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水文化符号的构建与传播探析

2014-02-03 12:41亮熊红燕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昌符号文化

钟 亮熊红燕

(南昌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水是生命的起源。人类在与水共生共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水文化。可以说,水文化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各民族都认可水的价值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位置,但水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在不同的地域,因文化传统、社会价值以及本土实践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待水的方式各不相同,对水文化的感知和利用各不相同,这也使水文化的表现各具特点。

作为打出“中国水都”口号的南昌,试图通过挖掘、提炼南昌独特的水文化,向世人展示独一无二的水名片,这对于提升南昌的城市形象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吸引力的文化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核心文化资源和适宜的文化氛围。然而,尽管南昌水文化资源丰富,但公众却对此缺少相应的认知。提到南昌文化,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反应往往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人们往往知道苏州水、杭州水、三峡水、潇湘水,却很少有人将南昌和水联系起来。这必然要求南昌在水文化的传播上加大力度。

一、符号是传播的基础

根据符号学的观点,人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符号世界。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生活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任何物品想要被人把握,就必须首先成为符号或符号化的文本,只有符号化的东西,才可能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1]。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就是对符号的感知,人类的交往本质上是符号的互动。或者可以说,“我们并不是与现象的全部、具体的细节发生互动。相反,我们只是将现象中的一部分加以抽象,从而注意它们并为它们贴上标签,之后就只对标签而不是现象本身作出反应了。”[2]因此,符号是传播的基本元素,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同时,文化总是由符号组成的,而只有人类能够创制和使用符号,故而才有能力创造并传递文化。本文试图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对南昌的水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构建南昌的水文化符号体系,并对南昌水文化符号的传播提出相关建议。

符号学的奠基者之一,美国符号学先驱皮尔士认为,符号的构成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符号、指涉物和阐释物,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所有的符号过程都是三个部分的关系:符号自身、被表现的物体以和阐释义……任何事物只要它单独存在,并和另一种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3]而南昌的水文化资源尽管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但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人们很少去探寻其背后的深层意味,它没有得到阐释,因而未获得有意识的符号化。或者借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将符号分成自然符号和人为符号的观点,南昌虽然一直存在水文化符号,但这只属于自然符号,它只具有指示某个对象的功能,而不具有意义。符号的含义需要得到阐释。要使南昌的水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人们认识南昌的因子,就必须将这些自然符号转化为人为符号,即通过人的有意识构建,使其具备意指功能,具有阐释义。

二、南昌水文化符号体系①本部分有关南昌水文化的资料参阅了:梅联华.南昌民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于子佳.南昌人居[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周天安,黄敬苏.南昌饮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要对南昌水文化符号进行构建,首先需要对符号进行分类。不少符号学学者对此都有过研究,但并无定论。本文将借鉴索绪尔的观点,把南昌的水文化符号划分成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型,并结合南昌水文化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初步梳理和构建南昌的水文化符号体系。

1.语言符号

在人类的符号系统中,语言的地位是至高的。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4]语言符号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南昌水文化的语言符号主要是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的。

(1)称谓符号

南昌古时被称为豫章、洪都、洪州。取名豫章是因赣江又称豫章水。取名洪都、洪州则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南昌水患多,唐宋两代在此设置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二是因南昌有名胜洪崖丹井,历史上众多名人均在此游洪崖观瀑布。可见每个名称都与水有关。南昌主城区的行政区划名也有着鲜明的水文化特色。如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均以南昌的重要湖泊命名。而红谷滩新区,旧时被称为鸿鹄滩。因为这里气候适宜,水草丰美,每年都有许多大雁和天鹅在此过冬。南昌的一些街道名也因水而起,如六眼井、三眼井街。相传许真君为根除南昌水患,在南昌连凿六口井擒龙斩妖,其中就包括这两口井,井水清澈甘美,汲水者众多。今天,老井虽已掩埋,但名字却流传下来。

命名是传递事物意义的主要方式,“人们给事物下的定义通常反映了他们会以何种方式对该事物采取行动”[5]。命名不是主观随意的行为,它反映了人们心底深处的观念和态度。南昌的别称、行政区域以及街道的命名,传达出南昌人对水的重视和热爱,高度概括了水在南昌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水成为南昌文化的精髓、南昌形象的代名词,凸显了南昌水的意义。

(2)诗词符号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对南昌水有过诗意的赞美,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王勃在《秋日登洪都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描述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书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经典。14-15世纪时,明朝的三位名士曾棨、胡俨、王直分别对南昌的水景有过描绘。如曾棨的《南昌八景》七律组诗的诗题分别为:西山积翠、南浦飞云、徐亭烟树、滕阁秋风、铁柱仙踪、洪崖丹井、章江晓渡、龙沙夕阳。胡俨在《豫章十咏》中,在曾棨赞美的八景之外,又增加了两景:东湖夜月、苏圃春蔬。十景中除“铁柱仙踪”外,均与南昌水有关。而王直在《豫章十景·浴仙池》中写下的:“翩翩仙侣下涟漪,香雾霏散显翠旗。鹊渡银河当七夕,鹤归瑶岛已多时”则涉及牛郎织女在南昌浴仙池(洗马池)中发生的动人故事。此外,宋代富弼在《涵虚阁》中对东湖有着“山影波光分外清”的赞叹,清朝彭孙遹在《彭蠡夜泛》中写下了鄱阳湖“相依有鸥鹭,任意宿汀州”的美景。诸如此类的诗词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

从这些诗词符号中可以看出南昌的水不仅丰富,而且具有秀美的特点,历代文人墨客把对南昌水的喜爱转化成文字上的赞美,对其充满灵性和韵味的书写,传达出被水激发出来的各种美好想象和浪漫情怀。南昌城也因这些典雅的符号而变得如水一般生动了起来。

2.非语言符号

总体上看,语言符号以外的所有符号都可以划入非语言符号的范畴,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处于文化领域,从文化符号的角度看,可以大略划分出地理、景观、建筑、饮食、民俗等符号类型,这也是南昌水文化的主体符号。

(1)地理符号

南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古谚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的说法。九州是指南昌城郊江河湖泊纵横沟通,常年泥沙冲击形成的沙洲,三湖指东湖、西湖和南湖,九津是连通三湖的地下水网渠道。南昌江河湖泊众多,城区有赣江穿过,城内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青山湖、贤士湖、艾溪湖、瑶湖、象湖等,外围县区有军山湖、鄱阳湖、金溪湖等。全市的水域面积占近十分之三,在全国位居前列。

这些江河湖泊都是南昌水文化的地理符号,它表明南昌水资源丰富,而且布局颇为合理与完善。南昌是因水而生,并因水而兴的城市,水成就了南昌,赋予了南昌以得天独厚的优势,水甚至可以说是南昌这座城市的灵魂。

(2)景观与建筑符号

有水的地方就有景致。受益于水资源的发达,南昌的水景观众多。古有豫章十景等天然景观,前文已提及其中的八景均涉及南昌水,不再赘述。今有艾溪湖湿地公园、青山湖公园、象湖公园、秋水广场等人工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杰作。南昌桥梁众多,包括跨江大桥、跨湖大桥和跨河大桥上百座,其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各具风姿,也是水景观的重要构成。南昌还有民谚:“求财万寿宫,求福滕王阁。”南昌城内的铁柱万寿宫和南昌新建县的玉隆万寿宫均是为纪念南昌的保护神许真君而建。在鄱阳湖一带,许真君斩蛟治水的故事广为盛传。而滕王阁则是南昌的吉祥风水建筑,因坐落于赣江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

从这些景观符号中可以看出,经过水的形塑作用,南昌被天然地赋予了众多灵动美丽的水景观。同时,人们在与水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造,进而赋予了自然水景观以人类智慧的痕迹,自然与人文交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围绕着水形成的建筑符号,已不仅仅是物质实体,更成为了南昌人的精神领地和文化家园。

(3)饮食符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昌传统的饮食文化与水息息相关。南昌人极爱吃鱼。南昌鱼虾有近百种之多,而且南昌人有按季节择鱼而食的习俗,春鲫夏鲤秋鳜冬鳊都是人们的最爱。南昌的一些家常名菜均与水有关。如绳金塔瓦罐汤,其煨汤方法是以土质陶器为瓦罐,精选原料,加以天然矿泉水,放入巨型土质陶器瓦缸内,用木炭火煨制七小时以上,慢火煨一天后就变成了又浓又香的滋补品。如藜蒿炒腊肉中的藜蒿,是鄱阳湖的一种野生植物。又如端午鹅。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有吃鹅的习俗。通常中午用鹅汤下面条,下午吃红烧鹅肉。还有军山湖大闸蟹,是大闸蟹中的上品。

在这些饮食符号中,反映出南昌水对人的滋养。不同的水土会形成不同特色的饮食风格,对水系十分发达的南昌来说,正是如此丰富的水资源让南昌的饮食文化里充溢着浓浓的水的味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水就是南昌最具特色的饮食。

(4)民俗符号

在与水共处的过程中,南昌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民俗。如在南方地区流行的端午赛龙舟活动,在南昌也颇为盛行,举办时也非常隆重,不论天气如何,人们都会聚集在赣江、抚河、鄱阳湖一带举办龙舟比赛,场面壮观。而由赛龙舟衍化的旱龙舟比赛也是南昌端午的习俗。南昌人也喜欢钓鱼。旧时的南昌,家家户户都有网钩,人们都喜欢在湖中垂钓。此外,南昌旧时备受水患困扰,许真君治水的事迹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衍生出宗教性的内容。每年农历八月前后,人们都要斋戒沐浴,前往西山万寿宫敬香朝拜,这便是万寿宫庙会的由来。

这些民俗符号构成了意义的两级。一方面,南昌人与水关系亲密,故而常有以水为对象或载体举行的活动,构成了一幅亲水娱水,人水和谐的画面。另一方面,在享受到水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人们也不时地为水所患,并由此和水展开了持续的博弈。在这种博弈的过程中,人们对水建立起了敬畏之心,并因而确立了符号化的民俗活动。

三、南昌水文化符号的传播途径

符号具有定义事物、负载价值、传递信息以及整合社会的功能,南昌的水文化符号也不例外。其存在,奠定了南昌“水都”的地位,承载着南昌人亲水爱水娱水敬水的价值取向,向外界传达出南昌与水的紧密联系,并能推动社会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将南昌的水文化符号统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并且以这些符号为主体,进行准确编码,建立一个有效的水文化传播平台,构筑以水为核心的南昌城市形象,增强南昌的文化吸引力及软实力,就成为应有之义。

1.加强对水文化符号的整合和保护,对消逝的符号进行重建

南昌的水文化符号虽然数量众多,但也存在符号分散的问题,还有些符号具有无形性,容易被忽略,如诗词符号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整理,一些民俗符号也越来越不被重视。同时,一些景观符号已不复存在,如豫章十景本可作为南昌极富代表性的水文化符号进行传播,但除滕阁秋风、西山积翠和洪崖丹井外,大部分景观都已消失,只能从过往的诗词中想象曾经的景致。三眼井、六眼井曾滋养了南昌人,但现在只剩地名,水井无处可寻。因此,应系统整合并保护现存符号,并考虑对已消逝的符号进行重建,如建立以重点符号为中心的水文化主题公园或风景区,作为展示水文化的直接窗口和传播水文化的核心载体。

2.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水文化数字传播平台

当前,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对南昌水文化的传播应顺应技术发展,创新媒体工具,建立水文化数字传播平台,如创建水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发水文化微博、微信等。数字博物馆可以将水文化符号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能够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响等因素,还可以利用3D、特效等高级技术手段,并能设计丰富有趣的节目、游戏、活动等,故而可以提供给网民以逼真、活泼、生动的水文化体验。而传统博物馆受时空限制,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依靠陈列物品作为主要手段进行传播,也难以全面展示水文化的内涵。利用微博和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不仅能以长期持续的方式对外发布水文化的相关信息,而且其裂变式的传播路径,可以令信息的传播达到不可预估的范围。

3.精挑水文化符号,打造具有传播力的城市形象系列广告

城市形象广告具有打造城市形象,弘扬城市精神,增强城市吸引力的功能。南昌虽在央视平台上播放过形象广告,但仍有改进的空间。一则好的广告,不是口号式的宏大叙事,也不是将城市所有可圈可点之处都包含进去的面面俱到,它追求的应该是使用富有代表性、简单易记、容易理解的符号,对城市形象进行凝练的,可识别性高的表达。因此,南昌的城市形象广告应以水文化为主题,精心挑选符合此类特征的水文化符号贯穿其中。并且,广告可以做成系列形式,主题不变,但每则广告选择的水文化符号略有差异,定期更新,使水都南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载体的选择上,既要利用权威主流电视媒体,也要选择户外媒体,在车站、机场、中心广场、旅游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地区,发布醒目的户外广告。此外,在各种展览会、招商会等场合,同样可以进行相关的广告传播。

4.推动公众参与,举办与水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体验者和见证者,水文化的传播需要公众的全面参与。南昌市虽然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安排不同的水主题活动,如“截污与活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河道、湖泊清障整治”等,但与公众的兴趣点联系不紧密,欠缺人文气息,公众参与度低。因此,可以考虑以常态化活动的方式,举办诸如水文化摄影比赛、书法展、对联展、绘画展、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相关主题活动,进行组织化传播。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公众对南昌水文化符号的相关了解,并真正让公众感受南昌水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水文化符号,壮大水文化符号体系,使水文化的传播资源更为丰富。

以上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初步梳理了南昌的水文化符号体系,因符号数量较多,故只择其要点,而未将所有的符号囊括在内。南昌要打造中国水都,重点在以水文化符号为核心传播内容,对其进行有效传播。总体上看,在保护和重建水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大众传播媒介及组织传播方式,使水都南昌的概念深入人心。

[1]李彬.传播符号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86.

[2]朱莉娅·伍德.生活中的传播(第四版)[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3.

[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2.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8.

[5]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74.

猜你喜欢
南昌符号文化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谁远谁近?
南昌护桥记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