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评价与指数编制初探

2014-01-23 08:56俞灵燕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主观指标体系社区

俞灵燕

(绍兴市统计局,浙江 绍兴 312000)

社区安全评价与指数编制初探

俞灵燕

(绍兴市统计局,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们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长,社区安全保障日益增强但形势也日益复杂。为增进社区安全保障服务提供,更好地满足“安全需求”,促进民生改善,本文试建关于社区安全状况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社区安全指数,通过定期开展评价与比较分析,为不断优化措施办法提供依据与参考。

社区安全;评价体系;指数编制

“安居”而后“乐业”,“安居”历来是人们生活一项基本追求和地方党委政府执政施政的一个基本目标。“安居”涉及广泛,本文拟就如何更好地增进居民社区安全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若干思路。

一、研究动因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统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国家统计局提出“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总体方案”,五大主要任务之首是要“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有效引导转型发展”,其中包括更好地反映民生改善。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且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其中安全需求又可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方面。需求层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需求日益提升。同时,从供给层面看,国家安定团结背景下,增进人的安全需求,特别是人身、财产安全,目前主要依托以公共治安为主的安全保障体系;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保障“安居”的供给日益强大但形势也日益复杂,因此需要更加有机高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更多有关措施成效的客观评价和对安全的供求信息互动以增进衔接。

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对地区“安居”状况的评价与决策参考,不断完善社区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促进公共安全服务供需衔接互动基础上的安全保障体系巩固与优化,拟构建社区安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社区安全指数,定期开展统计评价,为正确判断形势与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目标、原则

开展社区安全评价,简言之,就是对社区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进行评估。

(一)主要目标

通过构建社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社区安全指数,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区安全状况统计调查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按“问题导向”比较分析经验、不足与形势变化新要求,不断推进社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居民安全感提升。

1.评价。基于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各项评价指标的调查统计,对该时期当地社区安全状况进行定量比较与综合评价;在多时期横断面数据采集基础上,对特定区域较长时期内安全状况及其历史变化进行评价。

2.调控。特定时期社区安全状况也是社区安全主体各项措施办法的绩效体现。通过评价,尤其主、客观调查信息呼应,建立“反馈-调控”机制,为社区安全管理与维护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增进对社区安全的有效调控。

3.指导。社区安全状况评价,既是检验、检测社区安全状况好坏的过程,也是对社区安全主体维护社区安全工作进行评判的过程。通过指数比较和对社区安全评价具体指标的分析评价,找出问题,明确改进措施办法的方向。

4.决策。通过评价,更加直观、系统地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正确了解判断社区安全形势与决策参考。有助于接受评价的社区自查和决策,促进社区安全改善。

(二)基本原则

开展社区安全评价是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手段促进社会管理的一种尝试,很多因素难以全面考虑,围绕评价目标,当前需要坚持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既符合已被实践证明的社区安全理论,又反映社区安全客观实际、社区安全工作阶段性重点,能客观反映社区安全内在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指标的统计口径统一规范,评估方法科学合理,评估结果客观真实。

2.全面性原则。实际上是相对全面原则,围绕目标,指标体系既要覆盖广泛,能综合反映涉及社区安全的各种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又突出重点、导向明确,选取对改善社区安全状况影响较大指标。

3.层次性原则。社区安全本身是一涉及诸多要素的复杂系统,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统计技术手段,分级设定统计指标及其权重,反映指标间层级关系及其重要性。

4.可行性原则。有关社区安全的数据信息很多现实中已有,但总体较零散且有些缺失。大数据背景下,应利用已有数据,选取易收集、易理解统计指标,尤其主观感受调查尽可能选取易被认知并有效反馈的指标。

三、对象、范围

(一)评价对象

开展社区安全统计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安全状况,围绕主要目标,有关概念界定如下:

社区:一般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由人口、地域、制度、政策和机构等五个要素组成。这里主要从行政区域视角定义,指特定地域范围内,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

安全: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安全的范畴广泛,空间上,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社区安全等;对象上,包括生产安全、道路安全、食品安全等。这里主要指社区居民安全。

安全感:居民对于“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按照目标,主要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映。

社区安全:指一定时期特定社区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与程度。

(二)范围界定

根据目标设定,开展社区安全状况统计调查与评价是个相对概念,可按管理范畴和可行性原则分层次、分阶段试行推进。例如,为加强地级市域范围内社区安全管理与促进,统计调查范围可设定为全市各区、县(市)城区各街道社区;随着制度趋于成熟,逐步扩大范围至农村人口较密集村(社区)。

四、基本构想

根据“社区安全”概念界定以及致力于安全状况改善和提升居民安全感的目标设定,综合有关文献思路,按照客观、全面原则,拟采用客观评定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分别测算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逐级加权汇总进行综合评价,公式为:

式(1)中,S代表社区安全指数,根据层次性原则,分别由客观指数SO和 主观指数SS按照一定权重α加权汇总得出。其中,客观指数SO的指标选取,为便于数据采集,采用映射法,以主体面临的“危险源”,也即对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财产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进行评估,既包括外在威胁的消解,也包括内在疾患的消解。主观指数SS,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安全感调查,对社区安全状况进行主观评价。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多元所致不可综合性,测算指数过程中拟对各项指标观测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表1 社区安全指数指标体系(客观评价部分)

式(2)、(3)中,sOi、 sSi分别代表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客观指数、主观指数的具体指标值,pOi、 pSi代表相应权重。由于采用分级加权汇总,如式(4)所示,主、客观指数具体指标又分别经由下级各项指标值sij1、 sij2、……加权汇总计算得出,其中加权法可以是算术加权法或几何加权法,依性质而定,各级指标权重通过专家论证赋值或调查确定。

五、指标选取

根据设计思路,综合有关理论思想,具体拟建立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居民安全感调查)两部分指标体系。

(一)客观评价部分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

影响社区安全的客观因素很多,既有诸如既往案发情况、重点人群分布等负面因素,更有诸如人防、物防、技防共同作用的正面因素。关于后者,也即社区安全公共服务提供,目前主要依托于以公安机构在社区的延伸为主的社区治安力量;随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的不断推进,包括居民自治组织、物业管理等力量的作用发挥日益重要。为此,客观评价部分拟包括两类指标:一是制约社区安全状态的负面指标;二是促进社区安全的正面指标,包括有关人、财、物、机构以及社会积极状态等指标,反映相关机构或组织维护社区安全的各种投入和持续促进。

关于指标值的获取,有些可通过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直接观测或工作汇总,如各类案件发案数;有些属于相对数指标,需要在绝对数指标基础上,进一步按照有关衡量标准比较而得,有些则要通过组织特定调查或专家打分取得(表1)。

(二)主观安全感调查指标体系

为增强指数评价的客观性,拟在客观评价基础上,实施一定范围的主观感调查,也分两类指标:一是属性指标,由于主观感受个体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影响,该类指标有助于分类了解不同群体感受,从而适当排除主观影响和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二是评价指标,反映受访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或判断,主要由受访者进行主观赋值(表2)。

表2 社区安全指数指标体系(居民安全感调查部分)

六、结 语

本文就增进社区安全保障服务提供,更好地满足“安全需求”,促进民生改善,试建了社区安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试编了社区安全指数,拟通过定期开展评价与比较分析,为不断优化措施办法提供参考。关于指标选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列指标大多已经专家研究调查论证,基本反映社区安全理论思想,但由于客观状况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时效性,包括指标取值及其无量纲化方法、加权法等技术手段,正式组织实施前还当进一步组织一定范围内调研和专家论证。

[1]“北京社会治安综合评价体系”课题组.北京市居民安全感研究 [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5):38- 44.

[2]伍先江.城市社区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北京为例[J].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

[3]汪海彬,姚本先.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的编制[J].合肥:人类工效学,2012[12]:33-37.

[4]贾征,刘化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68- 741.

10.3969/j.issn.1674-8905.2014.03.009

张巧燕)

猜你喜欢
主观指标体系社区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社区大作战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3D打印社区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