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司汀用于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4-01-25 13:14席庆菊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7期
关键词:司汀丹参消失

席庆菊

(珲春市中医院,吉林 珲春 133300)

倍他司汀用于眩晕的临床观察

席庆菊

(珲春市中医院,吉林 珲春 133300)

目的对应用倍他司汀对患有眩晕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丹参注射液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倍他司汀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眩晕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眩晕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倍他司汀对患有眩晕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倍他司汀;眩晕;治疗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指的是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出现严重障碍[1]。病情发作时大多数患者会感觉到周围的事物处于旋转状态,有少数的患者会出现视物摆动或摇晃现象,也可有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转动、倾倒、沉浮或摇晃的感觉,常会同时伴随出现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斜、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血压改变等症状表现[2]。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我院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的41例患者与采用倍他司汀进行治疗的41例患者进行临床比对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3.6±1.2)岁;患眩晕症状时间1~7年,平均患病时间(2.8±0.5)年;治疗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53.8±1.1)岁;患眩晕症状时间1~8年,平均患病时间(2.6±0.4)年。两组患者上述3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①对照组用药方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每次20 mL,每天1次,计划治疗2周。②治疗组用药方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每次20 mg,每天1次,计划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药物治疗总时间、药物不良反应人数、眩晕病情治疗效果、治疗后眩晕症状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痊愈:眩晕症状表现及其他伴随症状经治疗后完全消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效:眩晕症状表现明显改善,其他伴随症状表现均已消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状态;无效:眩晕症状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减轻,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发展,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仍然存在明显障碍[3]。

1.5 数据处理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剂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6.38±1.41)d后眩晕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共计持续接受药物治疗(9.82±2.05)d;治疗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3.95±1.22)d后眩晕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共计持续接受药物治疗(6.09±1.68)d。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R255.3

B

1671-8194(2014)17-0171-02

猜你喜欢
司汀丹参消失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探讨老年眩晕症联合应用倍他司汀与异丙嗪治疗的有效性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中主药含量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
RP-HPLC测定石见穿中丹参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