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腔镜与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2014-01-25 13:14寇声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7期
关键词:胆总管胆管开腹

寇声涛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10)

探讨腹腔镜与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寇声涛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10)

目的对腹腔镜与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2009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的1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50例,实验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腹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比较和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进行治疗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和普及。

腹腔镜;内镜;胆总管结石;效果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变,这也让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上,胆总管结石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以及“T”管引流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技术以及腹腔镜技术开始逐渐得到应用,并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年龄范围为20~86岁,平均年龄为56岁。所有患者经过2次以上的B超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检查均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其中有21例患者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79例患者为单纯胆总管结石。所有患者均存在胆绞痛病史,其中有14例患者存在梗阻性黄疸。其中有21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有7例患者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有10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结石直径为0.4~2.6 cm,平均直径为1.4 cm。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临床上采用常规的腹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全麻处理,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胆囊切除,切开胆管进行探查。使用取石钳、水冲法以及胆道镜取石法等进行取石。取石后使用胆道镜对胆管进行探查,并使用T管进行引流处理。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进行治疗,在局部麻醉或者静脉全麻下将十二指肠镜置入,胆管插管,抽取胆汁,将38%泛影葡胺注入,并进行胆管造影,了解患者胆管解剖结构以及胆管结石情况。将乳头电切刀插入胆总管,在11~12点方向作oddi括约肌切口,长度控制为10~25 mm,之后进行内镜下网篮取石术,对较大的结石则采用机械性碎石并取出,之后对胆管进行冲洗,术毕留置胆管。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后,对存在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全麻,选择头高足低位,采用常规四孔法进行手术。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5.1%,对照组为94.2%,两组患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有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有3例患者在进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过程中出现并发症,1例为出血,1例为胆管炎,1例为轻度胰腺炎;1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出现腹腔脏器受损。并发症发生率为8%。

对照组患者有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3例胆痿、2例肺感染、2例腹腔内出血、2例腹腔感染以及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实验组术后禁食天数为(2.01±0.55)d,术后排气时间为(19.23 ±4.23)h,术后排便天数为(2.21±1.02)d。对照组术后禁食天数为(4.31±1.21)d,术后排气时间为(55.31±7.23)h,术后排便天数为(4.35±1.35)d。可见,实验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21±2.33)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20±4.21)d,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临床上,胆总管结石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治疗,然而由于开腹手术在创伤性上较大,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在目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医疗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腹腔镜技术以及内镜技术开始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上,其具有创伤性小、效果显著等特点,并开始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胆总管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腹腔镜联合内镜的实验组在手术成功率上与采取传统开腹手术的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可见,这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在术后并发症比较上,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腹腔镜联合内镜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50。可见,腹腔镜联合内镜能够更快恢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消费,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1]。

在临床上,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的原因包括了胰管受损以及开口处水肿;术中造影压力大,胰管反复显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胰管引流造成影响;内镜污染。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胰腺炎,以对胰酶分泌进行抑制、解痉、中药治疗以及抗炎处理后,患者痊愈。另外,术后出血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少量的出血可以自止,对于小活动性出血则可以使用肾上腺素进行注射,动脉性出血则采用金属钳进行处理[2]。在此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有1例患者出现出血,经过有效处理后痊愈。常见的并发症还有胆管炎,是因为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或者网篮取石引起乳头开口部水肿,胆管内压增高,肠道内部细菌侵袭胆管引起的。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有1例患者出现胆管炎,经分析是因为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乳头水肿,没有ENBD管所致,经再次内镜治疗并留置ENBD后痊愈。脏器受损则是因为器械操作所致,此次临床研究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脏器受损,经过对症治疗后痊愈[1]。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内镜对胆总管结石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相比开腹手术更具微创性,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费用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3]。

[1] 赵迎芬,段志娟.腹腔镜、内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23):213-214.

[2] 杜荣莲,李红卫,柴同海,等.内镜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6):102-103.

[3] 杨垚.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1.

R575.6+<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7-0233-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17-0233-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7-0233-02

猜你喜欢
胆总管胆管开腹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穿孔术中护理配合策略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