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师公仪式研究综述

2014-01-28 13:44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壮族仪式广西

黄 羽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广西南宁 530023)

壮族师公仪式研究综述

黄 羽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广西南宁 530023)

壮族师公仪式是流行于广西地区壮族乡村中古老的民间信仰祭仪活动。壮族师公仪式不仅融巫、傩、道、佛、儒诸家文化于一体,承载着厚重的壮族传统文化。对之进行研究,其社会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壮族师公仪式历年的研究进行总结,旨在揭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如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切入或描述或阐释壮族师公的独特艺术神韵。

壮族;师公;仪式;研究

文章为上海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2011年度课题“广西民间多元信仰体系互渗之仪式音声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壮族师公仪式虽说生成于草根民众之中,然历代的汉族古籍、文献、文人笔记和广西地方志亦有零星记载。20世纪30年代,刘锡蕃的《岭表纪蛮》和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等著作,对壮族民间师公仪式活动场面均有过比较清晰的记录性描述。现代学者们对壮族民间师公的调查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少数民族识别工作的需要,其调查研究主要侧重于广西壮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民间师公仪式被当作为不太重要的方面记录在册。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了对壮族师公仪式舞蹈的研究,中国舞蹈家协会组成以刘恩伯、孙景深为首的4人调查组于1957年夏赴桂北的临桂、阳朔、永福、兴安4个县13个乡专门考察师公仪式舞蹈,共采集记录师公舞80多个,拍摄相关照片270余张。这一时期,戏曲界正在进行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普查和认定,对包括广西在内的南方某些地区流行的师公戏的归属问题曾展开过讨论,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六七十年代,在“破四旧”的情势下,师公仪式及其所有的艺术表演均被认定为封建迷信活动,属于被取缔的落后文化,理所当然地在横扫之列。师公戏团体纷纷被卷入其动乱之中,不少领导干部、老艺人和业余骨干都被隔离审查或批斗,五六十年代搜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被焚毁。自此之后,与之相关的戏剧、音乐与舞蹈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七套集成(志)1”编纂工作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国内外傩文化“热”和民俗学“热”的兴起,有关壮族民间师公教仪式的研究也大幅升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不仅引起区内、国内的学者们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们也为之纷至踏来。1991年9月,日本学习院文学部教授诹访春雄一行3人到广西柳州市考察师公戏并观看祭祀演出。1992年7月,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王天麟教授与广西柳州市艺术研究所王超等到柳州市郊帽合村、柳江县成团村做傩戏考察2。1995年5月,广西艺术研究所顾建国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贺大卫教授主持的广西仪式戏剧(傩戏)田野考察计划启动,计划在广西壮族地区十个市、县进行傩文化考察,成果预计以出版《广西壮族傩文化丛书》的方式在国内外发行。1995年9月,应越南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民间文化研究院的邀请,顾建国等4人偕同日本学者诹访春雄等4人考察越南民间宗教,决定合作编写广西壮族与越南少数民族傩文化比较研究的专著。从其研究视角的层面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壮族师公仪式的研究大致呈现出如下几种情况。

一、从戏剧角度进行研究

由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等项工作的启动和傩戏“热”的影响,学者们对广西境内的师公(傩)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描述性成果在“集成”和“志”中列入“壮戏”之内。单独成书(或文)的研究成果,可从三个方面观察。首先,是广西艺术研究所编《广西傩艺术论文集》,该集子共收入22篇论文和一篇附录,其中14篇是研究师公戏的文章,论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不同角度介绍广西师公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特征,集子的前5篇属于此类。二是对壮族师公戏的专题研究,共6篇,它们是:韦国文《壮师剧概述》,向群、梁丽容《壮族师公戏渊源小考》,碧海《壮族师公戏起源新探》,蒙光潮《壮师剧的三个历史时期》《论壮师剧的民族特色》,农学冠《略谈壮师剧中的神灵及其它》。三是概括介绍广西各地的师公戏,计3篇,分别述及桂中、桂北、桂南三个地区师公戏的基本情况。其次,蒙光朝的专著《壮师剧概论》也有相当影响,对壮族师公戏的历史、源流、剧目、音乐、表演、特色、剧团等等作了非常全面的综合性论述。再次,是历年来陆续发表的相关论文,如:宋郡《师公戏》,唐济湘《南宁平话师公戏近百年来的发展概况》,胡仲实《广西傩戏(师公戏)起源形成与发展问题之我见》,莫社光、梁丽容《从师公到师公戏》,庞邵元《柳州师公祭祀与戏曲》(,孙亦华《象州县壮族唱师调查》,韦立清《武宣县通挽乡壮族师公戏概况》《武宣县壮族师公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丁世博《中平师公戏调查》等,后4篇是对壮族师公戏的微观调查研究,蕴含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二、从舞蹈角度进行研究

虽说上世纪50年代已有学者研究师公教仪式舞蹈,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继续,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才又重新关注这一课题。其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三大部分。其一,《广西民族舞蹈史料汇编》是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广西各民族师公教仪式舞蹈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其中壮族师公舞的材料有:河池市编写小组《河池市壮族蜂鼓舞》,孙亦华、朱光碧《象州壮族师公舞》,武宣县编写小组《武宣县壮族师公歌舞》,来宾县编写小组《来宾县壮族师公舞》,廖德珍《上林县壮族师公舞》,苏世仁《武鸣县壮族师公舞》,忻城县编写小组《忻城县壮族师公舞》,谭国明、黄学兴、韦国琼《巴马县壮族师公舞》,邓飞《钦州市壮族跳岭头》,唐济湘《南宁市壮、汉族师公舞》,向群、梁丽容《贵县壮族师公舞蹈》等11篇。这些材料经综合研究,汇编成壮族“师公舞”与“跳岭头”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其二,是《壮族舞蹈研究》文集,其中于欣、金涛《楚越文化交融的产物——试析壮族师公舞》,梁丽容、向群《试论壮族师公舞与中原及楚文化的关系》,朱碧光、孙亦华《壮族师公舞中“三十六神七十二相”考》,邓飞《试析“跳岭头”》,刘小春《壮族师公舞与盘瑶师公舞的比较研究》,廖德珍《壮族师公舞与江崖壁画舞蹈比较研究》等6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壮族师公仪式舞蹈的源流及其与相关文化的比较。其三,是历年来相继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何玉竹《漫话壮族舞蹈的多元性及其律动发展》,黎晓娴《试谈壮族舞蹈的律动与造型》,伍炳培《试论壮族民间舞蹈的性质与功能》,吴冠铭《壮族民间舞蹈律动特征初探》,韦士良《探索壮族师公宗教舞蹈的风格韵味特征——用〈定位法舞谱〉剖析》,于欣、金涛《师公乐舞女巫舞之比较》,黄小明《论壮族舞蹈的文化蕴涵》等,多从表演层面论述壮族师公舞的律动、韵味及其蕴含的文化意识。

三、从音乐角度进行研究

广西师公音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成果辑录在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编《师公戏音乐》。该书收集了来宾、象州、武宣、贵港、武鸣、上林、马山、河池、白色、田阳、钦州等地各民族师公戏唱腔、曲牌、锣鼓牌的曲目共300多首(其中124首为壮族师公音乐),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在师公音乐研究中前所未有。如此面宽、量多的师公音乐曲目记录成册,为后来者们认知、研究师公音乐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文本资料。该书还收录了钟泽骐的《师公戏音乐概述》一文,此文与作者的《师公戏音乐的艺术特征》相似,都是概括性地描述师公戏音乐的源流沿革、唱词的艺术手法、曲调的一般规律和演唱演奏形式等等内容,其阐述大部分涉及到壮族师公戏音乐。这一时段,还出现了对壮族师公音乐的专题研究,主要成果有黄增民《浅谈壮族“巫歌”及“师公调”》,钟泽骐《壮族师公舞打击乐的艺术机能》,陈恒芳《广西河池市傩戏音乐考》等。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壮族师公戏或师公舞的音乐,其着眼点仍然局限于“纯艺术”的“戏剧音乐”或“舞蹈音乐”。

四、从宗教角度进行研究

从宗教角度研究壮族师公仪式起步较晚,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代表性成果,可从两个方面予以概括。第一,综合介绍壮族师公仪式的宗教性质。比如《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集成〈壮族卷〉》《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壮族百科辞典》等三部著作,均以相当篇幅描写壮族师公仪式的信仰意识、神灵观念、祭祀科仪、法事程序、仪礼习俗、职能人员、经书、唱本、面具、场所、圣地、法器、圣物、禁忌等等内容,其资料多来源于田野调查,比较具体详实。第二,专题论述壮族师公仪式的宗教属性及其相关事象。如:庞绍元《柳州师公“文坛”“武坛”祭祀活动初论》,顾有识《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杨树喆《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师公“沟通”鬼神手段探析》、《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研究》,莫幼正《马山县国兴屯壮族师公经书研究》,曾维加《壮族地区的三元信仰崇拜》,时经国《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与重建》等。这些论著,除探讨壮族师公仪式的宗教属性外,还涉及到了相关的法事科仪式、崇拜对象、经书、信仰等内容。

五、从人文角度进行研究

随着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等人文学科在我国蓬勃发展,学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壮族师公仪式,试图从中探讨其蕴藏的人文内涵。如:方素梅《巫、道思想和壮族文化的结合》,廖明君《师公〈大酬雷〉的文化内蕴初探》,何根海《荤:傩坛不坠的文化情结》,韦克游《壮族原始宗教意识结构的哲学阐释》,莫幼正《论师公在壮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出壮族师公仪式与壮族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综观前人的以上研究成果,总体上可谓覆盖面广,研究点多,切入的视角各异,引用的材料丰富,为后来者继续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出于不同的目的与要求,往往只着眼于某一个点,局限在某一层面上研究壮族师公教仪式的某种事象,见木不见林,或戏剧、或舞蹈、或音乐、或宗教、或人文,而且研究中又常常只顾及研究对象的本体及其特征而忽略形成这些特征的背景与原因,其果与因缺少必要的联系。这种现象,在壮族师公教仪式音乐的研究中显得更突出。

注释:

1.“七套集成(志)”即《中国戏曲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和《中国曲艺志》。

2.当时,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广西境内的师公属傩的范畴,常常将师公祭仪等同于傩祭,称师公戏为傩戏。

3.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即今之文化厅,戏剧研究室即今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师公戏音乐》为1982年的内部铅印资料。

黄羽,女,水族,文学硕士,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歌海》杂志副主编。

猜你喜欢
壮族仪式广西
广西贵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广西戏曲》
仪式感
《Cat’s book》
仪式感重要吗?
流绚夏日
壮族迎客歌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