害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对于基本的突发灾害应急处理方式了解不足,对灾害处理方式漠不关心,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安全的校园中,不会遇到突发的安全事故,于是大学生普遍对灾害的发生方式及原因不了解。导致当灾害真正来临时,我们将不知所措,缺乏对灾害的了解将使我们承受更大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对待灾害的态度,做到平时事事留心,这样当事故来临时,我们将有能力将事故的后果最小化,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化!

(四)被调查学生相关应对灾害的实际运用能力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上的间接评价两个部分组成。行为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应对灾害实践经历,调查到的是行为知识,而非实际的行为和能力。具体情况可用表3.3—1所示统计。

表3.3-1 被调查者运用应对灾害能力的实际运用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73%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会采取防护措施应对甲型H7N9流感;34%的大学生不了解突发火灾首先该怎么做;31%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群体性灾害的处理方式;40%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电话号码;47%的大学生表示面对歹徒,会选择“冷静面对,伺机与之搏斗”,而不是“弃财保命,记住匪徒特征”;30%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面对电梯故障灾害的处理方式。总体被调查者的运用应对灾害能力的实际运用能力情况如表3.3—1,这反映了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防灾知识,但是相关应对灾害的实际运用能力却很欠缺,大学生的处理方式大多太过理想化,往往会“豁出去拼了”,这很可能导致生命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不够理性,容易冲动,容易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容易忽视问题,不在意潜在的危险,从而难以避险。

(五)被调查学生应对灾害急救技能的获得途径分析

表3.4—1 被调查者获得相关知识和急救措施的途径累加和排序

分析:该问题涉及问卷的第19题,根据对问卷的数据分析,由表3.4—1可知,所得途径由多到少依次为:互联网、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学校课堂和其他途径等,符合现代学生的获知知识情况,电子媒体较多。但是可以得出学校课堂获得排序靠后,所以学校要加强高校学生应对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例如增开相关课程、组织活动等。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基本认知方面,从调查可知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灾害的概念十分模糊,但却不缺乏对灾害的基本认识。生活中,灾害时有发生,或发生在周边,通过民众的议论传播,或发生在别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报道,而这些媒介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技能及知识的普及,被调查者对灾害早已见怪不怪,也可理解。

(六)调研结论

高校学生应对灾害话题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关注,我们做了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问卷调查,然后做了统计,发现大学生普遍欠缺应对灾害能力。主要表现在:①被调查学生对应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灾害方面的技能、救护知识缺乏,应对灾害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②大学生应对灾害的防范意识有待加强,相关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小,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相关知识的宣传、讲授、培训工作应该引起学校重视。③学生普遍认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和营养补充等。④由学生所掌握的相关应对灾害知识来看,存在偏于理论,忽视技能、缺乏演练和体验,实际运用能力较差等客观问题。

(七)改善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培养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校园组织管理体系

应对灾害能力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要建立起了合作的体系,将安全计划、安全知识讲座、应对灾害能力培训及体验、体质训练、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各方面有机结合,使之在组织方面得到保障。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采取定期出应对灾害知识专栏、图片展、观看录像以及邀请专家进行应对灾害知识专题讲座和给新生发放应对灾害知识手册等措施来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应对灾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防灾意识的教育。首先,要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预防能力。要教导学生人身安全、自然灾害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观念并将安全观念融入生活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平日起养成独特的敏感性、理智性觉知,让他们善于从各个角度客观地感知和分析校园灾害的潜在隐患的信息,学会怎样去分析、核证信息,尽力掌握危险的重点与真相。另外,学校还可编写一些应对灾害方面的手册,引导学生辨别灾害,认识危险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性质,加强学生迅速反应能力,提高学生预防预警预控的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开设有关应对灾害的课程。其次,培训大学生处理灾害技巧,提高学生干预能力。第三,实施仿真模拟,检视学生应急能力。第四,培养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干预。学校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同时,在灾害中大学生容易处于集体恐惧的心理阴影下,及时地介入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有效地控制群体的负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建议教育部门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指导。

2.把培养学生应对灾害能力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把应对灾害引入到正常课程教学中,设置相关课程教学。教师应本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视角,把应对灾害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把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应对灾害能力与相关课程开设和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能通过课程教学和师生沟通得到提高和发展。课程教学与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是教学理念的延伸、扩展,是以往各种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其教学方法有待探索并不断创新。总之,如何将应急救护、逃生避险的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课堂是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师面临的全新的要求与挑战,也是教育部门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总而言之,虽然对大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事情,但却无法在短期内就能完成。因为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刘强,赖英腾,朱来斌.试论当代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心理素质的培养[J].琼州学院学报,2012(4).

[2]王强,杨士宝.江苏省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能力的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灾害大学生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