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

2014-02-01 17:54胡兆雄
中国陶瓷工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官窑器型釉色

胡兆雄

(龙泉市天工青瓷厂,浙江 龙泉 323700)

略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

胡兆雄

(龙泉市天工青瓷厂,浙江 龙泉 323700)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发展不仅仅是器型的创新,还包含产品的胎、釉、纹饰以及装烧技艺的创新等。因此,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这个矛盾,优秀烧制技艺才能代代相传,龙泉青瓷也就会有亘久的生命力。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从最初的简单粗陋到出类拔萃、冠绝于世,最终被列为“人类非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历史过程也是技艺传承的过程。传承包含继承、创新和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历史,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发展。创新是对传统的变革,必然要吸取外来营养,融入外来元素。历史证明,龙泉青瓷正是汲取了其他窑口的烧制技艺的优长不断创新发展而成。

龙泉青瓷发端于西晋,至南宋时步入鼎盛。在千年的历程中,继承和创新一直是龙泉青瓷发展的精神原动力。北宋时,龙泉窑吸收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浙江青瓷窑系烧制技艺的精华,于中国陶瓷界崭露头角。由于龙泉窑的异军突起,上述四大窑系相继衰落。南宋时,因为融合了北方窑系,特别是汝窑的烧制技艺,龙泉窑成为中国大江南北青瓷烧制技艺的集大成者。由于龙泉青瓷能够代表中国青瓷发展的整体历程,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非遗”项目中唯一的陶瓷项目。虽然如此,龙泉青瓷仍然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亦即技艺的传承问题。

基于当代的视角,宋元时期的产品,无论是器型、釉色、装饰方法、纹饰、修足、装烧方式等,至今依然堪为青瓷乃至陶瓷烧制的典范。

器型:龙泉青瓷的早期器型大多取自供皇室、达官贵人专用的青铜器和玉器器型。南宋时期,皇家学者和青瓷窑工改良《博古图》所载图形,最终确定符合青瓷烧制工艺要求的龙泉官窑器型。因官窑多用模范,故龙泉官窑产品器型统一,规格一致。龙泉官窑器以瓶、炉、罐及文房类器物居多,用于祭祀、陈设和把玩等。瓶类如:贯耳瓶、琮式瓶、觚式瓶、胆瓶、海棠瓶、白菜瓶、牡丹瓶、玉壶春、葫芦瓶、凤耳瓶、鱼耳瓶、象耳瓶、双耳环瓶、天球瓶、梅瓶等。炉类如:鬲炉、鼎炉、八卦立耳三足炉、立耳鬲式炉、象耳三足炉、奁式炉、樽式炉、立耳四足方炉、鼓形炉、鬲式绳耳炉、龙耳炉、狮子熏炉、鸭形熏炉、瓜棱三足炉、笔管炉、海棠口三足炉等。罐类如:露胎贴花盖罐、荷叶盖罐、鼓形盖罐、象钮盖罐、八角盖罐、莲瓣盖罐、四系罐等。文房类如:鼓钉龙洗、双鱼洗、桃形洗、蔗段洗、海棠形洗、盘形洗、舟形水滴、蛙形水滴、鸭形水滴、鸳鸯形水滴、钟形水滴、卵形水滴、鼋形水滴、花觚、笔筒、印盒等。因为龙泉青瓷的成本高,并且要求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所以龙泉官窑侧重制作陈设器皿和文人把玩的器物。当代龙泉青瓷依然承袭了宋元时期的器型,无论放大还是缩小整体器物,但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却维持不变。究其原由,是因为这一类器型乃经皇家严格推敲,并且经受过历史检验的产物,它已经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有机构成部分。

釉色:过去人们鉴赏青瓷时认为“粉青为上,豆青次之”,其实粉青是南宋中晚期到元代早期的正色,豆青则是元代中期到明代早期的正色。换言之,它们各自代表了当时的流行釉色。粉青釉器物的去向多为皇室和达官贵人,不作商品看待。因此生产不计工本,要求胎质细白,薄胎厚釉,做工精细,产品数量有限。豆青釉器物则为商品,面向市场,产品需求量极大。因此对胎质的要求不甚严格,一般为灰白胎,厚胎厚釉或者厚胎薄釉。梅子青釉色器物多出现在南宋时期,古人将之归入粉青类,清代文人笔记中可见“梅子青”名称。龙泉青瓷以“类玉”为最高境界,粉青类以厚釉产生类玉效果,豆青釉即使薄釉也有类玉效果,可见元代窑工的高明之处。龙泉青瓷发展至今,仍然以粉青、梅子青和豆青为最具类玉效果的釉色,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泉青瓷依然要追求“类玉”的釉层和釉色。

装饰方法:龙泉青瓷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刻、划、印、贴、堆、塑、镂、捏、露胎等,应有尽有。北宋时期龙泉青瓷装饰方法以刻、划为主;宋元之际龙泉青瓷以器型和釉色取胜,少装饰,以光素为主;元中期以后,印、贴、堆、镂以及刻、划等各种装饰方法都很盛行。南宋的龙泉官窑产品薄胎厚釉,薄胎不适合刻、划、印、镂,厚釉也不适合装饰。因此龙泉官窑青瓷体现的是一种极致的自然美,或许这也是龙泉青瓷的最高境界。随着龙泉青瓷走进寻常百姓人家,受生产效率的驱使以及社会流行时尚的影响,装饰方法就成为弥补厚胎薄釉的一种有效的办法。什么样的器型适合运用什么样的装饰方法,古人创下了诸多典范;因各时代的审美情趣之间存有差异,这些装饰方法同时留给我们极大的创新空间。

纹饰:上海博物馆陶瓷专家周丽丽研究认为,元代龙泉窑是纹饰最丰富的窑口。其纹饰题材大致可分为:(1)宗教题材:如受佛教影响的莲瓣纹、八吉祥、万字纹等。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影响很大,莲瓣纹在南朝时已在青瓷纹饰中相当流行,并长盛不衰;八吉祥、万字等以及受道教影响的八卦、八仙、神仙等,自元代开始较多出现。(2)植物题材:主要为花草、瓜果等,如莲瓣、莲花、牡丹、梅、兰、竹、菊、桃、葵、菱、芙蓉、芍药、蕉叶、蔓草、灵芝、葡萄、石榴、批杷、牵牛花等。(3)动物题材:如龙、虎、鸡、狗、凤、鹤、鱼、龟、鹿、羊、乌、昆虫等。鸡、狗等在北宋时往往被捏塑成瓶类盖钮,龙、虎在南宋和元代时被堆塑在瓶类肩部成为特有器物“龙虎瓶”,凤、鱼等则在南宋前期就被配以云、水、花、草纹等刻划在盘、碗等器物上。大多动物题材纹饰元代以前开始流行,至元代达到了高峰,像内底贴饰鱼纹的双鱼洗就是元代典型器形。(4)人物题材:多出现在明代的产品中,这与明代崇尚理学有关。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历史人物故事碗,即在碗的内壁印上几组人物,每组为一个故事。有些在人物图形旁还附有说明文字,如“孔子泣颜回”等。另一类是戏曲人物瓶,即在瓶体一周贴饰数个戏曲人物造型。清代是龙泉窑衰落时期,器物胎重釉薄,纹饰繁缛,题材多为鱼虫花草。纹饰可以增加器物的文化内涵,所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处理得当,可以锦上添花。在纹饰的运用上,龙泉青瓷同样留有极大的创新空间。

修足:多数龙泉青瓷自北宋起被修成圈足。北宋时期,为宽圈足,浅底心,挖足很浅,底心无釉。南宋至元代早期,挖足很深且修足很薄,足璧和底心满釉,只有足底一丝露胎。元中期以后,又恢复为宽圈足,浅底心,只是足底有釉,其原因,是为了提高成品率。修足是否精细,直接影响器物的精美程度,也影响它的价值。因此,继承南宋时期的修足形态,器物一丝露胎,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装烧方式:龙泉青瓷在北宋前曾有过一段泥点支烧的经历,北宋起,除特殊器物用其他垫器外,均用垫饼或垫圈垫烧。垫饼或垫圈有两种,一种是泥质;另一种是瓷质。泥质的垫于圈足底心,比圈足小;瓷质的垫于圈足底部,比圈足大。瓷质垫器仅出现于南宋至元代早期,专烧挖足深、圈足满釉、一丝露胎的器物,也就是龙泉官窑瓷器。与其他窑口支钉支烧相比,垫饼垫烧有其明显的优长之处,最显著的长处是可以烧制大件器物,并且成品率大大高于支钉支烧。

技艺传承包括继承和创新,而继承和创新是一对矛盾,两者相辅相成,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此,创新成为我们发展龙泉青瓷新的课题。

创新是需要胆略的,因为创新很容易失败,继承与创新这对矛盾在龙泉青瓷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龙泉青瓷是阳春白雪,欣赏龙泉青瓷需要文化熏陶,只有对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深刻领悟的人,才能真正领会龙泉青瓷的妙处。创新恰恰要革新传统。因此,龙泉青瓷领域的创新之举往往难以被人接受。如何设计和烧制出具有创新元素并容易被人接受的龙泉青瓷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任何商品,市场是第一位的,创新产品首先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另一方面,社会审美观念不断改变,龙泉青瓷多为陈设器物,其器型必须符合当代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因此,创新可以先从器型着手,创新者的设计必须适合当代的居家摆设。当然,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发展不仅仅是器型的创新,它还包含产品的胎、釉、纹饰以及装烧技艺的创新等。

总之,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这个矛盾,要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一代胜过一代。只有这样,龙泉青瓷的优秀烧制技艺才能代代相传,产品种类会越来越多,品质会越来越好,龙泉青瓷也就会有亘久的生命力。

Inheritance of Longquan Celadon Making Techniques

HU Zhaoxiong
(Longquan Tiangong Celadon Ware Plant, Longquan, 323700, Zhejiang,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Longquan celadon ware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innovations not only in the shape, but also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body and glaze, the decoration, and the loading and firing techniques. Therefore, the continuance of Longquan celadon making techniques must entail the settlement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se technique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perpetuates Longquan celadon ware.

Longquan celadon war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inheritance

TQ174.74

A

1006-2874(2014)03-0041-03

2014-04-10。

2014-04-15。

胡兆雄,男,高级工艺美术师。

Received date: 2014-04-10. Revised date: 2014-04-15.

Correspondent author:HU Zhaoxiong, male, Senior Crafts.

E-mail:88538142@qq.com

猜你喜欢
官窑器型釉色
如意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西夏官窑瓷器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此“官窑”非彼官窑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