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中的过程思想析论

2014-01-22 07:36刘红琳
关键词:怀特海马克思哲学

刘红琳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犯罪侦察系,辽宁沈阳,110854)

马克思哲学中的过程思想析论

刘红琳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犯罪侦察系,辽宁沈阳,110854)

作为一种元哲学意义上的理论,过程思想从其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以一种隐含的“公理”存在于各种哲学思潮之中。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所彰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有向度,也必然地内蕴着这种思想。马克思的过程思想是通过历史、实践和人互相关联的三个关键概念来展开论述的。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是现实的人,历史和实践都是建立在人的现实活动而展开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处在相应的历史过程之中的。马克思的过程思想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存在、发展及其自我实现的过程的思想。过程思想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线索。

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历史;实践;人;怀特海

全球化已然成为当今时代一个愈来愈明显的事实,全球化进程使得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的有机体理论不断深化和强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学界逐渐对由怀特海在传统过程思想的基础上高度凝练提出的机体哲学(过程哲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过程哲学的产生,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在西方哲学氛围中生长起来的马克思的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过程思想,但是这个深刻思想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限制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理论视域的拓宽,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的过程思想显得极其迫切和必要。本文试图通过追溯西方过程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的过程思想的要义,并尝试将其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突出马克思的过程思想的意义所在。

一、西方过程思想的发展历程

对于过程思想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赫拉克利特是哲学史上最早提出过程思想的哲学家,因为赫拉克利特明确提出了“无物常在,一切皆流”。赫拉克利特固然是过程思想的演进过程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不拘泥于文字的形式,过程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早,那就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那里。随着泰勒斯怒吼式地提问和宣布“水是万物的本原”,人类思想进入了新的纪元,宣告了人类思想与神话世界观的决裂,同时也开启了哲学史上的本体论时代,而过程思想也随之进入了与本体论争雄的时代。过程思想可以追溯到泰勒斯的理由就是“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这一问题的提出,标志着神创世界的“从无到有”的世界观的破灭,意味着世界是一个生成过程,只不过在泰勒斯那里世界是由水生成的,而水的特点也正是生生不息,流动不止。尽管泰勒斯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过程”的意义,但他对本原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则潜意识地把过程思想作为自己最内在的理论前提,从而过程思想也随之进入了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泰勒斯提出了自然本体论的问题之后,很多哲学家都相继提出了自己对“什么是万物的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于是出现很多指向一致而解释相异的学说。总的来说,共有两类:一类是将物质性的存在物作为世界的本原;另一类则认为是无固定形态的东西是世界的始基。但不论是哪一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就是世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生成过程之中。赫拉克利特无疑是在过程思想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过程思想的相关内容。世界的过程性在他那里是以流变的形式展开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过程思想最为朴素的一种表达,然而这种思想被巴门尼德以对“存在”的追问的方式逐渐湮没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亚里士多德虽然开创了以追求永恒、静止的实体为其终极目标的形而上学,但他同样强调运动和过程,认为“自然”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运动和变化,只不过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都把焦点对准了永恒的“实体”,从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过程思想,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过程思想对于他们理解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总体上说,过程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是在“潜意识”地使用着,这也是过程思想始终没有成为一种显学的原因所在。

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开启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将哲学的重点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人们不再问“本体是什么”,即不再追求世界的终极本体,而是去思考“认识本体何以可能”,即从在外部客体中寻求本体,开始注重人的主体性的本体探求。过程思想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起到了某种基础性的“排毒”作用。在认识何以可能的理解方向上,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也体现了不同哲学家的过程观。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决产生了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唯理论强调天赋观念,即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上帝;而经验论则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切实的感觉经验。尽管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个隐含的共识,即是人的认识的最终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唯理论从天赋观念出发,通过逻辑演绎的过程获得关于事物的认识;而经验论则是必须要经过经验活动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认识。过程思想在近代认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过程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怀特海在其《过程与实在》中就明确地将他的思想看作是对近代哲学的重新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只是他所保留的是被近代哲学家们逐渐抛弃的那些有关有机体理论的思想。

“实体真正作为过程而存在,哲学本体和思维方式真正由‘实体’性向‘过程’性转变,是以康德的批判哲学作为开端的。”[1]近代认识论的困境导致了康德试图超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二元对立。他另辟蹊径,开创了先验哲学的理解思路。在康德看来,人类认识能力的发挥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感性提供对象,知性给予判断,理性加以最高地综合,这是一个自然的先验的延展过程。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了顶峰,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创造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并且自觉地应用这种思维方式建构了空前宏伟、内容丰富的哲学体系,而过程思想在蛰伏了近两千年之后终于在黑格尔这里彰显出了其应有的意义。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处处闪耀着过程思想的光芒。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101)黑格尔整个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体现。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绝对精神,而整个体系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哲学知识应是以纯概念的形式对绝对精神的真理认识。但是,这种真正的哲学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达到这种哲学知识,必须经过“意识”的发展过程,即从最低级的感性知识开始发展到“理念”知识的过程。对于人类历史,黑格尔也同样认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黑格尔指出:“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个合理的过程。”[3]世界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新、向前发展的过程。即使在某些历史时期,原有的成果似乎完全被摧毁了,发展过程似乎中断了,但实际上却能够得到逐渐的恢复和新的发展。过程思想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占有着极高的地位,但遗憾的是,黑格尔始终沉醉在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之中,绝对精神成为过程的终结者。他没有明确地在辩证法的意义上总结过程思想的内容,提升过程思想的价值,探讨过程思想的旨归,最终没有将过程思想发展为过程哲学。尽管如此,黑格尔过程思想所蕴含的辩证法观点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来源于黑格尔哲学的马克思哲学,立足于人类实践及社会历史的辩证法,通过对过程思想的阐述扬弃了黑格尔的抽象且封闭的“绝对精神”体系,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人的存在、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主题的更加合理的过程思想形式。

二、马克思过程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演进逻辑可以看到,马克思在阐发人的现实活动与实践的关联以及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以精要的方式揭示了其自身所包含的过程的思想。过程思想在马克思那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哲学的三个互为联系的关键词,即历史、实践和人中可以窥探出马克思的过程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征[4]。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是历史的产物”[5](76)。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历史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总体范畴,一切都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实践范畴无疑是马克思思想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5](77)。而人则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归宿,并且这里的人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抽象的人的概念,而是“现实的个人”,因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76)。人特别是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哲学的过程思想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可以说,马克思的过程思想根本上是要解决人的存在、发展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只要弄清楚过程范畴与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也就基本上厘清了马克思过程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过程与历史

在哲学中,对于历史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历史哲学这一领域。考察哲学史上哲学家关于历史的定义,不论是历史哲学的创始人维柯,还是后来首创“历史哲学”概念的伏尔泰,甚或后来的历史哲学家都把历史与过程看作是同样意义的概念。维柯把历史理解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类获取历史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神所安排的“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人的时代”;而以伏尔泰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历史哲学则认为历史就是理性的进步过程。黑格尔则更是认为历史就是理性的自我外化、自我否定和自我复归的过程。因此,无论怎样给历史下定义,“历史是……过程”这样的基本观念是没有改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说历史就是过程。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的墓前的讲话》中肯定了马克思一生当中的两大发现,其中之一便是唯物史观。毫无疑问,历史这个概念是马克思的思想之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的过程思想所要表达的首要内涵。马克思早在《手稿》中就曾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2](92)在马克思看来,在我们周围的感性地存在的物质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一切都是历史的结果,任何存在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最终也归于历史。历史在马克思那里具有本体的意义,而历史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过程性,这也是过程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意义体现。马克思批评以往的历史观时说:“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历史的东西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5](93)也就是说,以往的历史观没有真正的现实基础,缺少过程性、时间性的维度,更没有历史的真正主体现实的人的维度,因而只能表现为思辨的、抽象的历史,历史的过程性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也只能表现为抽象的历史过程。因此,作为过程性的历史不能是抽象的、僵死的事实的集合,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现实基础来支撑这种历史,而这个基础就是从事实际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看来,他的理论并不是没有前提的,“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5](73)马克思在这里为历史找到了真正的基础,使历史不再蛰居于抽象的理性,而是归附于现实的、从事真正实际的实践活动个人。马克思认为,只要找到这个基础,“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5](73)马克思的这个结论一方面批判了传统唯物主义的直观历史观,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思辨的历史观,从而侧面地论证了自己的历史观的合理性。马克思为历史找到了人这个现实的基础,认为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因而历史必然的表现为过程性的存在,因为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72)。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作为一种人的过程性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历史就是过程。

然而,在“过程”概念进入哲学之后,我们必须还要注意过程与历史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与过程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与过程思想之间的关系。过程概念是由怀特海所创立的过程哲学引入哲学之中的。怀特海所要建立的是自然和人文合一的世界,而其重点在于以自然世界为主,这就意味着过程哲学强调动的根源在于突出世界的演进性和前移性,这里蕴含着时间的属性,但是将时间的属性隶属于自然的过程,揭示过程的流动性,偏重于对过程的客观性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讲,发源于维柯、兴起于法国、拓展于德国思辨哲学的历史主义所理解的历史则是更注重于对客观过程中的人文特点的把握,因此,也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够理解承袭于德国哲学的马克思的思想中的历史人文特点。

(二) 过程与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6]。人只有在从事实际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确证自我的存在。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被理解为现实的、真正的、活生生的人所从事的“感性活动”,这种实践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基础,是马克思哲学的过程思想一刻也不能离开的现实基础,而过程则是实践的展开方式。也就是说,实践是过程的实践,过程则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哲学的过程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也即是生产劳动,从而揭示了实践的基本内涵,认为实践是历史、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2](92)也就是说,全部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实践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32)实践是社会、政治和精神等人的生活过程的基础,只有实践的存在,人的生活过程才有可能。在唯物史观的理论中,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只能由实践来说明。实践的过程的实质表现为辨证法,辩证法是继历史性原则之后,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又一个合理的思想。但是,同历史一样,马克思并不是全盘接受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而是对其进行了改造,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展开的。马克思的实践过程就表现为辩证法,因为“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8]。马克思的实践的过程思想将世界的本质规定为人类的实践,人的感性活动。离开了人的感性活动规定性的实践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

(三) 过程与人

人的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过程思想的核心问题,更是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研究的始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高调地宣布“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将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在随后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马克思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5](66-67)紧接着马克思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67)。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他一定是处于实践活动之中,而实践活动也一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不同的人进行着不同的活动并且结成了一定的关系,而这整个过程则表现为历史活动,因为创造历史也从属于历史。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72)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过程,存在就是过程,过程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过程在马克思这里同历史一样具有着本体论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也即人的全面自由的自我价值的发展,其最终所要达到的,是和现实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只能以过程为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否则只会陷入思辨领域去追求抽象的、永恒的价值。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实践和人这三个关键词构成一个统一体,历史和实践都具有人的规定性,而人的存在和展开方式则有赖于历史和实践,过程思想则为这种统一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载体。马克思哲学中处处闪耀着过程思想的光辉,只不过马克思同前辈哲学家们一样,都是将过程思想作为一种“公理”内蕴于自己的思想之中,而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过程思想理论。当然,这与现代哲学的繁体系特征也有一定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挖掘马克思哲学中的过程思想,使之能够以一种相对完整的形态呈现出来。挖掘马克思的过程思想,并非做一种无用之功,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由于其所具有的普遍性而不能被特定的时代中的特定的人所全面地揭示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其不被当时人们所重视的理论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被放大而被人们所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视角来理解马克思哲学,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合理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而过程思想则是这种视角之一。

三、马克思过程思想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异同

研究过程思想,就不得不提到怀特海,因为正是怀特海创建了过程思想的系统理论形态——过程哲学。怀特海在对哲学史上的过程思想的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了过程哲学,使得过程思想能够以相对整体的面目出场,成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方向和领域。怀特海为什么把他的思想称之为过程哲学,或者机体哲学呢?这是因为怀特海对哲学史进行考察之后,发现自古希腊柏拉图将世界二分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并且认为理念世界是根本的,是永恒不变的,是可感世界的模型,可感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出自对理念世界的摹仿,因而是虚幻的这一思想之后,西方哲学实体性思维的传统就基本确立下来,不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还是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亦或后来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对这一传统思想的延续。怀特海认为,传统哲学之所以陷入发展的困境,其关键就在于将万事万物的根源说成是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的实体性思维方式。他认为,如果所谓的“实体”指的是长期存在而不变化的东西的话,那么世界最终不是由实体构成的,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构成的他称之为“实际存在物”的“有机体”。“‘实际存在物’——也可称为‘实际场合’——是构成世界的实在事物。在这些实际存在物背后再也找不到任何更实在的事物了……终极事实就是实际存在物,一切概莫能外;并且这些实际存在物就是经验的沉淀物,既错综复杂又相互独立。”[9]也就是说,除了实际存在物,找不到任何任何比它还要根本的事物。这种有机体的根本特征就是活动,活动则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创造性过程。自然、思维和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处于这种生生不息的过程之中,过程即是实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将“过程”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来理解世界和宇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关于过程问题的研究既不始于也不止于马克思。马克思之前的传统过程理论和马克思之后的并在当代有广泛影响的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都表现出了对过程问题研究的独特视角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因此,马克思的过程思想与其他的过程思想,尤其是代表了现代过程思想理论发展的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对话更能够展现出马克思哲学的过程思想的独特意义。

首先,不论是马克思的过程思想还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二者关于存在的基本原则都是存在即过程。在马克思那里,最基本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只有人的存在,其他事物的存在才有现实意义。而关于人的存在,马克思明确地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72)也即是说,人的存在不是孤零零地单个人的独立存在,而是在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即是在从事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结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人自己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性存在。马克思的“人的存在”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实体本体,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过程就是存在本身。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是存在就是过程,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反对传统本体论将终极实体归结为某种静止不变的东西。他说:“如果根据静止的现实事物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那潜在之物就消失了。任何事物都只是它本来的样子。连续是单存的外表,是从对知觉的限制中产生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作为根本的东西的过程出发,那现在的现实事物就从过程取得它们的特征,并且把它们的特征加于未来。”[10]也就是说,如果从传统本体论的终极实体出发,我们不会得到关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事物,因为终极实体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如果从过程的观点出发,我们就很容易得到我们关于整个现实世界乃至宇宙的直观,因为过程的动态发展将事物的可能性不断的展现出来,推动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在关于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怀特海都将社会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马克思曾经明确的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概念。马克思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7](102)社会之所以不断变化发展,是因为作为构成社会的主体的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的人。人通过自己的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与他人结成社会关系,从而构成了整个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5](71)。在马克思那里,“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也就是说,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人的存在表现为动态发展过程,作为人的社会也必然地表现为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怀特海称自己的哲学为“机体哲学”,整个世界乃至宇宙都是由这种出于永恒创造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构成。“有机体”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也可以说有机体就是关系性的存在。而过程则是这些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各个有机体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持续创造的过程。因而,现实世界就在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变化发展过程。

马克思和怀特海都将存在视为过程性的存在,从而规避了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难以克服的的二元论。马克思将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统一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即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而怀特海则将整个宇宙都纳入了他的“实际存在物”的生成过程。在马克思那里,物质和精神统一于人之中,而怀特海的实际存在物则包含着“物理极”和“精神极”。然而,尽管马克思与怀特海在面对传统哲学时,其目的都是要克服其根深蒂固的二元论缺陷,但是二者所采用的却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方式。怀特海采取的方法是在批判传统哲学,尤其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时候,试图重建新的形而上学,以过程范畴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孤立的、静态的实体范畴。而马克思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即宣告哲学的终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60)马克思用感性活动、实践的方式,取消了传统哲学只关注思辨精神的缺陷,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根本出发点,马克思的过程思想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历史为载体,以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即是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为表现形式的过程存在论。马克思的过程思想的理论归宿是人的最终的解放,而怀特海的目的在于重新理解宇宙,也即是马克思所说的“解释世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活生生的人,而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人的异化。因此,马克思为自己设定的任务就是要克服人的异化,消灭私有制,使人的本质得以复归,也即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过程思想的最终理论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哲学的过程思想忽视了自然的的进程,自然在马克思哲学中被理解为不能脱离人而存在的“人化自然”,将自然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由于怀特海将目光集中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力图采用思辨哲学的方式重建新的形而上学,因而对人和社会的忽视也就在情理之中。相比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马克思的过程思想从总体上看更是一种实践过程、历史过程、人的现实生活过程。

[1]张曙光.程范畴与过程哲学[J].学术交流,1992(5): 57-6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117.

[4]沈湘平.回到整体的历史科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8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17.

[9]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1.

[10]怀特海.思维方式[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89.

An analysis of process thought in Marxian philosophy

LIU Hongl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Criminal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Shenyang 110854,China)

As a theory resource of meta philosophy,process though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implicit “axiom”existing in all sort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As a kind of new world outlook,Marxian philosophy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 orien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also necessarily implies process thought,although Marx did not put forward a clear concept of it.In fact,Marx’s process thought is discussed through the three related key concepts of history,practice and human.The foothold of Marxian philosophy is the reality person.The move of History and Practice are based on the reality the activity,and the existence of Human is the process of man’s real life.The person’s comprehensive fre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elf value of Human is in the corresponding historical process.So proces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formation of human nature.Fundamentally,Marxian process thought is on the thought of the existence,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elf-realization of Human.Process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clue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Marxian philosophy.

Marxian philosophy;process thought;history;practice;human;Whitehead

A81

:A

:1672-3104(2014)04-0160-06

[编辑: 颜关明]

2013-11-08;

:2014-06-18

刘红琳(1985-),男,辽宁辽阳人,哲学博士,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犯罪侦查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过程哲学,侦查学

猜你喜欢
怀特海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小包哲学
一封“安慰信”
美的教育背景——品怀特海的精神发展史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