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价值
——观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分山沂析水》有感

2014-01-28 13:44周义欣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文化产业舞台

周义欣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文化产业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价值
——观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分山沂析水》有感

周义欣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是一种介于文化创造与商业利益之间的综合性产业门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发展理念开始逐步涉及到各个地方以及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大型水上实景歌舞演出《蒙山沂水》的创编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呈现的最佳典范作品之一,其中所涉及的种种艺术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

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价值

文化与艺术有着相互包涵的内容与渊源,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艺术在文化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而艺术又能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5月,我有幸来到临沂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演出盛宴——《蒙山沂水》(以下简称“蒙”),这让我在领略这一富于地域色彩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一别样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留恋。

在艺术领域,既然文化上升为一种产业,那必然这一概念就要包含两层意味,即一方面这种文化需要以盈利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赋予极为丰富的教育意义与传播导向。自然,这种文化产业下所带来的种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体而言,它有以下这么几种表现形式:

一、以地域特色为基础,传播历史文化

文化产业的形成通常与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特色紧密相连。一般而言,发展历史悠久、民族气息浓郁、人文景致独特的地区更易于这一产业的形成,如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名(古)城以及各种区域性的地理要塞等等。水上实景演出《蒙》的创编和展现正是在我国历史著名的革命老区——临沂(属于沂蒙老区或叫沂蒙山区范围)予以形成。因此整场演出无论从表演形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都可以说极具地方传奇色彩和历史教育意义,使人在感受、铭记历史的同时,也能让人原汁原味的领略沂蒙精神所带给人的那份真实与朴素。可以说这样的影响和传播力量是潜移默化的,观众在这种环境中不经意间获得熏陶,并且将这种熏陶转化为内心的认同感,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便得到广泛传播也就成为可能。

二、以特定场地为布局,营造文化氛围

在各种大型文化演出活动过程中,场地的选择和舞美的布置通常是保障演出能否真正创造价值效益的关键要素之一。有时为了实现特定的演出需要和烘托文化氛围,场地的利用通常又与普通舞台表演似的文艺演出显得与众不同,比如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露天广场或空地、以特定历史建筑为依托的庭院或剧场、以富于民族或乡村气息的山寨、人家等等。这种特定场地的优化与布局往往最容易吸引观众并使其置身于其中,在带给观众最真实的审美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建设和经济增长。我们通过观看《蒙》的宏大演出不难发现,其演出场地不乏借助了名称中的“沂水”为衬托,整场演出各种“水幕”千姿百态的变化可谓其一大亮点;且整个露天表演场地通过人工假山的修建显得极其宽广而又不失“蒙山”之雄伟,观众犹如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艺术洗礼,可以说值得留念与回味。

三、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实现感官触动

如果说场地、平台是基础,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与改造可以说又显得格外关键。当今,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常常与现代科技运用紧密相连,如声、像、光三位一体的结合,灵活多变的机械舞台,虚拟3D空间的营造以及借助道具实现观众与舞台的互动等等。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突破舞台场地局限,更加有效地提升演出的观赏和传播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全面调动观众感官触动,在欣赏绚丽多彩的舞美效果同时,也使其即刻产生一种文化观念上的认同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当然,科技成本的投入也可增加演出所获得的额外利润,这是一种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在《蒙》的演出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整场演出中各种光效、声效、电子大屏的利用以及升降舞台的配合可以说几乎在所有节目的表演形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当然实际带来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也是令人惊叹和震撼的,观众可以完全被其所折服、所打动。

四、关于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价值问题思考

文化产业经济下带来的成效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大规模的文化产出不免也会引起人们对艺术价值存在问题的深思和探讨。笔者认为,在如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下,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往往受市场环境的驱使,通常使用各种手段尽可能的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样就使其文化所包含的本身艺术成分大大降低,如程式化的演出流程、大规模的舞台道具配合等等,这样不仅给观众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同时这种如同“快餐”式的文化形象表演将难以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蒙》的演出不免也暴露了以下几个令人思考的小问题:

首先,舞台焦点并不突出,视觉呈现过于分散。舞台焦点是什么?是灯光、水幕、大屏幕还是演员表演?但我想可以说前大半部分占了整场演出的主要部分,况且从视觉效果来看,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舞台场地下演员又是显得如此得渺小,观众往往被更具抢眼的、凌乱的舞台灯光、声像所吸引,传统意义上舞台表演成分被不同程度上的削弱和淡化。

其次,人员调动过于笼统,演员队伍不够专业。一场晚会或演出,演员可以说是核心。《蒙》的演员阵容虽然庞大,但看得出非专业演员成分居多。此外,由于演出频率的增加以及急于完成演出任务的需要,各种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如跑场子、走队形、跳场舞等仅仅以烘托、渲染舞台气氛为主,各个动作设计所要传达的内涵和情感几乎无法很好的展现;况且部分群众演员因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在演出中消极状态、应付情景表演的现象时常发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使节目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成分大大减低,即我们无法确切分析它的表现形式,无法定位它所属的艺术风格以及无法领悟到作品所要体现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简言之,这样的表演仅仅取悦于观众外在,而非真正打动于观众内心。

最后,演出模式固定不变,艺术影响有待提高。文化演出既然与商业相挂钩,那它就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商业模式下的运营弊端,其中突出表现就是演出模式的固定不变性。《蒙》在演出过程中所有的安排设计(如主题音乐、视频、灯光、水幕、布景等等)似乎是一次性定形,虽然前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资金投入但后期只需按照这一固定的演出模式、顺序进行串联、表演即可。当然频繁的演出过程中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节目调整或删减但我们说其整体框架和思想可以说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以来观众往往会形成一种审美疲劳感,自然,演出的时效性和艺术影响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带有商业性质的文化演出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整体演出策划和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可在一段时间循环演出结束后利用现有条件、环境进行各方面的大调整、大变化,如重新改造的舞美、重新编排的舞蹈(剧情)、重新设计的服装道具等等。只有这样,其演出带来的艺术价值才能形成广泛而又持久的认可。

综全文所述,文化产业下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虽然有的方面还不算太完善,但它总体给观众带来的影响是有益的、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可以很乐观的认为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将来也会有巨大的升值和改造潜力,在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会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使人更加向上、奋进。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文化产业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透射光之炫丽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