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反“围剿”思想

2014-02-03 10:04王新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围剿红一方面军根据地

□王新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1930年秋至1931年9月,在毛泽东与朱德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中央苏区,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红一方面军能够取得胜利,毛泽东正确的反“围剿”思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正确判断形势和敌我态势,决定红军反“围剿”战略方针

军阀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特征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军队私有为基础,形成军阀割据。这种特点,必然不断引起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战争。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中央军”和各杂牌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日益尖锐化。各派军阀特别是蒋、冯、阎、桂四大派系,为了扩大自身的利益,不断发生争夺地盘的战争。1930年5月上旬,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和鲁西南的三个战场,李宗仁、张发奎在湘粤桂边界,发起了对蒋介石集团的大规模战争。这次空前的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双方投入兵力达百万以上,总耗资达5亿元,波及中原和华南广大地区,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国民党新军阀的频繁混战也削弱了他们自身的力量,客观上为革命力量发展提供了条件。南方各省原来“进剿”、“会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纷纷调离原地。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的嫡系是张辉瓒、谭道源两个师,其中谭道源师及张辉瓒师一个旅,先后调到广东、河南作战,到中原大战结束后才返回江西。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这种严重分裂和战争,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迅猛发展。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余人,连同地方武装,达到10万人,其中,毛泽东、朱德指挥的红一方面军力量最强,到1930年10月下旬达到了4万余人,后来创造的赣西南、闽西根据地也最大。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尤其是红三军团攻下长沙和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再攻长沙,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因此,当1930年10月历时近半年的中原大战和湘粤桂边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而且重点是针对毛泽东、朱德指挥的红一方面军。过去,国民党军一省的“进剿”和几省的“会剿”还只是局部性的行动,蒋介石发动的新“围剿”则是南京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性行动。参加“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也是空前的,多达10万人。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针对国民党军对红一方面军即将发动大规模“围剿”,曾在1930年10月29日指示中共红一、红三军团前委:“目前党之最中心的策略(是)如何组织革命战争来击破敌人的‘围剿’与进攻”。提醒“敌人‘围剿’红军的计划也较从前为进步”。认为“在敌人的进攻与‘围剿’中,在全国革命斗争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只要我们能坚持进攻以击破敌人‘围剿’的策略,只要我们能动员广大群众一致起来反抗这一‘围剿’,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则胜利必将为我们所得。”指出:“今天的具体问题,在军事上是集中一切武装力量并统一它的指挥,在苏维埃区域里要肃清一切反动势力,武装广大农民与实行自卫,将红军调到与敌人作战的前线,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尽力的给敌人以各个击破的打击。”“集中一三集团军的力量,击破敌人的一方,以压迫湘赣两方的敌人,使之反攻为守,这样来击破敌人的包围。”[1]P294,295,296中共中央这个指示的精神基本上是正确的。

当时,对国民党军的“围剿”采取什么战略方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领导层内部有不同意见。鉴于敌情严重,10月25日,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在新余罗坊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当时得到情报,国民党军先头部队已经到达清江,与红军只有一江之隔。

会上,毛泽东首先讲了当前的敌情,指出:“在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红军决不能去冒险攻打南昌,南昌是敌人重兵驻守的地方,红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攻打大城市,红军必须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退却到根据地去,选择好战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把敌人放进来,才能集中力量消灭敌人,巩固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1]P375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多数人如朱德、周以栗、罗荣桓、曾山、陈正人的支持。但是,与会的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和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不同意毛泽东的“诱敌深入”方针。由于这次联席会议对“诱敌深入”方针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没有写入第二天通过的《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10月30日,从侦察得知,国民党多路军约10万人已经出动,向红军和根据地推进。形势急迫,毛泽东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讨论红军迎敌方针。会议通过了“诱敌深入”方针。11月1日,毛泽东与朱德下达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2]P181的命令。

那么,“诱敌深入”是否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正确方针呢?毛泽东曾指出:“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越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3]P182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的国民党军有10万余人,武器装备也好,同红军相比,军事力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可以动用国家财力支持对红军的“围剿”,这是它经济上的优势。红一方面军兵力4万余人,与敌人相比,是1∶2.5,武器装备也比敌人差很多,甚至有的战士还没有枪,只有梭镖和大刀,因此,军事力量同国民党军相比是处于绝对劣势。红一方面军活动的赣西南根据地处于初创阶段,还不够巩固,经济上落后,同国民党相比,经济条件上相差十分悬殊。但是,红一方面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军队,是为劳苦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军队,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红军战士作战目的明确,知道为谁打仗,政治素质远超国民党军。红军对根据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熟悉,若在根据地内作战,能够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为自己制胜创造条件。而国民党军队到根据地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便成了瞎子、聋子。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由此可见,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方针,是根据当时敌我力量和态势,进行敌我优劣势转化,从而打破敌人“围剿”的正确方针。

二、认真做好反“围剿”的政治动员等准备工作

毛泽东指出:“对于敌人的一次有计划的‘围剿’,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入被动地位。”[3]P200

做好反“围剿”的各项准备工作的要义,就是强化红军的优势,尽量弥补自己的劣势;尽量消弭敌人的优势,使其无法发挥;强化敌人的劣势,使其更加突出。

毛泽东认为:“政治动员是反‘围剿’斗争中第一个重要问题。这即是说,明确、坚决而充分地告诉红军人员和根据地的人民,关于敌人进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敌人进攻危害人民的严重性,同时,关于敌人的弱点,红军的优良条件,我们一定胜利的志愿,我们工作的方向等。号召红军和人民全体为反对‘围剿’、保卫根据地而斗争。”并要求“除开军事秘密外,政治动员是必须公开的,而且力求普及于每一个可能拥护革命利益的人员。重要的关节是说服干部”[3]P202。政治动员,即是进一步强化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政治优势。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开始前,毛泽东主持的罗坊会议通过的《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就明确指示:“动员广泛群众参战扩大苏维埃,指出全国革命形势的开展,政治上的必然胜利,号召群众。这次军阀压迫革命,我们必须男女老幼一齐动员配合红军,实行阶级大决战,消灭敌人主力”。并要求“各区乡召集苏维埃群众大会,由群众自己决议参战的实际行动与准备,必须发动自觉的热烈的参加,才是政治上的胜利。”“在非战的苏区须同样动员”[1]P288,289。

罗坊会议后,各级党和苏维埃政权组织立刻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做反“围剿”的准备工作。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曾山回忆说:“为了充分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工作,省行委的干部都分别下乡发动群众,做政治动员工作。颁发布告、解释政策。”“苏区工人农民都发动起来了,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参军参战,开展人民战争。”[1]P371,372时任江西省行委宣传部部长的陈正人回忆说:“苏区军民紧急动员起来,开展第一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把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召开各种大会、小会,向根据地工人、农民讲清形势,鼓舞斗志,在苏区张贴布告,写标语,散发传单,编写动员提纲,宣传、解释‘诱敌深入’方针的重大意义。动员群众起来打败蒋介石的进攻,保卫、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1]P376

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总司令部在宁都小布召开誓师大会,以动员根据地广大军民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亲自为大会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4]P48会上,他以这副对联为题,具体解释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

政治动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苏区群众实行坚壁清野,把柴米油盐都埋起来,让敌人进来没有饭吃,没水喝;群众还破坏交通,侦察敌人情报,捉拿敌探。敌人进到苏区后,变成了聋子、瞎子,对红军的情况一点也不知道,而红军却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P138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在中央苏区此后的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准备阶段,都把政治动员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坚定了苏区人民反“围剿”战争必胜的信心。

除了政治动员外,毛泽东还认为,扩大红军、筹款、筹粮也是重要的准备工作。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满足了进行反“围剿”战争的最低限度的需要。毛泽东还认为,扩大红军一方面要考虑人民的政治觉悟程度和人口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当时红军的情况和整个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减员的可能限度。在筹款、筹粮中要考虑到“围剿”时间的可能延长,应当计算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在整个反“围剿”斗争中物资需要的最低限度,等等。

通过做好反“围剿”的政治动员等项准备工作,红军优势方面明显得到强化,劣势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为取得反“围剿”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积极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在全局劣势中实现局部优势,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目的

采取“诱敌深入”方针,首先是要执行战略退却。为了说明战略退却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3]P203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不能迅速打破敌人进攻,为了保存自己力量,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通过战略退却,创造反攻的条件。毛泽东认为:“在退却阶段中取得下列诸条件中至少二种以上,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才好使自己转入反攻。这些条件是:(一)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二)有利作战的阵地;(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五)使敌人疲劳沮丧;(六)使敌人发生过

失。”[3]P206-207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时,毛泽东、朱德率领主力逐次向根据地中部的东固、龙岗一带山区退却。12月1日到达宁都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积极进行反攻准备。12月6日,国民党军队进入根据地的中心区。至28日,虽进到富田、东固一带,但找不到红军主力进行决战。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红军却对敌军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国民党军队部署在西起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800里地带的态势,毛泽东、朱德确定“中间突破”的战术,决定先打敌主力谭道源师或张辉瓒师,将敌分割为远距离的两群,以便各个击破。12月28日,鲁涤平命令各部向红军发动总攻击。第一纵队司令兼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部向龙岗推进。龙岗接近红军主力集中的地方,群山环抱,中间是狭长的盆地,当地群众又能帮助封锁消息,是红军设伏的好战场。毛泽东、朱德得知张辉瓒师出动的消息后,即于29日决定在龙岗地区设伏。12月30日,当孤军深入的张辉瓒师主力由龙岗向五门岭进犯时,预先部署在龙岗地区的优势红军立即给予猛烈打击,歼敌近1万人,活捉张辉瓒。这时,深入根据地的其他敌军纷纷收缩,红军向东乘胜追击,又在东韶歼灭谭道源师一半。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五天打两个胜仗,共歼敌1.3万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

在第二次反“围剿”时,面对国民党20万大军,红一方面军才3万余人,中共苏区中央局接受毛泽东意见,仍采用“诱敌深入”方针,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从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1931年5月中旬,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在东固附近隐蔽集中。5月中旬,敌公秉藩师脱离其富田巩固阵地,向东固进犯。红一方面军抓住有利战机,与5月15日开始行动,经16日一天激战,歼敌大部。接着,红军就势向东横扫,直到福建建宁。从5月15日至31日,红军连续打了五个胜仗,自西向东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

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调集3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时,红一方面军只有3万人左右,且苦战后未得到休息和补充。毛泽东、朱德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他们率红军从福建建宁出发,到赣南兴国集中。随后,红一方面军和从赣江以西东渡的红七军以及原在赣南的红三军会合。8月中旬,部队集中在以高兴圩为中心的方圆几十里地区,完成了千里回师赣南的战略任务,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国民党军进入根据地后,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处处扑空。当蒋介石、何应钦发现红一方面军主力集中在兴国地区后,立即集中9个师的兵力,分几路向兴国猛扑过来,企图一举消灭红军主力于赣江东岸。敌军纷纷逼近,毛泽东、朱德又大胆地指挥红军从敌军中间40里的空隙地带向东突进,从8月7日至11日,取得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蒋介石发现红军在东面时,立即命令向西南运动的部队调头向东,分两路对红军取密集大包围战术,猛力进逼。面对汹汹而来的敌人,毛泽东、朱德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红十二军伪装主力向东北方向开去,而主力则越过敌人重兵之间20里的大山,回到西面的兴国集中,隐蔽休整待机。当国民党军发现真情再向西时,红军主力已休整半个月,士气高涨。这时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则疲惫不堪。当时,一位国民党军官在家信中说:“至一月来,无论官兵差不多没有不病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至于山高路险,跌死的人马以及病后被土匪杀死的官兵,总和起来比出发时候的人数差不多要少三分之一。”[5]P237-238国民党军主力一再扑空,精疲力竭,士气低落,已无力再在根据地同红军作战。战场上国民党军被动、红军主动的态势日益明显。同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起兵反蒋的粤桂联军乘蒋介石的部队深陷中央苏区之际,正向湖南衡阳进发。蒋介石决定一面牵制江西境内的红军,一面移师赣粤边区对付粤桂联军。9月初,国民党军开始退却。9月7日至8日,毛泽东、朱德乘敌人退却,指挥红军在老营盘、高兴圩取得两次战斗胜利。9月15日,红军又在方石岭歼灭敌人一个多师。这样,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以红军歼灭敌人3万余人而告胜利结束。

红一方面军能够战胜数倍乃至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究其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作战原则。毛泽东曾说:“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3]P204这些作战原则主要是:1.以反“围剿”为主要形式,依托根据地作战。2.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3.集中兵力实行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4.不失时机地实施进攻,扩大战果。在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红军作战原则,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抓住反“围剿”胜利后的机遇,巩固和发展苏区

毛泽东指出:“敌人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是长期地反复的。”“‘围剿’和反‘围剿’”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3]P192-193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发动的前三次军事“围剿”,不仅一次比一次规模大,而且从时间间隔上讲,一次比一次短。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四个月,国民党军队就发动了第二次“围剿”;而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仅两月,就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军要对付国民党军队兵力越来越多、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的军事“围剿”,必须紧紧抓住前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的短暂而难得的机遇,巩固和发展苏区,以准备迎接国民党军下一次规模更大军事“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朱德立即以红三军向乐安、永丰进逼;红三军团向建宁、黎川发展;红十二军向宁化发展,并恢复瑞金、于都的工作;以红三军第七师和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组成西路军,向兴国以东、以西地区,袭扰敌第十九路军。经过两个多月攻势作战,红一方面军在宁都、兴国、永丰、乐安、宜黄、广昌、瑞金、于都等县境内大力开展群众工作,争取了几十万群众;在兴国、于都、宁都、瑞金等县交界处,摧毁了当地地主武装长期盘踞的土围子;健全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和党团组织;恢复并发展了地方武装;并在根据地内大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集给养和经费。红一方面军这些行动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为打破国民党军队下一次“围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军退到赣州、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一线。这时发生了国民党广东、广西新军阀同蒋介石集团争斗,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等部也伺机南进。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利用这个时机转入攻势作战。攻势作战计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向建宁、黎川、泰宁及其以北地区发展,威胁临川、南昌,促使两广军阀向湖南进兵;第二期向赣南地区发展,为下一次反“围剿”建立巩固的后方;第三期向赣江西岸地区发展,打通同湘赣苏区的联系。攻势作战期间,红军的具体任务为:“(1)建立游击队;(2)分田;(3)建立政权;(4)建立党和团;(5)筹款;(6)军政党的训练;(7)扩大红军。”[6]P223红一方面军各部队立即进入指定地区,开展工作。6月下旬,毛泽东等发现蒋介石有对北方军阀妥协,对两广军阀取守势,准备调兵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的迹象。为了充分利用蒋介石同两广军阀的矛盾,发展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给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闽赣边工作委员会书记周以栗和红十二军政委谭震林等写信,指出:过去红军向粤赣边发展的计划,“不但客观上帮助蒋介石打击两广,为蒋介石所大愿,并且要很快引起两广的对共行动”,“我们不应如此蠢”。对于按原定的红军向南丰以北开展工作,毛泽东也认为“目前事实上既不许,整个策略上亦不宜。因一则无巩固政权可能,二则威胁长江太甚。”在西南北三面的发展都不可的情况下,毛泽东认为“只有东方是好区域。第一、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第二、地势偏僻,即不受威胁,若较之我们出南丰、宜黄者为小。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第四、有款可筹,军以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2]P235。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三军第九师位于南丰、宜黄之间地区监视敌人;红四军第十二师在南丰以南地区监视敌人;红三军团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域,以顺昌、邵武、光泽为筹款区域;红四军(欠第十二师)以归化、清流、连城为工作区域,以沙县、永安为筹款区域;红十二军以宁化、长汀、石城为工作区域;红三军(欠第九师)以于都、会昌为工作区域。到7月10日,因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的攻势不得不停止。在历时一个月的攻势作战中,红一方面军占领了黎川、泰宁、将乐、归化、宁化、清流、长汀等县城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地方工作和帮助群众建立了一些乡村苏维埃政权。与此同时,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于都、会昌等县,拔除了地主武装长期盘踞的土围子,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中央苏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为打破国民党军队第三次“围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31年9月中旬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理书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决定,除留一部分地方武装监视北面的国民党军队外,主力红军南移,首先做好“石城、长汀、于都、会昌四县工作”;继则做好“武平、宁化、清流、归化、泰宁、建宁、寻乌、安远、信丰、南康、赣州、大庾、上杭、崇义、遂川、万安等十六县”的工作。决定还强调指出,“这二十县共有群众四百万,须用一长时间去争取他,同时扩大红军十万,这是建立根据地聚集力量的必要”[6]P252。此后,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主力在闽西北和赣西南积极开展工作,先后拔除几百个地主武装的土围子,并攻占了会昌、寻乌、广昌、武平、上杭等县城,将被敌分割的赣西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跨20余县的广大地区、人口达250多万、以瑞金为中心的巩固的根据地。在根据地内,红军发动群众,建立或恢复党团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动员了1.2万群众参加红军。这时,中央苏区不仅比较快地发展,而且更加巩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的短暂时间里,在毛泽东等领导下,中央苏区不断得到巩固发展,为下一次反“围剿”战争准备了条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

1.正确地决定根据地向外发展的方向。由于国民党军队从这次军事“围剿”失败到发动下一次军事“围剿”的间隔时间只有短短两到四个月,如果不抓住这段时间发展,机会就会稍纵即逝。在反“围剿”作战胜利后,毛泽东等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在考虑根据地向外发展方向时,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敌人力量薄弱,红军不需付出重大代价;可以筹款和筹集给养;能够扩大红军;成为根据地巩固区域的可能性比较大。由此,红一方面军的发展方向首先是闽西北,其次是赣西南,再次是打通闽西苏区,最后是打通湘赣苏区。这个发展战略既从实际出发,解决眼前发展问题,又考虑到中共中央关于向湘鄂赣发展的指示。从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看,这样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除了湘赣苏区因敌情的原因外,其他计划基本上都实现了。

2.在发展方式上注意发展与巩固相结合。毛泽东等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在向外发展根据地时,不是单纯或一味地讲求根据地地域的扩大,而是注意在新开辟的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党、团组织,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分田分地,尤其是把拔除地主武装长期盘踞的土围子作为红军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发展与巩固相结合方式,步子迈得比较稳。虽然没有以单纯扩大地域为目的发展得快,但这样发展的根据地才是红军真正的根据地,是红军反“围剿”新的战场和兵源、给养新基地,而不是敌人一来就丢失的区域。

3.在发展策略上注意充分利用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通过同其他国民党新军阀一系列混战,形式上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但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彼此间不断发生明争暗斗。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红军发展根据地的有利因素。因为红军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必须利用敌人的一切矛盾和斗争发展自己。因此,在选择发展方向时,毛泽东等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充分考虑利用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毛泽东反“围剿”思想闪烁着实事求是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与中国红军的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赵泉钧等编著.罗坊会议[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2]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郭化若回忆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5]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19辑(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专辑)[Z].内部资料,1987.

[6]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围剿红一方面军根据地
永和会师:红一方面军的创立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略述红一方面军五个军团的历史沿革
国际舆论“围剿”勒庞
“围剿”中的突围?
“围剿”特斯拉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