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创新中提升艺术出版物原创力*

2014-02-04 20:17徐习文
中国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出版物话语艺术

文/徐习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又明确指出,推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设现代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见,文化创新是拉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引擎。艺术出版物是艺术创意和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不仅是文化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一、文化视域中的艺术出版物创新

文化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与习惯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1]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消除文化发展的机制、体制性障碍,让文化活力竞相绽放,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新包括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机制、体制的综合创新,是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博采众长,批判、继承中外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现代转型。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也是民族精神的勃发之势和大国文化活力的表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文化作为艺术,需要具备两个因素:一是人文精神意蕴;二是技术形式的美感。从人文精神看,艺术作品需要以感性的形象,从人性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自我与本我、现实与理想等矛盾的剖析中传达出人性的共性而又独特的壮美;通过独特的视角,揭示人存在的方式、境况,叩问人存在的意义,展示一个更适合于人栖居的意义世界。从技术形式看,艺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图式语言、形式技巧等方面的创新也体现艺术思维上的更新。在人文精神和形式技术两个方面有突破性、自创性的独特表述而形成的整体艺术创新就是艺术原创。艺术创新主要是在人文精神、形式技术、艺术因素、话语体系方面的延展和更新,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如歌曲《忐忑》以戏曲“锣鼓经”为乐曲基础,运用京剧唱白方法,将西方作曲技巧和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神韵。

艺术创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可能的商品价值。由于现代工业大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运用,传统艺术形态出现了升级换代和更新,催生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业态,如新媒体艺术和艺术创意产业。以数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艺术形态,为人类带来新的艺术审美、体验和思维,也带来传统艺术出版物的变化,由以塑造静态的视觉形态的纸质艺术出版物变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体验等多维一体的数字艺术出版物,给读者带来感觉、思维、体验等艺术审美方面的全新感受。如电影《女巫布莱尔》以新的拍摄方式、叙事组织形式,巧妙运用电视摄像机、家用摄像机、老式16毫米电影摄影机多种书写工具,将所有的影像段落文本在户外随机交互拍摄、拼贴和组接而成,改变了传统文本中的影像肌理,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二、文化创新亟须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

文化创新很大一部分是艺术创新,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手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主要是艺术创意产业。因此,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新的迫切需要。

首先,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要迈出更大步伐,以夯实文化强国基石的要求。文化强国战略是未来中国崛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腾飞并不是真正的崛起,只有文化复兴、输出和产生普遍影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崛起。[2]艺术出版物是文化复兴、输出和产生普遍影响的重要媒介。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对内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身份认同;对外可以正确传播中华文化形象,中华文化不仅有优秀传统,如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崇德爱民、天人合一的思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还有新时代的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等。如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一次系统阐释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包括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到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以让读者完整地把握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的人文精神内涵和形式美感。

其次,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当前,东南亚“去中国化”趋势非常明显,汉字文化圈辐射力缩小,美国文化圈在越南、印度、菲律宾的影响力日增,日、韩同中国文化竞争,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许多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艺术,表明中国文化艺术开始在世界产生影响。但是,要更好地输出中华文化,传播正确的中国形象,需要艺术出版物在传播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研究文化艺术的传播特点和文化境遇下的应用价值,创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推出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出版物。如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古琴艺术在继承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时,也进行创新,《牡丹亭》青春版由白先勇主持制作,海峡两岸及港澳艺术家携手打造,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瑰丽的爱情传奇,在世界巡演中焕发了古老艺术生命和青春,不失为艺术传承、创新的成功范例。

再次,我国当代艺术出版面临挑战。从艺术创意产业看,世界未来的经济竞争主要是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品牌产品的竞争。美国好莱坞大片、迪士尼等大众娱乐文化项目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美国迪士尼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以幽默、夸张、生动的形象再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英雄事迹;以中国功夫元素为基础制作的 《功夫熊猫》(2008年梦工厂出品)、《功夫熊猫 2》(2011年梦工厂出品)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尽管这也是极少数例子,但至少说明了中国艺术创意产业面临的挑战。近年来艺术出版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提升,“一方面是量的增多,艺术家、艺术评论人都在积极寻求发声平台和发声渠道,在这种‘话语权’争夺的形势下,优质的艺术出版物便可催生出炉;另一方面,过去中国的现代、当代艺术理论基础几乎全部发源于西方,致使一部分中国艺术家产生了‘救赎’本土、重建本土性的强烈意愿,他们不仅致力于新式艺术创作实践,更要努力拓展艺术理论研究的板块,而‘出版物’显然更能承载他们的梦想。”[3]应该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出版物面临国际挑战,一是艺术发展很快,但是艺术界的研究能力或出版学术的讨论相对滞后;二是从艺术类图书的出版来看,西方话语还占中心,艺术图书出版质量有待提升等。[4]这与艺术话语体系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易象思维方式,往往以整体把握和直觉形式、感性辩证地把握艺术的真谛,但缺少具体细致的分析有关。这些传统的艺术话语在清末的文艺改良运动,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甚至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政治运动中逐渐地遭到解构。因此,如果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的艺术话语,而只是单纯移植西方的艺术话语体系,就很难对当代艺术进行有效阐释。

三、在文化创新中提升艺术出版物原创力的举措

艺术出版物涉及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艺术家、接受者、艺术创作的机制、体制以及艺术图书的出版编辑系统等。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需要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幅提升艺术创作和艺术界的研究能力,加强中国特色的艺术话语知识体系建设。通过高校、科研院所、艺术基金会、艺术收藏机构、社会艺术传媒等机构的通力合作,激起社会普通大众和精英阶层对艺术的热情,营造艺术研究和出版学术大讨论的良好氛围,提升当前艺术界的研究能力。在艺术研究过程中,要进行艺术综合创新,实现艺术传统话语的现代转化,创造有民族特色的、贴近现代生活实际的艺术话语体系。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有赖于作为文化的艺术创造和创新,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艺术创造的理论。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5]艺术创造需要综合创新;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说,“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6]也说明艺术创新是超越成法,心与物游,进入自由创造的境界。艺术的原创力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新水平,也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一个标准。如《荷花舞》《红绸舞》将中华民族的魂魄、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行完美的结合;油画作品《父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8亿农民的精神世界。这些血肉丰盈、富有时代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富有审美深度的艺术出版物就具有原创力。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凸显了东方农耕文明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艺术语言、思维方式、艺术话语知识体系等。中国特色的艺术话语体系建设就是实现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艺术知识体系、艺术评论话语的当代化,使之既传承历史又富有时代特色。如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阐释、发掘诸如气韵生动、意境、笔墨等中国传统艺术话语的当代意义,探讨这一理论对世界贡献了什么,使之融入中国现代艺术话语体系。

其次,优化中国艺术出版环境,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现代文化艺术市场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艺术出版市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放,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升级则需要投资的多元化,包括引入独立性高、自身造血功能较高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策红利内独立赞助艺术出版活动,发挥资本配置资源的核心作用,完善艺术出版物的市场机制,要坚持将艺术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艺术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艺术家、艺术评论家都在寻求话语权的实现平台,为催生原创性的艺术出版物提供了内驱力;另一方面,一部分艺术家以原创的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来重构本土艺术话语,也为优秀的艺术出版物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此时,民间资本的介入还能很好地遴选、资助有创造力的出版物,同时也就赢得市场,从而为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提供不竭动力,催生出更多的优质艺术出版物。如2013年的《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就是摄影实践和理论的有原创力的艺术出版物的代表,突破了摄影只是休闲娱乐的工具、摄影“有术无学”的传统艺术观念。

再次,实现艺术研究与出版、艺术基金、艺术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学术和艺术标准为核心的,独立、公平、公正的艺术出版物评选机制,以优秀的艺术出版物引领未来艺术出版物的方向。如雅昌艺术网联合45位艺术领域权威人士共同举办的以艺术评选、艺术展览与年度论坛为主要内容,百家媒体支持的“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活动,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先海选后精选,拒绝“暗箱操作”,从选题思路、内容编辑、学术影响力、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综合评选出本年度由华人作者原创的艺术出版物大奖,自2007年以来评选出如《吴冠中全集》《20世纪中国艺术史》等十余本年度最优秀出版物,2013年共有5本艺术书籍入围,并同时举办“输出与输入: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物的国际挑战”微论坛,为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物把脉,引导艺术出版物的创新。[7]

最后,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艺术家和艺术类编辑人才。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就要研究艺术家、艺术出版人才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和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制度,助力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和出版人才脱颖而出,为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艺术家既要学习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遗产,吸收其中的精华,又要深入生活实际,以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精神,努力创造出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的精品力作。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编辑人才就是要在艺术类院校培养既有艺术知识,又懂编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使编辑在对艺术作品的版式设计、处理方面形成品牌特色的同时又有较好的艺术表达能力,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

四、结语

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新既要延续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精神,又要体现时代特点,着力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艺术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的艺术话语知识体系建设,建立适合艺术出版物的市场体系,在强调艺术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时,兼顾其经济效益,做好提升艺术出版物的原创力的顶层设计是当前艺术界和出版界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王岳川.在文化创新中建立文化强国战略[J].探索与争鸣,2012(6)

[3]文化创造力为何匮乏[EB/OL].南都新闻网,http://news.nandu.com/html/201309/13/247249.html [2013-9-13]

[4]当代艺术出版面临国际挑战[EB/OL].深圳新闻网,http://szsb.sznews.com/html/2014-02/17/ content_2778921.htm[2014-02-17]

[5]文化界人士指当代中国艺术出版物面临挑战[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cul/2014/02-14/5840972.shtml [2014-02-14]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74

[7]陆秀竞.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历代名画解析)[C].北京:西泠印社,1999:16

[8]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初评 五本艺术书籍入围[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cul/2014/02-17/5845865.shtml,[2014-02-17]

猜你喜欢
出版物话语艺术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纸的艺术
2017年出版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15 年出版物
爆笑街头艺术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