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昌林从风论治丛集性头痛经验

2014-01-23 02:59辉张丽萍裘昌林指导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风邪川芎通络

裘 辉张丽萍裘昌林(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内科 杭州 310009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裘昌林从风论治丛集性头痛经验

裘 辉1张丽萍2裘昌林(指导)2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内科 杭州 310009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丛集性头痛;从风论治;裘昌林;临床经验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发作性、周期性和自主神经症状严重的原发性头痛。头痛往往呈丛集样反复发作,常突然发生,呈钻痛或撕裂样痛,多局限于一侧眼眶、眉棱角、颞部,发作期伴同侧眼流泪、鼻塞或流鼻涕,另外可伴有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激惹、睡眠障碍,甚至自杀倾向[1]。该病发病率不高,但其反复发作,疼痛异常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裘昌林主任医师系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行医40余载,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对神经系统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证,获益匪浅,现将裘老师治疗丛集性头痛的经验浅述如下。

1 病名范畴

裘老师认为,中医虽无丛集性头痛病名,而其诸多临床表现散见于历代医学文献中。《素问·脉解》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是指内伤头痛而鼻流清涕,与该病头痛、鼻流清涕相似。《儒门事亲·头痛不止》曰:“攒竹痛,俗呼为眉棱痛者是也。”《兰室秘藏·头痛论》云:“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痛则头角额痛。”明代医家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指出:“半边痛者,亦曰偏头风,必眼鼻半边气有不利……。”[2]《普剂方·头门》记载:“夫偏头痛之状,……痛连额角。”[3]以上文献描述,与丛集性头痛发作时病侧眼和鼻的症状极为相似,疼痛部位相吻合。因此,裘老师认为该病应归纳于中医“偏头风”、“偏头痛”和“眉棱骨痛”范畴。

2 病因病机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曰:“头痛,经气逆上,干遏清道,不得运行病也。”裘老师认为这是头痛总的病因病机,大凡外感六淫,五脏虚损,抑遏清阳,脉络瘀阻,不通则痛,盖头为“清阳之府”,髓海之所在,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头,以至于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功能不足均可影响到头。

丛集性头痛发作迅速,时发时止,《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该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来去无常,头为阳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所以风邪是该病的主要病因。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风邪上犯,寒主收引,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与风邪互结,风痰阻窍,脑络不通发为头痛。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阳化动风,清窍不利,脉络瘀阻,而致头痛;肝肾同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脑络痹阻而头痛。 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是该病的病理基础。风寒外袭、风痰阻窍、阳化风动导致脑窍脉络痹阻,气血不畅,清阳被遏,脑失所养,不通则痛为其主要病机。而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作过度亦是其诱发原因。

3 症状特点

裘老师认为,丛集性头痛属内伤头痛,但可受外风和内风的诱发,其治疗与一般的头痛有别。该病偏侧头痛密集发作,来去无常,日发数次,痛势剧烈,痛无先兆,与风性“善行数变”特征相符。裘老师强调以风论治,采用疏风、祛风、熄风与活血化瘀结合运用,临床常分三型辨治。

3.1 风寒外袭型 临床多见此型,患者常原有头痛宿疾,外邪引动头痛发作,且多在夜间发作。主要表现为遇风寒后偏侧头痛发作,夜间尤甚,疼痛剧烈,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淡苔薄,脉弦紧。《景岳全书·头痛》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以暂痛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裘老师以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为法。常以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加减:川芎、防风、白芷、羌活、荆芥、蔓荆子、蝉衣、全蝎、僵蚕、细辛、甘草。

3.2 风痰阻络型 症见偏侧头痛,时作时休,身重,胸胁满闷,呕吐痰涎,伴口淡,食少,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以燥湿化痰,祛风通络治之。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方)和玉壶丸加减:姜半夏、天麻、陈胆星、炒白术、茯苓、陈皮、全蝎、僵蚕、蜂房、甘草。清《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曰:“因风痰痛者,吐逆目眩,胸满吐涎,宜玉壶丸”,玉壶丸由胆南星、姜半夏、天麻、生姜组成。

3.3 风阳上亢型 症见偏侧头痛或胀,每因情志变化诱发或加重,伴心烦易怒,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拟平肝潜阳,熄风通络。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方)加减:天麻、钩藤、冬桑叶、焦山栀、黄芩、川牛膝、生地、生白芍、全蝎、地龙、生石决明、紫贝齿。

4 施治特色

4.1 风为中心 内外呼应 风邪致病为该病主因,《医宗必读·头痛》云:“外夹风寒,内成郁热,上攻头脑,下注目睛,眉骨作痛。有属心肝壅热者,有风痰上攻者,有湿气内郁者。”可以看出,不但风寒、郁热可导致该病,亦有心肝壅热、风痰上攻、湿气内郁等所致者。丛集性头痛属内伤头痛,可受外风和内风的诱发,“外风”即“风邪”,为“六淫”之首,为阳邪,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内风”是继发于热盛、阳亢、阴虚、血虚及阳气亏虚等病理变化基础上,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瘙痒、抽搐等为主要特征。裘老师从风论治,认为外风引动内风可致丛集性头痛发作,根据风性的特点,应用疏风、祛风、熄风的治疗原则。治疗外风时选用疏风、祛风药物,常选用防风、白芷、羌活、荆芥、蔓荆子、蝉衣等;治疗内风时选用熄风的药物,常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期达到和络、通络止痛目的。

4.2 活血祛瘀 贯穿始终 裘老师认为对病程冗长、痛势严重的患者,要遵循“久病必瘀”之宗旨,尚须详细观察痛有定处、舌质暗紫、舌有瘀斑,或舌下瘀筋等诸血瘀体征,宜入活血化瘀通络之品,裘老师临床喜用川芎,川芎性辛温,辛可散邪,温能通行,气善走窜,为血中气药,走而不守,善治瘀血阻滞的各种痛症,尤以治头痛为至要。李东垣有言:“头痛须用川芎”,裘老师认为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该病从经络而言病在少阳,必用川芎,而且宜大剂量使用,每剂川芎用量为30g。药理研究证实,川芎含有挥发油具有镇静作用,川芎内酯、川芎嗪、阿魏酸有解痉、扩血管作用[4],能显著增加毛细血管网数,加速血流,增加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降低血浆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可使脑血管血流量增加[5]。临诊时尚可酌情选用桃仁、红花、赤芍之品,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

4.3 善用虫药 顾护津液 裘老师强调,治疗该病搜风通络之品不能少,对久病反复头痛者,要考虑“久病入络”,正如叶天士所言:“风邪留于经络,须以虫蚁收剔”。可选用全蝎、僵蚕、地龙、蝉衣、蜈蚣、乌梢蛇或蕲蛇、蜂房等。其中蜂房一味,其性甘平,得风之性,祛风止痛作用甚强,可与全蝎、僵蚕、蝉衣等同用。治疗该病疏风、祛风、熄风,多用风药,裘老师认为风性药多香燥,易化燥伤阴,故用药中病即止,尚需顾及营阴,必要时加用养阴药物。

4.4 久病必虚 扶正祛邪 对久病头痛者,裘老师还会顾及“久病必虚”,根据不同的虚证,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补肝肾以扶正驱邪。气虚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便溏,舌淡苔白者加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动则易汗者加用玉屏风散;血虚症见面色少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脉细者加用四物汤;若肝肾阴虚症状明显,症见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用二至丸、知母、莲须、五味子以滋阴清热,涩精止汗。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34岁,初诊:2011年1月21日。主诉头痛5年,再发1周余。5年前出现头痛,以右额、颞为主,每年均在一、二月份发作,每天均在早、晚(凌晨2~3点、夜间10~11点)各发作1次,疼痛严重影响睡眠,伴有右侧流泪、眼红、流鼻涕,痛甚时欲撞墙,疼痛持续2h后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服止痛药(得理多1~2片/次)后有时可缓解,每次发作持续1个月左右,1周前症状再发作,头颅CT检查正常,外院予强的松治疗,前5天强的松片每天6片,头痛好转,第六天起改为每天4片,因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在强的松减至每天4片,服用2天时自行停药,2天后头痛复萌,呈跳痛,以右额颞部、眼眶部为主,发作部位和持续时间与以往完全吻合,疼痛引起睡眠困难,舌质淡红,苔薄,舌下瘀筋,脉弦。诊断为丛集性头痛。中医诊断:偏头风、偏头痛。中医辨证属风邪外袭,循经入络,脑络瘀阻,清窍失养。治以温经散寒,活血熄风通络。拟方:川芎、炒白芍、生石膏(先煎)各30g,桂枝、全蝎、蕲蛇、炙甘草各6g,北细辛3g,白芷、僵蚕各12g,蜈蚣3条,地龙9g。7剂。二诊:患者面露喜色,诉药后头痛渐轻,至第6天时头痛已恙,唯药后更衣不实,日解1~2次,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拟宗前方出入,去地龙,改生石膏(先煎)为15g,加炒米仁15g,炒冬术12g,蕲蛇加至9g,再服7剂。三诊时患者诉头痛未作,更衣正常,上方出入,续进14剂,以巩固疗效。随访两年未发作。

按:本案患者每年一、二月份头痛发作,从季节上属冬末春初,对应的六淫病邪为寒、为风;且疼痛均在凌晨2:00~3:00点和夜间10:00~11:00点发作,此时为一天中阴盛之时,寒邪致病,寒主收引,故疼痛剧烈;头痛长达5年之久,发作时疼痛剧烈,部位固定不变,舌下瘀筋,与“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一致,符合瘀血致病的特点。因此本案以风、寒、瘀为其致病因素。方中细辛、白芷、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重剂量川芎活血化瘀和络;蜈蚣、僵蚕、蝉衣、地龙、蕲蛇搜风通络;芍药缓急止痛,并与生石膏共同制约温药燥性;甘草和中,与芍药同用,有芍药甘草汤之意。全方温经散寒,活血熄风通络,首诊已见初效,而后因大便不实,作扶脾调整,二诊疗效满意,之后继进原意,巩固疗效。

[1]孙怡,杨任民,韩景献.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3-464.

[2]方隅.医林绳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61.

[3]曹孝忠.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419.

[4]周超凡,于智敏.加味四物汤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与体会[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98-699.

[5]周英豪,陈聿,杨韵华.活血平肝祛痰法治疗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53-54.

2014-04-13

修回日期:2014-05-19

作者更正

本刊2014年9月第24卷第9期第753页刊登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由于作者疏忽,导致基金项目脚注遗漏,现更正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No. 200906743);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No.2010ZB049)。

裘辉,E-mail:qiuhuiyx@163.com,Tel:13606528450

猜你喜欢
风邪川芎通络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川芎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大川芎方多组分制剂释药特性的评价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