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煎服法探析*

2014-01-25 05:01陆施婷王海颖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9期
关键词:服法浆水金匮要略

陆施婷 王海颖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分别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1]、第 20 条“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1]和第21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1]。3方均治疗呕吐病证,且组方药物均为半夏与姜的配伍,但煎煮法与服法各有特色,在《金匮要略》中颇具代表性,故以此为契机,可对经典中药物煎服法在治疗疾病中显示的价值窥探一二。

1 组成、功效及剂型的比较

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3方是温胃化饮止呕法的代表方剂。3者药物组成虽基本相同,但主治病证有别。小半夏汤之半夏、生姜皆能降逆和胃,为治疗呕吐之要药,两药互相配伍,为后世治疗呕吐“见呕止呕”的基础方,但偏向于治疗以饮盛抑阳、呕而不渴为主的病证。半夏干姜散以温中止呕为主,专用干姜,治疗中阳不足兼寒饮呕逆的病证。生姜半夏汤重用生姜汁,意在散结通气,正如尤在泾所云“寒邪搏饮,结于胸中而不得出,则气之呼吸往来出入升降阻矣,生姜用汁,则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2]。

3方的剂型略有差异,唯半夏干姜散乃散剂煎服,“散者散也”,取其散之性也;另2方均为汤剂,“汤者荡也”,易升易散,易通行经络,取其荡涤之性也。《医宗金鉴》曰“呕吐半姜为圣药”,后世临床也多沿袭姜夏组方治疗各种吐逆证,但在其煎服法上尚未见有明确的分析研究,而实际蕴藏玄机。小半夏汤以水煎煮,分温再服;半夏干姜散以酸浆水煎煮,顿服;生姜半夏汤以水先煮半夏,纳生姜汁,小冷,分4服,日3夜1服,取频服之意。3者各具特色,足以细细探究。

2 煎服法的比较

上述3方不仅在组成、功效及剂型上特色独具,在煎服方法的层面更是各领风骚。以药物炮制与用量、煎煮用水、煎煮方式、服药温度、服药方法这5个方面为切入点,由煎煮原料组成的不同谈及操作方法的差异,继而分析服药温度和方法的影响,层层推进,意在完整探析3方不同煎煮法蕴含的深义。

2.1 药物炮制与用量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主降,能“下气”;《别录》载其能“止呕逆”,有小毒,常与生姜(干姜)配伍治疗寒饮呕吐,一方面生姜亦为呕家圣药,另一方面生姜能解半夏毒,制其短,展其长,协同作用,保障了用药的疗效与安全性。纵观3方,用药上分别是生姜、干姜、生姜汁之别。干姜是生姜的干品,在性味与归经上存在些许差异。生姜主入肺、胃经,散寒行水,走而不守;干姜主入脾、肺,辛热温阳,能守能走;生姜汁,《本草从新》言“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因其取材新鲜,其气较轻,尤为治上之良法。生姜配伍半夏,加强半夏降逆和胃的作用,共同和胃降逆止呕;干姜与半夏配伍,半夏治疗寒证的作用提升,散寒扶阳止呕;生姜汁与半夏配伍,散饮通阳止呕,善通胸中阳气。结合主证,生姜生用散之,宣散水气,善治寒饮上逆所致的“谷不得下”,以本治之,半夏辛敛降逆治呕之标,标本兼治,功效卓著。干姜温中之力强,其主症“干呕”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吐涎沫”则说明上焦有寒,故治法以温法为主。生姜半夏汤,症见“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寒饮内停与正气搏结,饮停胸中,病邪侵犯更甚,生姜汁散结以缓解较呕吐更为难受的症状。

就药物用量而言,小半夏汤用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等分为散;生姜半夏汤重用生姜取汁,生姜汁多达一升左右,半夏半升,是小半夏汤半夏用量的一半,方中半夏其性趋下,而饮邪停聚在上,治上剂量宜轻,不使重坠药物不至病处,故减量,缓缓散结降气。生姜汁在此方中为君药,佐以半夏,通阳散结涤饮。药物剂量与病机、证型、药物特性息息相关,只有合理辨证,才能合理用药。

2.2 煎煮用水 谈到煎煮用水的特殊,3方中唯半夏干姜散莫属,而有关酸浆水的神秘面纱,众说纷纭,猜测不断,大致有以下八种。其一,酸浆水。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到“酢浆”,指出清浆水即为酸浆水[3];其二,一种特制饮料。《本草蒙筌》载“造浆水法,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类浆者”[4]。其二,淘米水。徐大椿在《伤寒论类方》中言“浆水即淘米之泔水,久贮味酸为佳”[5]。其三,以绿豆为原料所制[6],此说结合张仲景的文化地域背景,参照光武帝刘秀的典故而得。具体做法即先将绿豆加水浸泡至膨胀,放于石磨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放入缸中加入老浆,发酵约1~2 d使其变酸,再经沉淀自然分作三层,上层清淡即为老浆(可能就是仲景用的“清浆水”),下层稠厚的制作凉粉,中层制作浆面条,符合药食同源的原则,虽有据可循,但仍为猜想。其四,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浆,嘉谟曰,酢也”[3]。嘉谟即宋代人名;酢同醋。其五,泥浆水。清·程知《伤寒经注》云“清浆水乃泥浆水之清者,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3]。根据五行对应关系,脾属土,脾与胃互为表里,盖取其同气相求之义。其六,酸菜浆水。一说中国北方农村通过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的酸浆,用于浸泡酸菜[7];一说为南方少数民族经常食用的酸菜汤[3]。其七,老百姓用于浆线的水。将小麦面粉制成面团,放置于清水中,两手不停抓挪,将面筋挪出后的水[3]。以小麦为原料,通心、脾二经,健脾益气,促进消化,避免滞脾碍胃;清热止渴,养心除烦,结合张仲景所居南阳的民俗,颇有见地。笔者认为其一最为接近,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记载“甘酸调和引气,止呕止哕也”,朱丹溪亦作“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4],王肯堂则有“浆水能止渴,以其酸也,能化滞,以其米味之变也,亦犹神曲麦芽之消食”[4]一说,针对寒饮停胃的呕吐,用带有些许酸味的清浆水煎煮,推动肠胃的蠕动,帮助消化,对于肠胃的凝滞也起到一定的作用[8]。故半夏干姜散作为散剂,本可直接吞服,因半夏毒性破例煎煮,辅以酸浆水共奏清热解毒、调和脏腑、开胃止呕之功,实则钦佩仲景配伍之绝妙,药护之细致。

2.3 煎煮方式 小半夏汤以两药同煎,久煎取浓药汁,方后写道“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煎煮时间长,除了充分煎出有效成分外,更是为了减轻生半夏的毒性。此方为3方中煎煮时间最长的一方,浓缩药汁,避免增加胃中本水饮停留而助邪之弊,从而发挥预想的疗效。半夏干姜散煎煮方法为散剂煎服,虽为散剂,但“半夏有毒,不当散服”,于是取方寸匕,一升半煎取七合,以除去半夏毒性。生姜半夏汤,方用新鲜的生姜汁,不宜久煎,故先煎半夏,持续加热去除半夏毒性,减少对胃的刺激,预防不良反应如口唇麻木的发生;亦是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重要方式,“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严格按照药性煎煮,才能发挥方剂配伍的药效价值。3方共性在于半夏的煎煮,因其存有小毒,水煎解毒加以生姜的配伍方能减轻半夏的毒副作用,发挥其正向药效。鉴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的“半夏”均为生半夏,煎煮法的合理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今半夏有用蜜炙,有用姜制,名为“炙半夏”“姜半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毒性。制半夏入药的煎煮时间可适当减少,但其煎煮的总的理论提纲需要我们铭记在心。临床上,也只有有效的煎煮才能发挥方剂配伍的真正药效。

2.4 服药温度 3方中,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皆温服,而生姜半夏汤明确提出“小冷”一说,是谓反佐之义,寒饮固结于胸中,盲目使用热药,恐机体一时难以适应,格拒热药,反加重呕逆,故等药微冷,适应寒饮之性,同气相求,使药物抵达病位,更好地发挥药效。

2.5 服药方法 药物的疗效虽与药物煎煮息息相关,服法的配合也必不可少,此3方各有不同。小半夏汤温服,采取常用服法,即是基于基础方之地位;半夏干姜散散剂煎汁服为一大特色,另一大特色为“顿服”,随制随服,不可放置。意在使药力集中,对病邪一击即中,散剂本取散之义,散饮之力强,用药量需大;生姜半夏汤则“分4服”,日3夜1次,即“昼夜服”,饮结胸中,似呕不呕,彻心中无奈,方用大量生姜取其汁,若服用量大,难免使得饮邪加重,刺激反射性呕吐,频服,频频服下,持续发挥药效,使胃中寒饮逐渐消散,有“治上取缓效”之义;由于其散邪之力强,中病即止,温燥之品易耗伤阴液,过则伤正。谨遵服药法则,定能事半功倍。

3 总 结

纵观全文,小半夏汤中半夏、生姜配伍,合为治疗呕吐的基本方,以久煎为佳,且分温再服;半夏干姜散,方用干姜,主温中,以散剂酸浆水煎服为特色,顿服为用;生姜半夏汤独纳大剂量生姜汁,取其辛散之力,半夏先煎,小冷,分4服,日3夜1,意同频服。3方均治疗呕吐,但主治病证各异,临床需仔细鉴别。

细细探究,呕吐病证治三方药物组成大致相同,药物与辨证要点一一对应,浑然天成,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针对每方皆注明药量与煎服法,旨在提醒我们重视剂量的选择以及煎服要点的配合。现今临床的用药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用经方,只知其方药,不知其煎服法或虽知而不重视之弊,导致效不如古,其非善治。可知正确的煎服法在临证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发扬,相信只有合理煎煮与正确的服药方式,环环相扣,效用才能得以彰显。

[1]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0,254-255.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6-127.

[3]赵体浩,刘世恩.《伤寒论》清浆水揭秘[J].国医论坛,2008,23(6):5-6.

[4]陈亦人.陈亦人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84.

[5]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6]姚文轩,刘桂荣.《伤寒杂病论》中浆水考辨[J].河南中医,2012,32(11):1423-1424.

[7]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5-276.

[8]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68.

[9]马占洋,武鹏,牟慧琴.《金匮要略》呕吐病治法浅析[J].河南中医,2011,31(7):704-705.

[10]陈锐.生姜半夏汤临床新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1,27(40):13.

[11]温小鹏,杨颖婷.生姜、干姜临床应用规律浅析[J].光明中医,2011,26(12):2566-2568.

[12]南晋生.《金匮要略》呕吐证治探要[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6):8-9.

[13]韩德承.生姜干姜炮姜[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4):30-32.

[14]蔡秋杰,曹洪欣.张仲景运用半夏浅析[J].中医药信息,2009,26(2):33-35.

[15]张智华.《伤寒论》方中半夏生姜与半夏干姜药对应用比较[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1):58-59.

[16]王欣.小半夏汤研究述要[J].中成药,2010,32(9):1578-1581.

[17]王付.经方半夏药对临床应用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0,9(6):27-30.

[18]曾海.半夏汤类方与病证相关性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仲景医学求真 (续三)[C].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2009:3.

[19]谭达全,张炳填,李鑫辉.仲景妙用半夏杂谈[J].中医药学刊,2006,24(1):146-149.

[20]沈开金.《金匮要略》治疗呕利宿食方药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320-321.

[21]吴正平,张建.浅释经方中半夏的配伍作用[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114-115.

[22]曾晖.半夏在不同处方中的功效[J].中医药导报,2008,14(8):119-121.

[23]刘杰.《金匮要略》半夏应用有特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6-3-17005.

[24]魏玉明,王建华,李学东.中药半夏的临床配伍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507-509.

[25]黄煌.半夏[J].中国社区医师,2003,18(2):30-32.

[26]曹建民.张仲景治呕法则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5):61-62.

[27]徐成贺,刘素文.《金匮要略》服药次数的研究[J].国医论坛,2004,19(6):6-8.

[28]连建伟.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续)[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6):74-75.

[29]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M].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238,242-244.

[30]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46,251-252.

[31]张清苓.金匮要略心典译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3-204,208-209.

猜你喜欢
服法浆水金匮要略
西北美食浆水或可降尿酸
《严氏济生方》中煮散剂的应用探究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舌尖上的浆水
心血管疾病茶疗方
有一种美食叫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