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林卡的浪漫曲创作特征

2014-01-28 13:44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凯恩普希金创作

杨 阳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浅析格林卡的浪漫曲创作特征

杨 阳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19世纪初,俄罗斯沿用来源于西班牙的Romance——浪漫曲,作为艺术歌曲的一种特殊称谓,在俄罗斯被迅速传播开来。格林卡作为19世纪上叶俄罗斯古典浪漫曲的创立者,他在俄罗斯浪漫曲方面的创作不仅为这一领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为其后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林卡;浪漫曲;创作;风格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在俄国以外得到承认的第一位俄国作曲家。在继承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和开创俄罗斯民族歌剧、器乐曲及浪漫曲方面,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浪漫曲是格林卡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我记得那美妙瞬间》《云雀》等浪漫曲民族气息浓厚,情感真挚充满热情,和声新颖独特,为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开启了方向。

一、格林卡浪漫曲的形成渊源

浪漫曲(Romance)是艺术歌曲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种具有抒情性的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浪漫曲在其创作和流传的过程中,融入柔和动听的音乐和特定的情感,在18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民间和19世纪中叶的俄国广泛流行。浪漫曲曲调细腻柔婉,与歌词紧密结合,且伴奏亦有一定的形象刻画。因而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俄罗斯的浪漫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18世纪末的俄国,城市家庭日常生活中比较流行以弹奏乐器等作为娱乐,为俄罗斯浪漫曲的产生与流行奠定了社会文化的基础。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城市浪漫曲得到空前的发展。当时,城市各个阶层,上至贵族沙龙下至一般市民的家庭音乐生活都十分活跃,大量自娱性的生活浪漫曲在家庭、沙龙中应运而生,并广泛流传开来。这些浪漫曲多反应城市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感情,多为感伤柔美的情调。俄罗斯浪漫曲就是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明亮的音调与生活化的素材和当时的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相结合,优秀的浪漫曲歌词大多选自莱蒙托夫、普希金等诗人的优秀诗作,作曲家在创作中广泛汲取西欧玛祖卡、华尔兹等风格与节奏特征,形成了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并在城市中倍受知识分子等各阶层欢迎的俄罗斯浪漫曲。18世纪后期,杜普扬斯基(1760~1796)。科兹洛夫斯基(1757~1831)和盲人音乐家瑞林(约1767~1848以后)等人所做的浪漫曲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热烈欢迎,包括杜普扬斯基的《蓝色的小鸽子在呻吟》和科兹洛夫斯基的《心上人昨晚坐着》等得到广泛流传,他们两人被公认为俄罗斯浪漫曲的先驱者。19世纪上半叶以后,以阿里亚比约夫、瓦尔拉莫夫、古里辽夫和格林卡等为代表的作曲家的创作大大丰富了浪漫曲的题材和表现力,使俄罗斯浪漫曲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俄罗斯浪漫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体裁形式,主要有叙事曲、悲歌、饮酒歌、船歌、小夜曲、摇篮曲的。这些为格林卡的浪漫曲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歌词素材基础,体裁和题材基础。

二、格林卡浪漫曲的创作特征

格林卡一生共创作有80余首浪漫曲。他的歌曲形象丰富多彩,包括其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大自然景色描绘等。同时,歌曲的表现手法和体裁形式也呈现出广泛和多样化的特点,有抒情曲、民歌式的歌曲,有戏剧性的叙事曲、歌剧型的歌谣曲,还有船歌和具有圆舞曲、玛祖卡舞曲、鲍列罗舞曲风格的舞蹈性歌曲等。

格林卡青年时代就开始了浪漫曲的创作。他早期的作品具有俄罗斯民间抒情曲的风格,大多数曲目还没有超过当时感伤主义的城市浪漫曲常用的形象和音调的界限。其中只有《不要诱惑》这首浪漫曲,突破了历来的传统,第一次显示了格林卡的个人风格。在这首音乐中,格林卡以强烈动人的感情表达了充满真挚之情的优美音调。

格林卡浪漫曲的旋律多来源于民间歌曲,幼时的格林卡受到了民间音乐深刻的的熏陶,之后又受到普希金以及十二月党人追求民主等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使得他的音乐创作有意识地嵌入民族性,如他著名的《云雀》旋律就来自于俄罗斯民歌。此外,格林卡还经常到国外收集各国的民间音乐,如他的《包列罗舞曲》的曲调就是以西班牙的民族舞蹈——包列罗舞的曲调谱写而成。在格林卡的作品中,旋律只在人声声部,钢琴伴奏追求简洁明了的织体。他的《我记得那美妙瞬间》《我在此,伊涅济里亚》等歌曲中,钢琴伴奏大多采用的是各种分解和弦加柱式和弦,突出人生的旋律声部。

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是格林卡浪漫曲创作的另一大特点。格林卡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充分显示诗意和理想化的作品。如《告诉我,为什么?》在重复部分采用了没有解决的、询问般的音乐语言,之后的钢琴伴奏部分就像在重复这一问题。著名诗人朱可夫斯基的诗作对年轻的格林卡的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格林卡本人非常喜欢朱可夫斯基多愁善感的诗句,他用朱可夫斯基的诗创作了六首作品,分别是:《可怜的歌声》(1826)、《洒在墓前的月光》(1826)《来自黎明前的声音》(1829)、《胜利者》(1832)、《橡树林的喧哗》和《夜晚的检阅》(1837)。1840年,他以库科尔尼克的诗谱写成他唯一的声乐套曲《离别彼得堡》。这部声乐套曲(共12首)创造了多种体裁的形象生动的浪漫曲,其中《百灵鸟》的委婉清新、《蔚蓝色的海浪平息了》的“船歌”风格、《从山国上降下迷雾》的犹太民歌色彩等均显示了其曲风多样、旋律亲切动人的特征。而以普希金的诗写成的《血液里燃着爱的火焰》《阿黛莉》《玫瑰在哪里》等都堪称佳作,尤以《我记得那美妙瞬间》更为经典,把原诗中从初见的欢欣到离别的惆怅最后重逢的喜悦在格林卡时而温柔、时而激情澎湃的音乐中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三、格林卡浪漫曲代表作——《我记得那美妙瞬间》赏析

《我记得那美妙瞬间》是格林卡最著名的浪漫曲之一。歌词由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所做。格林卡善于领会普希金诗歌语言的韵律和音乐性,达到词曲的完美融合。人们称格林卡的浪漫曲为“音乐的普希金文学”。《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原诗名为《致凯恩》。诗歌与音乐与两个同名为凯恩的女孩有关。安娜•彼得洛夫娜生于1800年,比普希金小一岁。1819年,年仅二十岁的普希金在政府部门任职,他结识了一些十二月党人,并经常出入彼得堡进步人士的文艺沙龙。在一次舞会上,普希金与少女凯恩相识。这次相会也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25年,普希金由于明显的自由和反专制倾向,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被监视居住有两年之久,陷于孤独和痛苦中的普希金在这时恰逢凯恩去邻近的姑妈家小住,两人重逢,在这期间交往甚密。凯恩离去时,普希金写了《致凯恩》这首诗,作为赠别礼物。

这首诗感情起伏、波动、跳跃,写出了人们对青年时代美好纯真的回忆,以及在生活陷人挫折困顿时,这种美好情感给人带来的生活力量和希望。这是普希金抒情诗里有代表性的一首。写这首诗之后六年,普希金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结婚。又过了六年,普希金因为冈察洛娃的风骚和沙皇的阴谋而死于决斗。这时普希金不满38岁。

普希金去世三年之后,格林卡与自己的妻子因无法共同生活而离异,而此时年轻的凯恩进入了格林卡的生活。这正是当年普希金诗里那个凯恩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叶尔莫拉耶芙娜•凯恩。格林卡热恋着小凯恩,恰在此时,他发现了普希金当年的抒情诗作《致凯恩》,如此形象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情体验,玲格林卡十分欣喜,于是便为此诗谱曲,借此向小凯恩表露心迹。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便是在这两个浪漫的故事中相结合而诞生。

歌曲 为ABA三段体结构。第一部分,也是诗歌的第一段,优美而轻柔的旋律加上竖琴般流动的钢琴伴奏织体,仿佛把我们带入佳人初见时的那如梦幻般的美妙瞬间,不禁让我们想到中国清代的杰出词人纳兰性德的那句著名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部分采用戏剧性、朗诵性的音调,旋律惆怅,伴奏中也加入不安、压抑的因素,似乎在追寻什么,又似乎在黑暗的洞中寻找洞口的一线光明,恋人分别、苦难流放,此时,诗人和作曲家都在寻找心灵的港湾,都在追寻人生的意义。

歌曲的第三部分没有简单地再现原来的主题,而是在钢琴颤动音响的伴奏下,描绘了与恋人重逢时的喜悦情景。如果所第二段是一个问号,这一段可以说是感叹号。爱情回归,生命终于重新有了欢乐与激情,这是多么美好而令人欢欣鼓舞的啊!

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瞬间》既是对爱情的歌颂,也是对人类所有美好感情的歌颂。格林卡赋予普希金的诗以音乐生命,使之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达到了情感与思想、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格林卡开创了俄罗斯浪漫曲的道路,这条道路在下一代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居伊、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完善中走向了辉煌。

[1]《西洋名曲百首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王丽芬.《格林卡与拉赫玛尼诺夫及其浪漫曲风格比较》.中国音乐(季刊).2008.2.

[3]赵云红.《音•诗•画的完美结合——试论格林卡及其浪漫曲(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国音乐(季刊),2004.2.

[4][苏]叶•戈尔斯卡娅.《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

杨阳(1989~ )河南驻马店人,广西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欣赏与评论。

猜你喜欢
凯恩普希金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拿回微波炉
拿回我的微波炉
我曾经爱过你
建造一个自己的游乐园
创作心得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创作失败
扮演普希金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