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已动

2014-01-28 13:44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0115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艺生活文化

李 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1500)

“文”风已动

李 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1500)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大众对“文”系词的态度转变的历史渊源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思考。

“文”;历史;转变;思考

近年来,受到全民娱乐社会风潮的影响,许多词语改变了原本的涵义,就像以“文”打头的词,从原本的褒义到现在逐渐运用于调侃讽刺。“文青”从单纯的“文学爱好者”变成了不务实、不大众、玩个性的小部分边缘分子的代名词;“文化”不再是真正的“文化”变成了一种反语,“没文化”比“有文化”在很多情况下更加值得炫耀和骄傲,而不是难以启齿或无地自容。“文明”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语义逆转,潜在隐含地表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嘲笑讽刺的意思。“文艺”则成为一种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的总象征。

这样的社会娱乐倾向和语义转变令人沮丧和难过。文化或文艺不再被欣赏、尊重和认可,却变成了一种随意娱人娱己的方式和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凡是与文艺有所沾边的人物或事物,怎么都能成为全国人民围观和娱乐的对象。甚至因此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体、语体和专属语言。

本文对这种社会态度的转变及其带来的语义演化原因试做分析。

一、80年代

80年代的青年人乃至中年叔伯长辈都对国家政治政策十分关心,对祖国无限热爱对未来前途怀有伟大的抱负,他们真正认为国家的主人就是他们自己,每个人都有一种责任感,一种对国家的命运与发展道路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责任。尽管80年代的人们并非是一个像现在这样养尊处优的年代,但大多数人并不致力于提高个人收入以丰富物质生活,拼命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他们更注重精神,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关心国际形势,在某些抽象问题上花费精力去思考。即使这些问题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也缺乏渠道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比如国家意识形态的较量、世界的真理真相、世界的未来局势等等。正像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所展现出来的那样,80年代的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即使在今天以当代人的目光去审视那个年代的他们,也依然认为那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纯真热爱振奋人心,那份经过炮火洗礼的由心底荡漾出的血性与激情是那么真实真切。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新的思想,新的思潮,新的制度,打破了计划经济的一些陈旧观念和机制,活跃的思维,跳动的细胞,流畅的音乐冲洗掉了他们满身的疲惫和愁伤。

80年代末期,摇滚在华夏大地上的“反文化”中生根发芽。中国摇滚开始的土壤是定义为反传统、商业目的性和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人们通过摇滚的音乐来达到一种情感的倾诉和发泄。摇滚音乐人用歌声表达现实或理想生活和思想。中国摇滚始于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他也被公认为中国摇滚乐之父。自此中国摇滚开始进入主流市场,但却好景不长。中国摇滚始终无法占据音乐市场稳固的一席之地。它天然的民间大众文化基础,社会草根性质,决定了主流文化意识对它们的必然贬斥。这也成为文化走向异端的延续。

二、90年代至今

9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并发展,经济得以空前地快速发展,国家的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质的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国家政治制度也日趋走向开放。经过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大部分人都开始越来越务实,更加看重眼前的实在利益,理想、精神追求和文学艺术等这些被认为是虚幻的、无法成为追逐金钱利益的舵手,这些追求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不值得的,从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角度出发是应该被忽略和放弃的。转眼间人们各自忙于自己的生活,开始“一切向钱看”,看中经济条件和追求物质生活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与80年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有很大的渊源。

中国畅想的承载着强国之梦的小康社会带给我们国民美好的憧憬,但是最关乎百姓生活和最根本的还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我们不能把当前的种种变化与刚刚过去的80年代的联系截然分开,但是所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和思想变化还是令很多人大吃一惊。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也带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民生问题。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当然地要使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有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话题,是每个青年热衷谈论的对象。他们决心要行动起来,走出国门。崇洋媚外也随之而来。有关民族命运的中国文化,再也不受他们的青睐,随波逐流,各式文化马戏逐次上演,当它们颓然下场的时候,留下的只有一如空旷的幕后背景和气力不接的空寂前台。

就是这样的社会发展轨迹造成了今天文学、文化和文艺的异化,走上了“文”风异动的下坡路。这个时期中国摇滚大势已去,身体写作诞生。21世纪,最强大的第五代导演也让贤于当今社会文艺浪潮,各个社会领域权威“百家争鸣”,各种股票专家养生专家各色人等斗志昂扬地踊跃加入影视歌舞名流的耀眼行列,全中国开始了一个选秀时代,一个熙熙攘攘的闪烁舞台,走马灯一样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几乎所有人的梦想似乎都离不开两个主调:钱,还有利。就这样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从围观到参与其中。“文艺”被讽刺,“文青”被娱乐,“文化”被调侃成为理所当然。

三、文化思考

我认为对于我们热爱的事,头衔能够给人带来很多自信和成就;如果仅仅是钟爱并不希望将其变为追逐名利的工具的话,头衔就是镣铐和枷锁,会勒得人喘不过气,每天为此而拼命奔跑而迷失自己原始的初衷。如果我们的一生花费了多半生时间做一份自己并不热爱毫无兴趣的工作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和支撑家庭,那真是可怜而又可悲,我们活着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这样可怜与绝望的人生也许会因为一抹亮色或一缕星光而被拯救,何以见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倾诉情绪的宣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和归宿来帮我们舒缓重重压力与心灵的停靠,那么这一抹亮色和一缕星光就能填补我们人生的平凡无奇。这星光便是我们的家庭,有时也是爱情,还有的时候就是文艺。

文艺是一种兴趣爱好,爱好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地喜欢,喜欢很容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人们都会喜欢;只有那些真正愿意为之付出辛苦、为之长期努力的人才称得上是爱好。更有甚者,为之承受苦难,几经放弃的边缘却最终坚持自己的信仰,这就是真正的爱好。这样的爱好、追求是从痛苦中挖掘出来的希望,最终升华为文艺。

文艺在很多人的眼里并不把它当作养家糊口的饭碗,因为它虚无缥缈不够切合实际。可它却是一种美好而坚韧的生活态度。一部分人把文艺理解为“小清新”,是“一杯豆浆的小资生活”,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娱乐化的文艺表皮。真正的文艺,应该是崔健声嘶力竭的《一无所有》,是《立春》的结尾王彩玲站在中央歌剧院舞台上深情的歌唱,是高尔泰不断寻找的精神家园,是有一些人甘愿放弃已有的名利地位,甘愿承受因此带来的苦难甚至坐牢,也要去孜孜不倦地创造和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价值。

文艺的确是虚无的,在人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它不能帮助人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柴米油盐的问题更是无能为力;但它却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态度和指引。正如王安忆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所说,“真正的心灵世界会告诉你根本看不见的东西,这东西需要你付出思想和灵魂的劳动去获取,然后它会照亮你的生命,永远照亮你的生命。”文艺的光芒可以带着我们穿透黑暗照亮生命。

这世界上很多没有爱好没有读过书的人也照样活得好好的。的确如此,个人爱好和读多少书也许是没有什么用,有时还会徒增一些闲愁;但是,没有音乐、没有电影、没有书籍和没有文艺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聊!如果生而为人仅仅只是为了活着,对生活没有强烈的爱,热烈的望,只是从一个阶段、一个头衔跳到另一个阶段、另一个头衔,没有为了人间的美好而迷恋过或执着地追求过,那岂不是枉来人间走一遭。

真正的文艺是一种信仰,是我们对精神力量的信任。强烈的精神力量能够让人变得强大,它让人始终相信爱,相信美好,始终相信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在遭遇命途多舛时不卑不亢,始终保持泰然的姿态。

文艺不需要张扬和炫耀,它不是假大空的文字堆砌,也不是一篇又一篇的快餐文学,更不是将旅行的意义变成明信片和奢侈品的物质展示。文艺不怕被他人嘲笑,因为它往往看见的是嘲笑者们看不见的东西。因此它是真实的,它是人们心灵深处不为人知的脆弱神经。

猜你喜欢
文艺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1942,文艺之春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谁远谁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