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五)
——儿童癔症

2014-01-27 12:39李荐中黄爱国吴海英宋焕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癔症心理因素小丽

李荐中,黄爱国,吴海英,朱 瓒,宋焕霞

1 病史

小丽,女,8岁,小学生。4周前晨醒后发现双下肢无法活动,不能够直立与行走,家长将其背负至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就医。门诊及入院常规检查、脑与脊髓CT检查等均未见阳性体征或阳性所见,被疑为脊髓病变所致,对症治疗20余天,有所“缓解”:能够弯腰90°行走,但是不能够直立行走(若不行走时则可以直立)。于是该神经内科邀请全市各大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会诊,排除了脊髓病变的可能性并建议就诊心理科,故小丽母亲伴诊前来。

2 背景

小丽母亲在医生询问下叙述如下:小丽自幼聪明,学习成绩优异,与父亲感情尤为深厚。小丽5岁时,父母感情破裂而离异,其父独闯深圳,一去便是3年,杳无音讯(离婚时,小丽母亲决定独自抚养小丽并且要求对方不要打扰孩子)。1个月前,适逢春节,小丽父亲给小丽母亲打电话说春节期间想回来看望小丽并且居住在一起,得到小丽母亲的同意。春节7天假日,小丽整天与父亲在一起,十分快乐。节后其父不辞而别(据说是担心小丽情绪波动而未直接面对),小丽在当晚发现父亲未归而询问母亲时,方知父亲又离家而去。小丽原以为父亲回家是与母亲重归于好,但是此时希望破灭,遂独自落泪,直至入睡。次日晨醒后出现前述症状。

3 一般状态和心理状态检查

被其母背入诊室,坐于椅子之上。意识清晰,神态自若,略显天真,衣着洁净,接触良好。问答切题,自知力存在,但是对于“不能行走”,却缺乏相应的痛苦体验,视若等闲。知、情、意相对协调,未见明显的精神症状。

4 提问

4.1 如何诊断?

4.2 治疗中应该注意什么?

4.3 治疗思路与治疗经过是怎样的?

4.4 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5 解答

5.1 诊断 该案例的症状学诊断为“行走不能”,这是癔症患者“转换症状”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小丽的疾病学分类为“儿童癔症”。该症在首次发病前往往有明显的心理因素,女性与儿童多见,病前多有敏感、自我中心、暗示性强等个性特点。

5.2 治疗注意事项

5.2.1 妥善处理心理因素 由于癔症首次发病往往有明显的心理因素,因此要特别强调处理好相应的心理因素,否则即使治疗有效,患者也会很快“复发”原疾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当时没有处理好心理因素,以后的治疗会陷入艰难境地,特别是再行暗示治疗的时候,往往效果大减,甚至没有效果,此为初次治疗之大忌。

5.2.2 合理选择暗示治疗 对于癔症所实施的暗示治疗其实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针灸暗示、“安慰剂”暗示、静推钙剂暗示、催眠暗示、仪器暗示等。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部位和症状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暗示治疗,以期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5.2.3 分析个性,促进成熟 由于癔症患者的个性特点,使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一部分患者往往采取消极的、退化性质的心理防御机制,使躯体转换症状久治不愈。因此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患者要适时进行个性分析,不仅有利于疾病康复,还有利于人格成熟,以减少复发。但是本例患者年仅8岁,思维尚未成熟,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不宜采用个性分析。

5.3 治疗思路、经过与结果

5.3.1 建立关系 医生:“这么乖,真安静,你喜欢这里吗?”小丽夸张地点一点头。医生:“为什么喜欢呀?”小丽:“你说话和气嘛。”医生:“哦,听妈妈说小丽很聪明,我想知道上学期末你考试成绩怎么样啊?”小丽高兴地说:“是双百。”医生:“是吗?真了不起!”小丽得意一笑。医生:“这次爸爸又离开你去深圳了,小丽是怎么想的呀?”小丽:“爸爸不要我了呗!”医生:“你觉得爸爸不要你了,因此你有被遗弃的感觉?”小丽点头。医生:“嗯,换了别的孩子,可能也会这样想。你现在心理很委屈吧?”小丽又点点头,眼圈红了。

5.3.2 巧解心因 医生:“小丽,我刚才向你妈妈了解到好多情况。其实你对爸爸有一个小误会,你知道吗?”小丽睁大眼睛:“什么误会?”医生:“你爸爸并没有抛弃你!当年你爸妈闹矛盾的时候,是你妈妈怕影响你的情绪与成长,不让爸爸与你有联系的。”小丽转头向妈妈,小丽妈妈说:“是的,实际上你爸爸后来在深圳站住脚,从去年开始就给我汇来你的抚养费。因此我才答应他春节回来看你的。”医生:“所以说爸爸没有抛弃你。不管他有没有与妈妈在一起,你们的血缘关系是永远存在的。”小丽:“爸爸从来不联系我,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医生:“这很好办啊,以后你爸爸每周给你打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医生转向小丽妈妈:“您会允许吗?”小丽妈妈:“只要小丽病能治好,什么我都同意!”医生问小丽:“小丽满意吗?”小丽开心地笑了。

5.3.3 适时暗示 医生对小丽:“现在我们治疗你的腿好吗?”小丽:“好啊,治好就可以上学了!”于是医生在小丽膝盖以下双侧小腿部位拍拍打打之后,按压双侧足三里穴位,待其产生酸胀感时,暗示这种酸胀感会越来越扩张,并且往下面扩散。当小丽说感觉到酸胀感往下面“走”的时候,医生说:“好了,说明你的经络打通了!”于是医生暗示小丽病已经治好,可以行走了,小丽在医生保护下试着走路,初有不稳,在医生不断暗示与鼓励下,3分钟后可以独自直立行走了。

5.3.4 最终结果 小丽妈妈第二天中午打来电话说,小丽昨天治疗结束后要求到“肯德基”大吃了一顿,今天早上就自己去上学了。

5.4 治疗的理论依据

5.4.1 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癔症的转换症状,即躯体症状,之所以迟迟不能够得以康复,是因为癔症患者可以从症状中直接获益或间接获益[1]。也就是说,面对挫折,出现了“转换症状”的癔症患者,由于采用了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从中得到好处或回避了尴尬与麻烦,或成功引起人们的关注,导致症状久拖不愈。人本主义也强调人的精神需要中的“爱与归属感”[2],认为缺乏“爱与归属感”的人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本案例中,小丽的心理因素被医生解决之后,其挫败感消失,“爱与归属感”得以恢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得以消除,症状随即在暗示下消失。

5.4.2 哲学理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3],才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真实原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案例在综合医院治疗失败主要原因是患者以下肢“瘫痪”的躯体症状出现,而神经内科医生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上,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因素,因而找不到问题的实质,直到患者症状演变,方在会诊中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终转诊。尽管说人的四肢运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支配的,但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不仅仅有生物学的因素,心理因素同样可以兴奋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过程中,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5.4.3 辩证统合心理疗法 本案例仍然采用辩证统合心理疗法[4],在诊治过程中有两大亮点:一是在诊断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式在纠正误诊环节上立竿见影;二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拘泥于常规暗示治疗技术,以手法加语言暗示的方法,成功消除症状,即操作简便又针对患者症状特点,体现了灵活务实的处理技巧。

1 郑瞻培,王善澄,翁史旻.精神医学临床实践[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96.

2 杜文东.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6-168.

3 潘佳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4.

4 李荐中.临床心理治疗与行为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82-288.

猜你喜欢
癔症心理因素小丽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诗癔症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
武大十大
昆明机场42例癔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