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的禁止讯息及应对

2014-01-26 22:57赵晶瑶田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讯息被动慢性病

赵晶瑶,田宝

·心理康复·

慢性病患者的禁止讯息及应对

赵晶瑶,田宝

禁止讯息是沟通分析人格理论中的概念,是指由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具有禁止性质的讯息。禁止讯息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接受较多禁止讯息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慢性病患者身上如果存在某种禁止讯息就会产生不利于康复的心理特征。本文主要在以往文献基础上分析慢性病患者身上存在的禁止讯息,同时提出应对禁止讯息的建议。

慢性病;沟通分析;禁止讯息

[本文著录格式]赵晶瑶,田宝.慢性病患者的禁止讯息及应对[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0):982-984.

慢性病患者是指那些患有目前在医学上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患者,他们通常需要终生服药或治疗。漫长的病程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相比短期疾病患者而言,长期的治疗过程更容易使慢性病患者丧失治疗信心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如对疾病的焦虑甚至因此陷入抑郁状态。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有研究表明,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1]。田红的研究也表明,对于慢性病患者采用心理评估-心理护理的新型护理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2]。

禁止讯息是由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具有禁止性质的讯息,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慢性病患者的禁止讯息会使其产生不利于康复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会和疾病病症互相强化,妨碍患者的康复进程。本文主要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慢性病患者的禁止讯息,同时提出应对禁止讯息的建议,目的在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并为心理护理提供支持。

1 慢性病患者的典型心理特征

1.1 被动依赖

由于慢性病病程较长,和非慢性病患者相比,慢性病患者会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更多、时间更长的照顾,加之慢性疾病康复效果较不明显,很容易使患者产生被动依赖心理。生活上表现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需要他人代劳,心理上表现出像孩子一样依赖他人,希望别人多关心自己,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照顾就发脾气或悲观、失望。

1.2 恐惧心理

有些患者会对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感到恐惧,如对疼痛、残疾以及死亡等的恐惧。有些患者会对疾病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感到恐惧,如担心治疗疾病产生的经济压力、担心被嫌弃,这在那些因疾病导致残疾的患者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1.3 情绪不稳定

由于病程长,加之治疗效果不尽显著,患者的情绪非常容易产生波动。一方面情绪不稳定不利于患者自身的病体康复,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产生矛盾。

1.4 抑郁心理

很多患者因为疾病久治不愈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因疾病造成残疾的患者。长期任由消极情绪发展很容易使患者陷入抑郁。

在上述这些心理特征中,被动依赖性往往是限制病体康复的最大心理障碍。依赖心理通常会使患者习惯于“病态化”的自己,也习惯于因疾病而得到的关心照顾,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疾病的“二级获益”。被动依赖心理会让患者的思维和行为陷入被动,因此会产生或强化上述其他不利于康复的心理特征,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

下面将对禁止讯息理论做出介绍,并应用禁止讯息理论对患者的被动依赖心理以及其他不利于康复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2 禁止讯息理论

2.1 概念

禁止讯息是父母向子女传达的具有禁止、命令性质的讯息,通常非口语,且在父母的觉察之外。禁止讯息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童年早期儿童会根据收到的禁止讯息做出关于自己人生的决定。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状态(parent)、成人自我状态(adlut)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简称PAC。当我们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拷贝我们的父母或像父母一样有权威的人物时,我们就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当我们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是针对此时此刻的情境,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时,我们就处于成人自我状态;当我们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回到小时候的方式时,我们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3]40-41。

我们的PAC会和他人的PAC产生互动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PAC的交流对子女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禁止讯息就是由父母的儿童自我向子女的儿童自我传递的讯息。如一位刚有宝宝的新妈妈在照顾孩子时会听到她自己的父母自我给她的讯息是“要好好照顾孩子”,她的成人自我也会学习照顾孩子,但是她的儿童自我呢?一种可能是她的儿童自我感到有一个更小的孩子可以陪她玩,因此她会开心地接受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另外一种可能是她的儿童自我感到一种威胁“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孩子夺走了,谁照顾我、关心我?”这样她可能表面上是在照顾孩子,但是婴儿通过身体接触已经可以感受到妈妈不喜欢她/他[3]40-41。这就是一个“不准活”的禁止讯息。正是这些非口语的、通常不在觉察范围内的讯息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陷入不良状态。

2.2 分类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收到无数种禁止讯息。Bob和Mary Goulding将其进行分类,总结出12种主要禁止讯息,分别为:不准活、不准做你自己、不准像个小孩子、不准长大、不准成功、不准(做任何事)、不准重要、不准有归属感、不准亲近、不准健康(不准正常)、不准思考、不准有感觉[3]202。这些禁止讯息如果被个体接受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行为。

2.3 与慢性病患者康复的关系

沟通分析理论假定,有较多心理问题的个体和健康个体相比接受了更多更具有破坏性的禁止讯息。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妄想症患者和健康个体相比接受了更多更具有破坏性的禁止讯息[4]。因此我们假定,存在心理问题的慢性病患者是因为接受较多禁止讯息而变得更容易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研究。

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存在一些影响人们在事故或疾病之后康复的禁止讯息,这些禁止讯息主要有:不准活、不准成功、不准长大、不准健康、不准是个孩子以及不准感觉。其中前4个禁止讯息是使慢性疼痛患者产生被动依赖性的禁止讯息,最后两个禁止讯息是容易导致疾病产生的禁止讯息[5]。此外还有对丙型肝炎慢性病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在这些患者身上可能存在“不准抗争”的禁止讯息使患者习惯于保持生病状态[6]。

综上所述,个体在童年早期接受某些禁止讯息,这些禁止讯息会使个体在面对生活困难时产生退缩行为,或在面对挑战时采取消极态度。而慢性病病期长、康复慢的特点更容易使有禁止讯息的患者产生消极行为,或者正是因为患者存在某些禁止讯息才会导致其患上慢性病。无论是导致慢性病产生的禁止讯息还是使慢性病患者消极对待康复的禁止讯息都会对患者产生危害,因此有必要对禁止讯息进行全面了解,从全新角度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2.4 对康复的指导意义

目前运用禁止讯息理论帮助慢性病患者康复的实践都来自于国外,大多是通过心理团体辅导使参加者发现自身存在的禁止讯息。虽然禁止讯息的应用不是十分广泛,但其对康复的指导意义却不容小看。

禁止讯息为了解慢性病患者被动依赖、消极治疗等心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禁止讯息理论简单、易懂、易分析,可以将其作为自我治疗的工具。通过应用禁止讯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某些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帮助患者了解禁止讯息又是应对禁止讯息的前提,而只有在解决禁止讯息之后,患者才能重新获得自主感,增加应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因此禁止讯息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为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康复提供支持。下面将对和慢性病康复有关的禁止讯息做出详细介绍。

3 与被动依赖心理相关的禁止讯息

3.1 不准长大的禁止讯息

通常在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父母传递给他们的这种禁止讯息。在父母的儿童自我里可能希望最小的孩子不要离家,如果孩子长大离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再有价值了。如果孩子接受了这种禁止讯息,他/她会认为如果离开父母或者变得独立就是对父母的抛弃,因为他们敏锐的儿童自我会觉察到父母不想让他们离开的愿望,因此他会表现得虽然已经成年但却不愿意承担责任,让父母有照顾他们的机会。

存在这种禁止讯息的人通常会不自觉地依靠身边的人,而患上慢性病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使周围人帮助、照顾他们的最好理由。因此如果慢性病患者身上有这种禁止讯息,无疑会增加使他们变成被动依赖的可能性。很多有被动依赖心理的慢性病患者会受到这种禁止讯息的影响,从而不自觉地想要得到他人的照顾,借着患有慢性病这个理由把这种依赖合理化。

3.2 不准健康的禁止讯息

不准健康是指父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向孩子传递的不准健康、保持生病状态的命令。通常两种情况会产生这种禁止讯息的传递。一种情况是家人会对身体虚弱的孩子给予格外照顾,有很多孩子因为这样的照顾而不愿重回健康状态。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家长在向周围人描述自己的孩子时会无意地说“他/她身体一直不太好”,孩子在听到家长对自己的描述后就接受自己是“不健康的”这种想法,并认为自己会一直不健康。

存在这种禁止讯息的人容易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持有消极看法,甚至有些人会过分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正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自己是一个不健康的人,所以他们不会去挑战生活中的困难并且总是以自己的健康为借口避免挑战。如果慢性病患者身上有这种禁止讯息,他们会认为慢性病再次“证实”了自己的不健康,因此他们会变得更加被动、消极。

4 其他阻碍康复的禁止讯息

4.1 不准感觉的禁止讯息

如果父母都把他们的感觉隐藏起来,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接受不准感觉这种禁止讯息[3]40-41。或者父母会要求孩子不准有特定感觉,如赞成男孩不能哭、要坚强,女孩不能表现出生气、要温柔。在很多家庭中,某种感觉是不被家庭成员所接受的,因此在这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学会了压抑这种感觉。不管被压抑的感觉是哪种,都不利于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有这种禁止讯息的人通常对感觉的觉察能力极差,他们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的压抑会增加个体的压力水平,使个体更容易焦虑。如果慢性病患者身上有这种禁止讯息,他们也会把对疾病的各种感觉进行压抑,久而久之使自己的压力水平不断增大,从而加重病情。

4.2 不准是个孩子的禁止讯息

很多人都会接受这个禁止讯息,也许他们是家里最年长的孩子,承担了太多照顾弟妹的责任。父母传递给他们的讯息是“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你要照顾别人”。或者他们在家教比较严格的家庭中长大,父母要求他们做事独立,不能表现得像个孩子。这些要求会使儿童感到有压力,但同时也慢慢学会表现出独立的一面来博取父母的赞赏。这些孩子在成年后也会一直扮演照顾别人的角色,仿佛他们只能扮演照顾者的角色。

有这种禁止讯息的人会表现出处处为他人着想、照顾他人,他们也很少表现得像孩子那样无助或者像孩子那样放松快乐。因此在家庭中他们可能是尽职尽责的母亲、任劳任怨的父亲,但却永远不会很好地照顾自己。很多有这种禁止讯息的人会因此患上慢性疾病。有这种禁止讯息的慢性病患者会因为种种借口不及时就医,等到疾病进一步发展时才想到去治疗,而这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5 应对禁止讯息的建议

5.1 觉察禁止讯息

对禁止讯息的觉察是应对禁止讯息的第一步。沟通分析人格理论虽然体系严谨,但易学、易懂,非常适合自我治疗。建议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学习沟通分析理论,尤其是对禁止讯息理论,了解每种禁止讯息的含义以及可能表现出来的方式。只有对自身存在的禁止讯息觉察才会做出改变。

5.2 培养应对禁止讯息的行为

应对禁止讯息不仅要觉察它,更要培养应对禁止讯息的行为。如存在不准长大这个禁止讯息的患者要培养承担责任的行为;存在不准健康禁止讯息的患者要重新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对自己的健康也要有客观的评估;存在不准感觉禁止讯息的患者要重新练习感觉的表达,将自己的感觉向他人描述,认可对感觉表达的必要性;存在不准是个孩子禁止讯息的患者要允许自己享受快乐、放松,卸下身上的沉重包袱。

行为方面的改变必须建立在对禁止讯息的觉察基础之上,之后针对每种禁止讯息禁止的内容进行许可,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自我治疗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来实现。

5.3 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

慢性病患者行为改变或内心成长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学习禁止讯息理论,护理人员会对患者的某些被动行为有更好理解,建立在这种理解基础之上的支持是心理护理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要对慢性病患者表现出来的进步给予肯定,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对康复和生活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总之,不管是行为改变还是心理成长都需要护理人员的支持和陪伴,特别是当患者又重新受到禁止讯息的影响,出现被动依赖或者其他不利于康复的心理特征时,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

[1]金英福,邱春艳,穆源颖.心理护理在改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1,8(12):116.

[2]田红.心理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321-322.

[3]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易之新,译.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4]Budiša D,Gavrilov-Jerković V,Dickov A,et al.The presence of injunctions in clinical and non-clinical populations[J].Inter J TransactAnal Res,2012,3(2):28-36.

[5]Cole M.Injunctions and secondary gains in chronic pain patients[J].TransactAnal J,1993,23(4):191-194.

[6]Guimarães BMAB.The influence of injunctions on chronic disease[J].TransactAnal J,2004,34(4):334-340.

Injunctions in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nd Coping Methods

ZHAO Jing-yao,TIAN Bao.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Beijing 100048,China

Injunction is a conception of transactional analysis.It is an injunctive message delivered from parent to children.Injunction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We suppose that a person who received more injunctions may tend to have mo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If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have some injunctions,they may show som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not conductive for rehabilit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njunctions in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nd some coping methods were also dicussed.

chronic disease;transactional analysis;injunction message

10.3969/j.issn.1006-9771.2014.10.021

R493

A

1006-9771(2014)10-0982-03

2013-08-05

2013-12-31)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48。作者简介:赵晶瑶(1985-),女,黑龙江绥化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通讯作者:田宝。E-mail:tianbao65@126.com。

猜你喜欢
讯息被动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生命的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