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校校报文艺副刊发展对策

2014-01-28 13:44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吉首校报副刊

翁 凯 (吉首大学 湖南吉首 416000)

当下高校校报文艺副刊发展对策

翁 凯 (吉首大学 湖南吉首 416000)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校报文艺副刊应加强对读者的文学审美导向,提高读者审美能力。同时要加强与读者的关联互动,立足本土,打造文艺副刊品牌。对读者而言,则要尤为注重对自我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力。

校报;文艺副刊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校报副刊则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丰富的文学样式反映校园生活,以其浓郁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来熏陶、感染师生,在引导校园文化和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社会主义消费思潮的影响下,当下高校校报文艺副刊在高校师生的文学生活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笔者试从以下五方面探索提升高校校报文艺副刊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读者意识,加强审美导向

校报文艺副刊重视的往往是文艺副刊本身,而将读者定位为消极被动接受文本的角色,认为读者是被排斥在文艺副刊传播活动之外的“他者”。在接受美学中,读者则是使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就说过,“文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仅仅由作者意图或作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的。因此,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一个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实现模式。”1文艺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存在与生命,离开了读者,文艺副刊就只是一张堆砌着文字符号的废纸。

因此,作为传播者,文艺副刊就不能不考虑读者的需求。面对众多的选择,读者口味越来越挑剔,无论是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都在尽力调整策略来适应市场,提高竞争力。校报文艺副刊不能一味“孤芳自赏”,而要正视日益被边缘化的现实,主动迎接市场化的挑战,增强读者意识,正视和尊重读者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倾向及喜好,寻求副刊趣味与读者需求的契合点,并积极主动去引导、满足他们正当合理的阅读需求。要加强与读者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获取并反馈读者提出的意见等信息,并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尽可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提供出来。

此外,校报文艺副刊还应加强对读者的文学审美导向,提高读者审美能力。一方面要使作品更具可读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不能降低文化品位,要选取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的美的题材和内容;版面形式要讲究艺术性,注意增强副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组织开展严肃高雅、情趣新颖、能够吸引学生读者参加的文艺活动,让他们在文学审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二、打造文艺副刊品牌,整合品牌传播

文艺副刊的品牌效应不可忽略。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提出:“品牌的含义就是说,让你的目标读者在情感上依赖你,觉得离不开你,你能够回答他很多问题;在行为上,读者很黏着你,经常接触你。”2校报文艺副刊品牌化不仅能促进文学的传承和繁荣发展,而且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文艺副刊品牌,要注意加强引导,注重人文价值、理性追求和文化品位,对消闲化、庸俗化的文化消费主义倾向应坚决予以抵制;要有精品意识,为副刊的高品位、精品化组织一支优良的作者队伍。《吉首大学报》副刊“风雨湖”就非常注重向校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约稿,先后策划发表了“唐生周教授谈读书”“寻梦湘西”系列文章,著名作家彭学明、著名诗人谭五昌的作品也时见于校报副刊;文艺副刊要在保持既有文化品位的基础上紧贴时代精神,增强对重大文学、文化议题的介入力度,以塑造自身的影响力。200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南京大学报》围绕这一主题,约请校史研究专家撰写《大学要做“复兴民族的参谋本部”》《一切为了抗战》等十几篇系列文章先后在文艺副刊上发表,全面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双源”: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在抗战期间,坚持教学科研,成就事业,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3

在新媒介环境中,文艺副刊要以自身特色为基础,整合不同的传播资源,提高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创造崭新的文化价值。比如,可突破传统的发行模式,通过与网络的结合,利用博客、微博、报纸电子版等传播平台吸引读者。例如,《吉首大学报》的文艺副刊“风雨湖”建立了电子版“梧桐树下”,并将副刊上的一些优秀文章结集出版,形成“风雨湖”个人文萃的专辑;《广西师范大学报》的文艺副刊“月牙”建立了博客,将母报的版面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展现,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吸引力和读者参与度。

三、立足本土,突出文艺副刊特色

本土文化既是副刊的文化个性之所在,也是副刊与受众之间的文化纽带之所在。冯骥才认为“本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4本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精神特质。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特色,越是本土的就越贴近读者,也就越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艺副刊应立足本土,充分发掘、保护、弘扬本土文化,彰显副刊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具体来讲,文艺副刊要充分了解本土的文化特点和审美需求,挖掘本土人文资源,使副刊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不仅有利于新的人文精神的培植与塑造,而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于吸引本地的读者和作者。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文艺副刊要更加注重创新,努力提升本土文化资源的生命力,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栏目。要将本土文化与教育、旅游、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本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空间。同时,文艺副刊还要注重对本土创作群体的培养和扶持,建立一只稳固的本土文化的创作队伍,使本土文化能够更好的发扬传承下去。

湘西有着醉人的旖旎风光,有着神奇的异习殊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吉首大学报》报在传播湘西本土文化方面不失为高校中的典范,其为挖掘、弘扬、宣传和推介湘西本土文化而专设的 “本土文化”副刊曾受到过《中国教育报》的高度关注与评价。“本土文化”设有湘西探秘、民俗风情、史海钩沉等多个栏目,希望读者能通过这些栏目较为系统地“窥探”大湘西文化。从创刊至今,时间过了九年,“本土文化”出了百余期,这份颇具特色的文艺副刊今天已成为本校学子了解湘西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了对外展示湘西文化的亮丽窗口。

四、加强与文艺副刊读者的关联互动

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对读者精神塑造、文化熏陶、心灵启迪的功能。仅靠副刊的单向灌输,这些功能难以实现,而且这种直线式、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报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副刊失去读者。为了赢得读者亲睐,高校文艺副刊必须脱离坐在编辑部内“闭门造车”的做法,积极树立加强与读者关联互动的理念,努力构建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听取读者的心声、诉求和建议,让读者也参与到副刊的策划、出版等环节,这样副刊才能越办越好看,提高对读者的吸引力。

目前,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通过微博、博客、BBS等进行的读者互动日趋成为主流,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从而构筑起一个多媒体联动的互动交流平台。文艺副刊应顺应立体化互动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不同互动平台的功能,设计新颖的互动主题,激发读者的参与积极性。比如,文艺副刊电子版不仅可以发布校报上已发表过的文章,还可以发表囿于版面容量没发表过的文章,从而推动副刊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其次要在传统编读互动的基础上,利用微博、BBS等新锐媒介,即时获取读者对文艺副刊作品的反馈,实现副刊与读者之间更深入的交流,强化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与网络、电视、电台、广播等媒体相比,副刊与读者的互动性先天不足,但它仍有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与资源优势在读者中扩大影响。开展征文活动就是副刊与读者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好的征文选题能抓住读者的兴奋点,让读者有抒发和创作的冲动,从而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其次,应不定期展开读者调查,了解师生对于副刊的评价,听取他们的好的建议,努力打造品牌副刊形象;同时,可以面向有创作潜力和积极投稿的读者,举办一些写作知识讲座,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将这部分读者吸纳到报社创作队伍中来;校报文艺副刊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提升副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五、读者对自身文艺修养的自觉提升

要校报提高文艺副刊阅读质量,对读者文艺修养的提升不容忽视。文学修养是全面、复杂的,需要读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积累。首先,要培养热爱文学的思想,只有走进文学、感受文学才能体悟到文学的魅力;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持续、广泛、深入地阅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文本塑造雅致的趣味与高尚的情操。尤为重要的是,读者要注重对自我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力。

此外,文艺副刊是高校中人的精神食粮,它给读者以种种审美享受和形象、抒情的心灵洗礼。高校读者因此更富于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发扬,更富于一种浪漫、想象心境的营造。反之,读者自身文艺修养的提升为赋予高校文化以丰富的内涵,高校精神消费领域也因此更活跃、更丰盛,场面更热闹。

注释:

1.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

2.董盟君.让社论成为新闻网站的另一只拳头[J].新闻战线,2002,(8):23.

3.李钟梅.高校校报如何办好副刊[J].传媒观察,2010,(3):63.

4.冯骥才.抢救日渐迷失的建筑遗产[J].重庆建筑,2005,(10):28.

[1]孙彦峰.校报文艺副刊应坚持的方向[J].新闻知识,2005.06.

[2]吕霞.加强高校校报副刊建设的若干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1.03.

吉首大学201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吉首大学报>传播湘西本土文化的功能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d12019)

翁凯(1983.1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艺传播学。

猜你喜欢
吉首校报副刊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吃遍吉首
刘宛丽、罗云梦、张明、赵常春作品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作品赏析
20年的校报情缘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高校校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研究
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