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2014-01-25 15:5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阴阳阳气出版社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试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罗启盛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文中从阴阳之理,阴阳升降的气机运动,与人在地面“立于阴、面向阳”的观察角度,还原了《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与其所代表的阴阳气机升降的意义。

阴阳;左右;升降

《内经》首次提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1]的论断,为其他诸子百家所未有,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学说。本文以人对阴阳运动的观察作为切入点,还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并探讨其内涵。

1 阴阳之理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本定律

1.1 阴阳为中华传统学术之根本 中华文化,诸子百家皆以易学为根砥,认为阴阳是天地肇生的基础与万物发展的根源。“一阴一阳之谓道。”[2]阴阳之理,是中华传统学术体系的根本定律。举凡天地万物的成住坏空,一切物质、能量、信息,规律、心性、时空等,皆是阴阳。阴阳,既是概念,也是实在;既是抽象的哲学,也是具体的科学。阴阳学说指导建立了中华传统学术体系,并存在于各学科内的各个层面。

1.2 阴阳生宰天地万物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3]阴阳学说认为,太极之气分出清浊、寒热、轻重、虚实等两类不同性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统称阴阳),阴阳二气相对相待,互根互因,不断进行同质、同势的积聚、生变、转化,最终形成含有不同阴阳质和量的万物,由此构成天地这一对阴阳最大值的两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阴阳二气冲击震荡(“冲气”)、交流沟通、生制转化、融汇和合,产生“中气”(“三”;“冲气”别解);中气赖阴阳而存在,阴阳赖中气而不离。负阴抱阳的冲气状态是变革,也是稳定。万物赖其自身的阴阳、中气,维持稳态,与外部相关环境相谐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5]。

2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是中医学的创见

道家之学是中华文化之根,于春秋战国时期衍生诸子百家。中医学脱胎于道家的易学与生命探索、医药实践。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1]然而《内经》此言,究竟是方技家(医家)的创见,还是引自其他诸子百家之论呢?

笔者以“左右”为关键词,检索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先秦两汉诸子百家典籍,共计儒家26种(《论语》《孟子》《礼记》《荀子》《孝经》《说苑》《春秋繁露》《韩诗外传》《大戴礼记》《白虎通德论》《新书》《新序》《扬子法言》《中论》《孔子家语》《潜夫论》《论衡》《太玄经》《风俗通义》《孔丛子》《申鉴》《忠经》《素书》《新语》《独断》《蔡中郎集》),墨家2种(《墨子》《鲁胜墨辩注叙》),道家9种(《庄子》《道德经》《列子》《鹖冠子》《文子》《文始真经》《列仙传》《鬻子》《老子河上公章句》),法家6种(《韩非子》《商君书》《申不害》《慎子》《谏逐客书》《管子》),名家1种(《公孙龙子》),兵家6种(《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算书4种(《海岛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杂家5种(《淮南子》《吕氏春秋》《鬼谷子》《尹文子》《邓析子》),史家21种(《史记》《春秋左传》《逸周书》《国语》《晏子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战国策》《盐铁论》《列女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汉书》《前汉纪》《东观汉纪》《后汉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古三坟》《燕丹子》《西京杂记》),经典文献10种(《诗经》《尚书》《周易》《周礼》《楚辞》《仪礼》《山海经》《焦氏易林》《京氏易传》《诗说》),字书5种(《说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急救篇》),出土文献2种(郭店《老子》,马王堆《老子》)。

以上存世的诸子百家之言,均无类似于“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明确论断。“左右”本身虽即具有阴阳属性,但百家中无一曾探讨“左右”于阴阳气机运动的意义。

可见,成书于西汉初年的《黄帝内经》首创“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之说,为诸子百家所未有,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学说。

3 中医学“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与内涵

3.1 阴阳运动的观察原点是地平面 地球的阳气来源乃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阴气则来自地球本身。若无太阳提供的光热,则地球无生生之机。故生命规律即阴阳规律。

清末民国中医学家彭子益著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坚持守护中医学术的纯粹性。他认为“欲认识阴阳五行六气,须先认识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降沉升浮的圆运动”[6],其中“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也。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的水中也。升者,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也。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也。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6]。

万物内部的阴阳构建和运动,及内部与外部的阴阳交流,有一定的构建模式和运动规律。《内经》除了阴阳五行六气的圆运动模式,更将阴阳二气的运动轨迹、交流趋向、沟通渠道高度概括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1]。”

左右乃方位之名。有方位,必先有一定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人生活于地球表面,故其观察原点,亦即学术建构的基准,便是地平面(地球的横切面)。一个人生存的地平面范围,亦即人观察阴阳二气运动的范围,彭子益称之为“中”[6]。

3.2 阴阳运动的观察角度是立于阴,面向阳

3.2.1 上阳下阴 地面阳气的主要来源是天上太阳所降的光热,小部分来自地下土中、水中所升者。人在地平面观察阴阳二气:有太阳的天上,其阳气多于地下;有太阳的上方,其阳气多于下方。故上方为阳,下方为阴。

3.2.2 南阳北阴 地球低纬度地区接收的太阳光热多于高纬度者。故低纬度地区的阳气多于高纬度地区。中华学术乃基于人在北半球的观察而建立。中国处于北半球,南方为低纬度,北方为高纬度。故阳气的主要来源是南方,南方的阳气多于北方。故南方为阳,北方为阴。

3.2.3 立于阴,面向阳 天地万物处于“统一场”[7]中。故言天人合一,天人同律。人在地面观察阴阳二气运动,则观察角度是立于地(阳气少的下方)、面向天(阳气多的上方)。故阴阳运动的观察角度是立于阴、面向阳。此亦即人的自然定位规律。

3.3 左东右西的由来 人的自然定位规律是立于阴、面向阳。根据统一场法则,南阳北阴,故南北背向的阴阳定位是人背对北方(阳气少的高纬度)、面向南方(阳气多的低纬度),即坐北朝南。“圣人南面而立”[8],左手指东,右手指西。坐北朝南、左东右西的定位由来,即此。

3.4 左升右降

3.4.1 左升右降的由来 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作用于生物圈,形成阴阳气机降沉升浮的圆运动。“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9]阴阳升降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是日月视运动的东升西降。日月升降,悬象著明;阴阳二气运动,以升降为大。东升西降,且左东右西,故左升右降。故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3.4.2 左右阴阳无定式 升为阳,降为阴。从升降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

先天八卦图中,乾兑离震四阳卦居左,巽坎艮坤四阴卦居右。每卦初爻所构成的内圈,则乾兑离震初爻构成的左半圈皆阳,巽坎艮坤初爻构成的右半圈皆阴。以先天八卦图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10]

血为阴,气为阳。病在左侧,属血分,多为血虚或血瘀,可加入补血或活血药;病在右侧,属气分,多为气虚或气滞,可加入补气或行气药等。以气血分阴阳,则左为血,右为阳。[11]

《脉经》:“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12]官为脏,为阴;府为腑,为阳。以脉诊主脏腑来分左右手之阴阳,则左为阴,右为阳。男为阳,女为阴。以脉诊主男女来分左右手之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

3.4.3 左升右降不是左阳升、右阴降 ①左升右降,为阴阳升降的两条大路。气机运动,在左以升为主,在右以降为主。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能机械地认为,左只是阳升之道,右只是阴降之路。左升之中,有阳有阴;左为阳升之道,亦为阴升之道。右降之中,有阴有阳;右为阳降之路,亦为阴降之路。③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不能机械地认为,左部只升不降,右部只降不升。左升之路,必亦有物质、能量的降潜收敛;右降之路,必亦有物质、能量的升浮散发。总之,左升右降是从总体上说,左右二路作为不同性质的渠道,其阴阳升降,主次不同而已。

3.5 木升金降

3.5.1 五行即阴阳 “两仪生四象[13]。”阴阳按成分多少和发展趋势,又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加上阴阳平和,即是五行。五行为木,火,土,金,水。

阴阳平和,方能生物。土为万物生化之基,故土为阴阳平和的具象。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1]。”水火为阴阳之具象;水为太阴,火为太阳。

少阳生太阳,少阴生太阴。依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生水,水生木),故生火之木为少阳,生水之金为少阴。

3.5.2 木升金降的由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14]。”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15]阴阳二气升降循环,升极则降,降极则升。上方为升极之位,下方为降极之位。

降极而升,渐至升极之位,乃由下而上,升气所主。以阴阳表述,即是太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阳;以五行表述,即是水生木,木生火。故木气主升。

由上而下,降气所主,渐至降极之位。以阴阳五行表述,便是少阴生太阴,金生水。故金气主降。

3.5.3 上下左右,南北东西,浮沉升降,太少阴阳,和谐对应 上方为阳气的主要来源,故上方为太阳,为火。上下对待,故下方为太阴,为水。同理:南方为太阳,为火;北方为太阴,为水。

上方为升之极,为浮;下方为降之极,为沉。南方为升极之位,北方为降极之位。

东升西降,木升金降,木少阳、金少阴,故东方为木,为少阳;西方为金,为少阴。

3.6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 人体肝气属木,肺气属金,故肝气主升,肺气主降。“体有左右。”[16]天地阴阳之气左升右降,人必应之。“肝生于左,肺藏于右”[17]。人体肝木系统主管左部升发,肺金系统主管右部降敛。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8]气机的升降出入紊乱,则人生病。“肝经的作用在左,胆经的作用在右。……肝经有病,诊在左脉。左腹有病,治在肝经。”[19]人体左部主气机升发,其病变多因肝经不升,或郁或陷,其治法当以疏郁升陷。病在不升,宜降之;病在不降,宜升之。

然而升降紊乱,必伴随寒热、虚实,故治法非简单之升降而已。人身“无定性之木气”[20]之病最为复杂,非疏肝即能却病。清代医家王旭高发明“治肝卅法”[21],务使肝经治法详尽。

3.7 左右之理贯穿生理、病理 治疗 《内经》以左右之理论及生理、病理及治疗。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例,其中言生理者,有“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22];言病理者,有“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22];言治疗者,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3][10]。

田进文[24]认为,人体非对称性的内脏符合“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规律,即脏器运动特性(属阳)的分布和发展方向是左,而脏器的实体特性(属阴)的分布和发展方向是右。且结构正符合上三阴、下三阳之泰卦。阳从左升者,体现在下三阳的从肠到胃,再到心脏,其运动特性越来越强,代谢越来越旺盛;阴从右降者,体现在从上三阴的左肺到右肺,再到肝脏,其实体特性越来越强,同样是代谢越来越旺盛。

本文从地平面是阴阳运动的观察原点与“立于阴、面向阳”是阴阳运动的观察角度,推论出左东右西的定位与左升右降的定性,还原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以左升右降为高度概括的气机升降圆运动,具有深刻的生理、病机、诊断和治法意义。

[1]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89.

[2]黄元御,任启松.周易悬象道德悬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42.

[3]周敦颐,徐洪兴.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8.

[4]黄元御,任启松.周易悬象道德悬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29.

[5]黄元御,任启松.周易悬象道德悬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

[6]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7]张恒升,张振光.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自洽[J].科技传播,2012(23):111-112+101.

[8]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107.

[9]黄元御,任启松.周易悬象道德悬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54.

[10]郭士全.从八卦图探《内经》的左右阴阳[J].国医论坛,1995(03):8.

[11]朱蔓佳,陈钢.人体左右侧气血分病机特异性的探析[J].河南中医,2009(04):323-324.

[12]王叔和.景宋本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3.

[13]黄元御,任启松.周易悬象道德悬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5.

[14]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1581.

[15]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2001.

[16]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6:1127.

[17]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648.

[18]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894.

[19]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

[20]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2.

[21]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全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73.

[22]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93.

[23]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97.

[24]田进文,石巧荣,徐向青.左右者,人身阴阳之道路也——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的太极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01):6-8.

On“LeftandRightistheRoadofYinandYang”

LUO Qi-sheng

Guangzhou Univerc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the activity of qi motivated by yin and yang, and the theory “where one located belongs to yin, where he faces belongs to yang” were discussed, so a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idea “yin rises left, while yang falls right” from “Huangdi’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activity of qi.

yin and yang, left and right, rise and fall

R221

A

1007-8517(2014)06-0016-03

2014.01.19)

猜你喜欢
阴阳阳气出版社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我等待……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