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衍变景象解析

2014-01-28 13:44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闽南建筑文化

袁 波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都江堰 6118 30)

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衍变景象解析

袁 波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都江堰 6118 30)

在近代闽南建筑的发展历程当中,外廊式建筑还是一幅迄今为止仍未得以充分了解与认识的建筑文化景观。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当代中国建筑史当中的盲点,丰富广大建筑爱好者对亚热带地区建筑景观的了解范围。

闽南;外廊式建筑;衍变景象

结合闽南建筑现状,我们可以认为外廊式建筑是一种基于特定时空之下的衍变,也是一幅还未得到深度了解与认识的特殊地域建筑景观。它对于南方亚热带建筑、我国近代建筑学带来了深刻影响。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地域性建筑的分析大部还是以分类的形式展开,比如五邑侨乡碉楼、西客家土楼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取代对建筑本身在一定地域当中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本文将结合地域建筑、建筑类型学等相关的理论,对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衍变景象做出解析。

一、关于外廊式建筑类型

带有外廊的建筑即是外廊式建筑。意大利著名学者罗西曾说,建筑类型是存在于人类心理层面之上的具有抽象性质的一种建筑组织规则,同时也是一种结构的存在,它是某种复杂和经久的事物,且先于形式但又构成形式的一类逻辑原则。

在众多建筑当中,带有外廊而形成的建筑,则是基于人类历史当中固有的一种营造建筑原则,是为“外廊之外的建筑”与“外廊”的结构而组成的。而在《城市建筑学》当中,罗西也曾直接对其进行提及:带有外廊居所,这是一种长久的建筑类型。由此,我们可视“外廊式”是一种基于历史基础之上的、经久的现代建筑类型。在近代中国建筑史当中,“外廊式”也时常被提及。比如清华大学张复合教授曾在2006年出版过一本论文集即《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在这篇论文的前言当中,就曾出现了将传统“外廊样式”转换为“外廊式”的简洁说法。虽然历经了概念同词汇上的演变历程 ,但就当前我国建筑史来讲,仍未对这一概念作出精准的、令人信服的确切解释,因而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争议。

二、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衍变景象解析

“外廊式”建筑从字面可以将其理解为“带有外廊的”建筑。“近代闽南”一词指代的是特殊的、具体的一种地域环境,时间为十九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中期,包括泉、漳、厦三个地理范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华侨文化是当地主导社会文化环境。受本地华侨的影响,在近代闽南,廊式建筑类型产生了一系列基于“仿生”基础上的适应性表现。

首先,群体繁生建筑模式的适应性表现。在近代闽南的建筑模式当中,外廊式建筑的群体性繁生发展尤为迅速。据相关调查分析表明,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外廊式建筑的数量相对来讲呈稳定增长之状,其模式主要以内陆山区当中的传统外廊干栏建筑为主。此后,外廊式建筑的数量一直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自至1900年之后,数量得以快速上升,在1920至1930这十年期间达到了一个高潮。

从外廊式建筑发展来看,1900年之后总体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模式。

引入生物学当中的相对密度分析之法,我们可以将近代闽南范畴内的外廊式建筑群体自身的属性特征分析出来。从众多外廊式建筑当中随机抽取一百幢闽南近代建筑,我们发现在100幢建筑当中,仅有三例没有“外廊”设计,根据统计学当中的假设检验分析之法,运用替代性假设与假设,进行右侧检验,我们可以得出当α=0.01之时,我们可以认为,近代闽南建筑母体当中有90%以上的建筑类型都可归结为外廊式建筑。在近代之前,广大闽南建筑多数运用的是封闭型的合院型官式大厝,当此之时,外廊式建筑类型在这范围之内得到大量群体的繁衍与生存就显得尤为突出。

从一定程度上讲,在近代闽南侨乡当中产生出大量外廊式建筑群体繁生的现象,它折射出的也是与当地环境存在一定的适应性的结果与现象。从本质上讲,外廊式建筑模式是一种依附于心理层面之上的特殊建筑,而近代闽南侨乡当中特殊的人文、社会与自然环境,同建筑设计当中产生很多契合,从而导致其现实应用当中的某部分因子得以发挥出来。比如,亚热带典型的自然条件与当地生存条件非常符合,十分有利于当地将这种建筑原则推广到日常运用当中;在辛亥革命之后,使得人们寻求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模式;虽然我国传统的封建体制得到瓦解,但侨眷及当地华侨仍具有强烈的区域文化归属,因而产生出了一定的大众趋同心理。一旦此种建筑模式被当儿示范运用到建筑当中,很容易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传播。由此,当人们发现更多的外廊式建筑类型被采纳之后,就产生了群体繁生的一种适应性形式。

其次,个体的趋异、趋同适应性呈现。如果物种个体生活在相同的条件环境当中,产生十分相似或者功能相同的形态结构用来适应相同的各类件件即是趋同适应;物种个体在一源同出的条件下,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不同条件的影响而变得不同的现象就是趋异适应。而在近代闽南侨乡建筑体系当中,“外廊式”建筑的个体实则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文化混合特点,这与前面所讲的“趋同”适应十分类似,在当地,产生了许多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外廊式建筑。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闽南整体文化氛围与多元化的文化包容所施加给当地华侨们的表现“压力”有关,而这一“压力”正从建筑这个载体当中呈现出来。

从发展历程来讲,近代闽南侨乡汇集了台湾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邻域广东等许多不同的文化风格,也正是这种环境,让许多闽南华侨在对待各类不同的文化风格之时都可保持兼容与开放的心态。而在外廊式建筑的建设过程当中,往往在无形当中也受到此种“压力”的影响,建筑风格普遍偏于多元混合化。

与此同时,在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的建设过程当中,趋异适应也有类似的体现。据相关资料表明,在当地的外廊式建筑当中,在个体多元化这个统一基础之上,建筑体又各俱特色,如果从造型风格层面上看,不仅出现了一些受古希腊建筑模式影响的建筑,而且还有模仿亚洲殖民风格、承袭闽南官式大厝模式的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不同个案产生的差异性,同外廊式建筑类型进行有机融合,很好做到了与当地各类微观社会环境相契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外廊式建筑在近代闽南独特的环境之下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的繁荣之象,具体体现个体多元化的趋异与趋同、群体繁生等不尽相同的景观尺度的层面之上。本课题不仅可以促使我们对近代闽南地区的外廊式建筑景观衍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课题当中所包含的环境适应理论,对其它相关领域研究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由于本文取材所限,各方面不能尽善尽美,在今后的研究当中,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不断将此课予以发展与完善。

[1]张杰,夏圣雪.从古厝走向番仔楼的艺术形态演变的文化解析——以晋江市福全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 ,Design Research,2013年02期.

[2]张力智.晋江市青阳镇传统住宅的风格演进及其历史原因[J],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年02期.

猜你喜欢
闽南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谁远谁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
闽南少年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文化之间的摇摆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