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2014-01-22 07:21
关键词:世纪建设文化

张 勇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此后,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其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其目的就是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军事和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务必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全面深入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与建设。

一、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由19世纪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ehehofen)使用,在此以后,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关注。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大同小异,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两层面、多层次、多路径”。“两层面”即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理解“丝绸之路”;“多层次”指“丝绸之路”在不同的场合下意指、象征或代表着不同内容、意义;“多路径”指在广义解释下其所包含的多条不同的路径。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1](P1)广义的“丝绸之路”,在路径上不仅包括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并且陆路、海路的路径有多条,呈现“多条路径”的特点。如《辞海》解释“丝绸之路”为:“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路。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岛再由海道西运。”[2](P53)

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由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他1967年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中初次提及,此后,此概念被学术界普遍接受。有些时候,“海上丝绸之路”是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来理解的。陈炎较早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3](P2)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分期,并认为除“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外,近代亦有“海上丝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理解的相同之处是基本上都承认“海上丝绸之路”乃是历史上相当长时期里曾存在过的东西方之间海上贸易和交通的道路;不同之处是有关这条道路起止的时间(特别是其下限是否延伸到了近代)、涉及的地域范围(是否能够涵盖整个东西方的海上交通)以及其社会属性等,不同学者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据此,赵春晨认为,要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作出一个科学学的界定,就必须把握住构成这一概念的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海上”、贸易商品(即丝绸)、贸易者、*赵春晨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应专指中国与海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和交通道路,而不能脱离开中国这个主体,不能泛化为整个东方世界与西方间的海上贸易道路。作者认为此点理解值得商榷。贸易的性质。基于上述四个最基本要素,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涵义应当界定为:它是以丝绸贸易为象征的、在中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的、中外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及与之相伴随的经济贸易关系。并且认为该路在明清时期,传统模式的“海上丝绸之路” 正日渐让位于隶属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近代中西贸易关系是其发生演变并最后终结。[4]而很多学者在广义意义上理解海上丝绸之路,“泛指东西方通过海洋进行贸易活动的通道。一般说来主要是泛指亚欧两洲进行贸易的海洋通道”,其性质是“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后国家与国家(包括国家的某一地区对另一国家某地区)商业贸易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5]甚至有学者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不应当仅指中国东南沿海通向东南亚及更远地区的“地域性海路”,而应当指环绕地球的“全球性海路”。[6]值得注意的是,对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除了作为经济贸易通道或路径理解之外,它也代表着一种精神和文化。因此,有学者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多维的系统。首先,是存在多线航路系统……其次,存在多边贸易系统,商品并非只有中国的丝绸,海上也并非只有中国船只;第三,存在多元交流系统,人们的活动远不只经贸往来那么单纯,相互之间的政治影响、宗教信仰传播、文化交流也一直相随贯穿其中,因此它也是使者之路、宗教之路、文化之路。[7]

根据古代丝绸之路的演变格局,一般把历代海上丝绸之路分三大航线:一是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韩国和日本的航线;二是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的航线;三是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西亚和东非沿海及至美洲诸国的航线。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其价值

海上丝绸之路是在古代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它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线路上是对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与扩大,在航线大体上分为三段:东南亚航线、南亚及波斯湾航线、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8]在内涵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甚至是一个“全球贸易网”,从中国视角看,广义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界定为: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与世界各国建立的海上贸易通道。不仅指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联系,还包括与大洋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联系,此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网络,反映着中国与全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也反映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传承并发扬着传统既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又在现代经贸科技发展的环境中,赋予其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期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意义,至少可以体现为几个方面: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文明播撒之路

丝绸之路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扩展与传承,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丝绸之路的开辟,虽然历史上对其目的有着多样化的解读,但在客观上是人类了解地球、征服自然的结果,是人类不断扩大活动领域,将人类的文明痕迹不断延伸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人类对大海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认识,对地球及人类本身的生活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延伸,是文明的力量对野蛮和蒙昧的涤荡与清扫,是对自然恐惧与野蛮性的征服。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延伸,播撒着人类文明的种子,体现着人类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并不断传播与扩散,体现着人类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上升轨迹。当前,人类文明程度发展空前,在现代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现代文明更是将海上丝绸之路点缀得色彩斑斓,使处在遥远的空间距离的两地变得近在咫尺,这些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本身是现代文明在的体现和载体,更为现代文明的传播提供了现代载体和可能。在现代文明条件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使人类文明传播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也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量推动着文明的扩展与传承。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一条别具特色的现代文明带。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与多元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充满着人与人的交流,国与国的交往,从经济贸易领域的交往,到人文文化领域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与交往的前提即是开放,从经贸领域的开放,伴随着的是文化的开放,进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不论是主动的开放,还是相对被动的开放,沿路的国家自觉不自觉的都参与、融入到这种交流当中,域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逐渐的、但以一种日益强大力量冲击着原有的社会格局,打破了昔日生活的宁静,渐渐地人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迎接这种冲击。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带给各个国家和人民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沿路的国家与人民不仅用实际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实践和诠释着这种开放特性,而且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社会文化。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延伸与扩展,其内涵日益丰富,其价值与意义俨然远远超出单纯的经贸领域,沿路国家和人民已经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感知或感触着这种开放力量与潮流,并融入到此种开放大潮之中。因为多个国家、民族的融入,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历史与文化传统,决定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演绎着的注定是一曲多元共存的交响曲。开放的存在,决定了多元的必然,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在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其间有和谐、相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分歧、摩擦,甚至冲突,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但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的存在,给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在彼此磨合甚至冲突中给海上丝绸之路注入动力源泉,促其获得新生力量。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包容与和平之路

因为开放必然出现多元,因为多元,相异与摩擦的存在就自然而然了,这就意味着,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或文化领域的摩擦和冲突就成为常态,但丝绸之路所倡导,或所期望的是多元基础上的包容,在经济领域,不仅多种经济制度共存,而且具体的经贸模式也共赢,当然,这种共存与共赢的过程中,并不排除贸易的摩擦与争端;在文化领域,多元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入,相互取长补短而共存。当然,这种共存的过程或许不是短期一朝一夕完成的,但从长远来看,不相容或相异的文化在经过抗据与冲突之后,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时空内,通过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互补和共生,从而构成文化内部的结构张力,这就是文化的兼容,也称文化整合。文化兼容(整合)和文化冲突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9]因为彼此包容,为和平与和谐提供基本前提,这也是现代国际经济文化新秩序的内在要求。海上丝绸之路倡导和希冀的不是暴力与征服,不是剥削与掠夺,而是平等与和平。和平之路才符合丝绸之路作为文明之路的目标,也只有和平之路才符合沿路人民福祉的需要。“作为一个美称,它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平等友好的而不是欺压掠夺的。因此,海上军事活动应不在此范围,只能算是海上活动”。[6]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以实现区域内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谐共处。从改革开放政策看,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全方位开放体系的需要,完善中国全面开放的格局;从经济开放角度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对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从国际秩序的建设和发展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构建一个新的公平合理的国家秩序。总而言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面对特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提出的一项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意义的决策,不仅对于国内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与国际和平,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对于经济和商贸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务必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意义上来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首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又一动力源。

我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现在我国经济呈现外向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30余年对外开放的实践,既积累了相当的开放资源和优势,营造了相当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格局,但同时也产生相当的困境:一是伴随着我国传统的劳动力资源价格、原材料资源价格等优势的逐渐缩小,使我国的曾经以低廉价格为优势的商品出口面临很大制约;二是从对外开放的市场看,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疲软,以及过分依赖欧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都使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困境。面对这样的对外开放的劣势和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从两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来化解此问题:一是在深化已有开放市场和领域基础上,开辟新的对外开放市场和领域,降低对外市场单一化的风险;二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前者要求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必须扩大和优化,后者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型,这两点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因对外开放因市场不均衡性或单一性所造成的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正是这种对外开放的压力与挑战,倒逼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将有效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的腹地与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因而,不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又一动力来源。

其次,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呈现两个趋势特点,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化,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化。全球化与区域化二者并行不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区域化的发展是全球化发展的一部分或是一种形式,但是,区域化的作用是全球化多不能全部替代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扩大、加深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促进国际关系区域化的发展,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特别是周边环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是对周边国家释放出和平发展的善意信号,是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战略的具体体现。它将成为我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通过大力发展经贸联系,在扩大我国经济的影响力的同时,也使周边国家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从而有利于形成双方互信局面,为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提供基本前提。

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带”的区域化发展,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区域化发展的意义,而且具有建设国际新秩序的全球化意义。区域化的发展,其本身是制约或消弱全球化负面作用和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相对小的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当区域外地区或国家发生不利的经济波动或冲击时候,区域内成员可以采用相应的共同行动来减轻不利影响。同时,区域一体化力量的形成,在面对不公正的经济、政治国际秩序或贸易规则的时候,区域内国家可以凝聚力量,以一个声音向不公平秩序和规则说“不”,通过“区域化”的优势来制衡“全球化”弊端,不仅保护区域内国家的利益,也是形成全球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特别是在当前因南海问题导致周边国家与我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一定分歧,甚至争端的时候,通过建设一条文明、和平、共赢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未来打破争端僵局,增进彼此了解和互信,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和载体,这也会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巨大贡献。

再次,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向外界展示中国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海上丝绸之路起始于经济贸易,但其结果远远超出经贸范畴,伴随经贸活动的是文化的交流,而且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也更为深层和久远。当前,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以文化和价值为核心和载体的国家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世界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化的传播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良好的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与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在与沿路各国的交往过程中,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认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接纳,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双方对彼此的文化和价值的认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为这种文化和价值的交流,为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提供重要载体。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的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这种文化认同和接纳为政治、经济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沿路各国,很多国家在历史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的浸润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的认同和接纳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进一步扩大我国软实力的国际和区域影响,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另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价值的交流,它有利于打破东西方各自为中心的自恋情结,让西方看到拥有丝绸及四大发明的东方文明古国不仅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在新时期也形成了现代文明和优秀文化;同时,也让东方国家看到西方近现代国家在的突飞猛进发展,有利于吸收其先进的文化滋养和优秀的价值观念。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文化和价值的升华,进一步提高民族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总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已成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大辐射和带动力,以及拓展和平发展的广阔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关键问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国家战略内涵”。该战略一方面体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上,号召携手建设更为密切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学界有很多学者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路、举措等进行研究,国家政府部门在实践中也在不断探索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径。在此,作者并非打算在理论上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全面的行动举措,而是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来,以引起社会各界应有的重视。

(一)全面准确定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功能

必须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才能制定符合未来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在经贸领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能可以进行以下定位:[8]*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功能定位,笔者主要借鉴陈万灵、何传添所著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载于《改革》2014年第3期)的观点。一是保障货物自由贸易、要素自由流动的基本功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代意义的通道,不仅是海上运输通道,而且还包括航空运输和管道输送方式,以及陆地通道,其基本定位就是保障“货物自由贸易、要素自由流动”。二是联结亚洲、非洲、欧洲各国的贸易和经济的纽带功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由沿线节点港口互联互通构成的、辐射港口城市及其腹地的贸易网络和经济带。三是制度建设和经济治理功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含了中国与各条航线节点国家建立的经贸合作关系,以及经贸合作规则和制度建设。通过经贸制度建设和经济合作,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共同体。四是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平衡器功能。当前,中国外经贸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加强与新兴及发展经济体的外经贸关系十分必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外经贸平衡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总之,“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走出去”功能,承载了中国全面开放的重任,是中国构建多元平衡开放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组成部分。

(二)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国际新秩序功能

如前所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的国际秩序建构意义,而且,不仅包括经济秩序,也包括政治秩序。我们要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建构国际秩序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和利用已有经济体或经贸网络,趋利避害。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往,打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二是要警惕和防范其他国家的国际战略部署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当前国际局势相当复杂,诸多国家都有着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际秩序诉求,如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提出了“大中亚”思想和“新丝绸之路”构想,主张建设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印度、伊朗和阿富汗共同推进南亚“南方丝绸之路”建设行动,试图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这些构想的实施,可能蕴含着对我国的对外关系有着有利的一面,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展对我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挑战,谨防我们被排除出局。特别是当前美国实施的“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其在经贸方面,一方面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以阻碍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力图构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从欧洲大陆方面阻碍亚洲与欧洲的经贸合作进程。这些无疑都将限制中国海上的拓展空间。三是开辟和倡导新的国际贸易新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更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明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来形成发展的合力,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10]此合作模式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合作与交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成果。

(三)发展和丰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软实力功能

海上丝绸之路不限于交通贸易,它实际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友谊之路、文明传播之路,“丝绸之路是个雅称,特指古代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途径及其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历史文化时空网络……它是一个有‘泛指’意义的词汇,一个富有历史浪漫主义美感和想像力的词汇”。[11](P1)如前所述,文化的传播是展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向沿路各国,甚至世界展示和传播文化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开放和兼容的文化发展方针,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内容上要去陈纳新,吸收代表时代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在形式上,要充分发挥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接受世界新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文化形式、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筑能够满足文化发展要求的平台,建设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正确处理人类共同价值与地域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我们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明成果,当然包括文化与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正视文化与价值所具有的“共同性”文明的一面,积极吸收其优秀成果;一方面要充分警惕某些域外文化与价值的局限性与消极性,当前,特别是要全面正确认识西方社会所宣称的“普世价值”所具有的独特而具体的含义,谨防其消极影响和不利渗透。保持文化和价值的多元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本身就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特点,我们不是谋求文化和价值的整齐划一的一致性。三是丰富和发展本国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家必然“行之不远”,中国需要建立起一套对南海周边国家有吸引力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历史经验的告诫。[12]在全球或区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最深层次的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要想在价值和信仰的冲突与磨合中取胜,我们所倡导的价值与信仰必须是反映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有学者称之为“高势能文化”,[9]这种高势能的文化在形式上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与传播技术,在内容上应该符合人自身的解放诉求与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期望。

总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篇布局,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内与对外的双重价值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Z].黄启臣.海上丝绸之路史[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赵春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及其历史下限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2,(7):88-91.

[5] 李英魁.试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历史上限[J].东方博物,2004,(4):64-67.

[6] 冯定雄.新世纪以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热点问题述略[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4):61-67.

[7] 广东学界探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d/gd_rwhn/xslt/201405/t20140524_1183553.shtml,2014-05-24.

[8] 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74-83.

[9] 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2):68-72.

[10] 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85-89.

[11] 杨宏烈.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2] 郑海麟.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4,(1):1-6.

猜你喜欢
世纪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