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的困境与突围发展探究

2014-01-28 13:44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太原030012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性民族音乐声乐

梁 丽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音乐系 山西太原 030012)

我国民族声乐的困境与突围发展探究

梁 丽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音乐系 山西太原 030012)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但是在民族性发展、发展基础、教育体系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这直接制约了民族声乐的深层次发展。本文在分析民族声乐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就其当代突围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求为其突破创新提供一点借鉴。

民族声乐;发展困境;突围发展

一、引言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取得了不俗成就,不仅在音乐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方面就问题重重,直接制约着民族声乐的深层次发展。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声乐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在分析民族声乐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就当前形势下如何突围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求为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二、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困境分析

1.民族声乐发展的民族性不足

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灵魂,然而随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其民族性似乎在渐去渐远,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西方声乐教育体系就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主导,而民族音乐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这种教育体系的长期影响下,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不断走向边缘化,这极大阻碍了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固然与西方音乐理论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有7个音阶、12个音律等,但是我国民族音乐还有诸多独特的地方,特别是在歌曲的“二度创作”方面与西方音乐有很大差异,西方音乐注重“按谱演唱”,而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死谱活唱”“死曲活唱”“框格在曲,色泽在唱”,这就为演唱者的发挥留下了很大余地,有利于表演者个性的展现,但是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理论并没有在新时期得到发扬光大。相反,我们的民族声乐一直沿袭西方“按谱演唱”的方法训练,虽然歌唱者在“技术规范”方面有了不小提升,但是却失去了民族特色,即民族音乐的理论导向导致了民族声乐发展民族性不足的问题。

第二,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导向出现问题是有原因的,除了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之外,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科学性”不足也是一重要因素。这里的“科学性”主要指的是民族声乐易于继承发扬的“共性”东西,当前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诸如民族声乐中“死谱活唱”“死曲活唱”“框格在曲,色泽在唱”等二度创作规律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和数值等科学手段表现出来,其中的“琢磨”意味更深一些,这就不利于理论的总结归纳,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其二,业界对民族声乐理论“科学性”的挖掘不够,目前仅仅从整体上提出了“科学性”说法,但并没有系统的总结,只是对民族声乐的呼吸、用嗓、共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2.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薄弱

民族声乐的主要基础是民歌、传统戏曲、民间歌舞等,这些艺术形式的成熟为民族声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然而在新时期民族声乐赖以生存的艺术土壤却在日益萎缩,大大削弱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民歌等传统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以及推广措施不得力。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我国的民间音乐就开始受到冲击,随着中国门户的进一步开放,民间音乐受冲击度自是有增无减,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西方主流音乐的大肆侵入冲击着我国的民间音乐。不少国人在选择时代气息更强的西方音乐的同时,却对民歌等民间音乐嗤之以鼻,要么认为其是“脱离群众”的“象牙塔”艺术、要么认为是“老掉牙”的东西。另外,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民间音乐并没有迅速找到一条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之路,单靠陈旧的形式与内容无法吸引广泛关注,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总的来说,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与我国的社会转型令民间音乐陷入了生存危机,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也在推广措施不得力,具体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长久以来包括音乐工作者都认为民族音乐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原始”艺术、“老土”艺术,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民族音乐的推广;其二,由于地域因素等,人们对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认识不足,往往导致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滞留“大山深处”,任其自生自灭,失去了“走出去”可能性;其三,市场化程度不足也是一重大阻碍,确切地说民族音乐的发掘、曲目创作、人员录用、排练演出、内部管理、社会效益等没能真正走上一条既适合于国情,又紧跟时代潮流,并利于自身发展的协调发展道路,因此市场机制的欠缺阻碍了民族音乐的推广普及。而作为民族声乐之基础,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衰萎只会抹杀民族声乐的民族性。

3.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不完备

在过去的一个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李谷一、宋祖英、阎维文、张也、汤灿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民族声乐歌唱家,而且形成了以金岳霖注重“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为代表的声乐教学体系,但是这种局面毕竟是局部范围的,无法形成“集聚”效应。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就以西方的声乐教学体系为基础开展,非常注重“技术性”的培养,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声乐技巧”,但由于没有很好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的声乐理论,结果导致当前培养的人才大多没有个性,学生演唱很难摆脱“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尴尬局面。在现行教育体系下,不仅没有针对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育模式,而且各大院校基本都在清一色地大力培养学生“高音”能力,这就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根本不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

这种偏重西方美声唱法的学院派教育模式,对我国传统戏曲、民歌等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如今不少学校就没有开设戏曲、曲艺、说唱、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即使部分院校开设了课程也没有给学生进行传统音乐唱段能力的系统训练,从而造成学生对传统艺术了解肤浅,更不用说对民间音乐演唱技巧和风格的娴熟运用了,这就难怪培养的学生声乐演唱缺乏“韵味”。归根结底,过于依赖西方声乐教育理论而忽视对民族音乐吸收借鉴的教育体系是非常不完备的,它只会导致民族声乐教育在偏离“民族性”的方向越走越远。

三、我国民族声乐突围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在改革创新中永葆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一方面,要加大对民族声乐的理论总结,在归纳民族声乐自古以来优秀观点或要义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争取整理出易于继承发扬的“科学性”理论,比如可以对“死谱活唱”的理论细化梳理,明确其要领以及可能的量化准则。另一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出“民族性”,在实践中既要积极学习当下盛行的西方声乐理论,更要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进行借鉴吸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声乐也不乏创新成功的典范,比如大型交响情景剧《木兰诗篇》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它不仅在形式上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歌剧的形式,而且在内容更是有所革新,尤其是借助西方美声和偏美声唱法完美传递出民族精神意蕴的做法令人拍案叫绝,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加大民族声乐推广的途径,夯实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当下社会,民族声乐要积极转型,首先要强化市场化观念,推进行业的市场改制,让其走向市场;另外,要充分利用当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对民族声乐的创意宣传,扩大其推广平台,从而让其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当前多个电视媒体都在围绕“民族声乐”做相关节目,尽管节目的质量和效果有待考证,但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还有诸如 “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音乐形式的成功也为民族声乐的推广普及提供了不错借鉴。

第三,积极推进民族声乐教学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突围首先要摆脱“西方声乐技巧训练为先”的观念,让民族传统音乐切实地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能够透彻掌握传统民族音乐理论与演唱技巧,从而提升声乐演唱的“韵味”,避免“千人一腔”现象;另外,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管是西方声乐知识的学习,还是民族声乐知识的学习,都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制定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模式,突出个人特色,避免“千人一面”现象。

总之,民族声乐作为我国的一项瑰宝艺术,目前其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是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依然要以骄傲的姿态去欣赏,并充分肯定它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要以冷静的姿态去理性分析面临的困境,并以积极姿态寻求对策,争取为民族声乐的突围发展进献微薄之力。

[1]高媛.新世纪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研究的综述[J].管理学家,2011(08).

[2]胡媛媛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民族声乐“千人一声”现象引发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王婷.走创新教育之路育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少数民族音乐创新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4]黄丽珠.认知与思考:民族声乐创作的创新之路——从歌曲《你会爱上他》谈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祝波.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以三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6]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04).

[7]刘晓静.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1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泰山学术论坛掠影[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3(02).

[8]杨宝玲.当代音乐创作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以王志信的现代民族声乐创作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02).

梁丽(1979-2),女,山西汾阳人,硕士,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民族性民族音乐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狗年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