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压乌山传说考

2014-02-05 06:25刘梦洁蔡堂根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乌山湘湖范增

刘梦洁 蔡堂根

(浙江理工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浙江萧山的湘湖中有一座山叫压乌山,又叫压湖山,是当地最知名的山头之一。压乌山之所以知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拥有一个悠久而神奇的传说,即“亚父掷山”。其大致内容说:秦亡后,“亚父”范增多次劝项羽除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听取,后来,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反而怀疑范增。范增因此忿而离去,隐居湘湖附近。项羽自刎乌江后,范增想到项羽暴尸乌江,无人料理,觉得心中有愧,便割下萧然山南岭,掷向乌江。但当时的范增正患背疽,结果背疽疼痛,力不从心,那山没有掷到乌江,却落入湘湖中,因此叫做压乌山。“亚父掷山”的传说很早就出现了,且流传甚广,但该传说为何会与压乌山结合在一起?是什么时期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都不得而知,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梳理。

1 压乌山传说出现的时间

就现存的文献看,压乌山传说最早载录于南宋,嘉泰《会稽志》“压乌山”条载:“在县南二十里。旧经引东方朔 《神异经》:此山是亚父割断萧山南岭,将压于乌江也。江东以掷为压。”另外,王十朋(1112-1171)《会稽风俗赋》有“连山如珠,秦皇之所驱兮;压山如玦,亚父之所割兮”之语。该赋作于绍兴二十八年冬天①见(宋)史铸的《会稽风俗赋》增注,增注称:“绍兴戊寅冬作”。,稍后的周世则注中也引述了该传说,说明南宋时该传说就已经广为流行。

嘉泰《会稽志》萧山“长兴乡”条又载:“旧名永兴,在县西三十五里,管里三:鸡鸣里,安正里,亚父里。”据嘉靖《萧山县志》记载,萧山县领乡、乡设里的分级体制始自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也就是说,“亚父里”的设置在北宋初年就存在。由于历史上的“亚父”范增未曾来过萧山(相关论证详见下文),因此,“亚父里”的设置应该源于“亚父掷山”的传说,由此可以推断,压乌山上的亚父传说在北宋之前即存在。

“亚父掷山”的传说到底始于何时呢?嘉泰《会稽志》称该传说是“旧经引东方朔《神异经》”,“旧经”指何经?不得而知,但源于“《神异经》”是很明确的。《神异经》虽署名东方朔,但早在宋代就有学者指出非东方朔所作,《四库提要》称:“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神异经》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应该是可以信从的,不过,因此就断言“亚父掷山”的传说始于南北朝时期似乎仍然不当。

因为,现在所流传的《神异经》中见不到“亚父掷山”的相关文字,而且,“亚父掷山”的内容与《神异经》的体例完全不同。《神异经》所记载的都是海外蛮荒的奇异事物,很少涉及具体的人名,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是远古神话中的人物,绝无“亚父”范增这类真实的历史人物,因此可以肯定,“亚父掷山”传说不可能出现在最初的《神异经》中。如果“旧经引东方朔《神异经》”之说不假,那“旧经”作者见到的《神异经》可能是另一种版本,这种情况是存在。《神异经》的作者东方朔本是伪托的,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又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传闻窜入《神异经》或冠以《神异经》之名,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最早载录《神异经》的《隋书》(卷 33)称“《神异经》一卷”,但《新唐书》、《宋史》等均称“《神异经》二卷”。这里卷数的增加可能仅仅是分卷的不同,但也不能排除内容的增加。换言之,唐代流传的某个《神异经》版本里可能载有“亚父之山”的传说,“亚父掷山”的传说大概形成于隋唐时期。

我们也可以结合湘湖形态的演变,进一步考察这一结论。根据传说形成的规律,“亚父掷山”传说的产生应该是先有湖的存在,再有压湖山的命名,随后才有压乌山的相关传说。湘湖原是钱塘江渔浦的一部分,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独立成湖,名叫西城湖。湖成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约定俗成,才逐渐有了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压湖山”之名。压湖山叫久了,才慢慢演化出压乌山的相关传说。根据这一时间顺序的推断,“亚父掷山”的传说也应该到隋唐时期才能形成。

2 压乌山传说与“亚父”范增的关联

压乌山传说的主人公是“亚父”范增,但历史上的范增与湘湖毫无关系,司马迁的 《史记.项羽本纪》称,“居巢人(在今安徽巢湖市)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可见范增早年是不太出门的,主要居住在家乡。后追随项梁、项羽,也一直活动于长江以北。项羽围攻荥阳时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怀疑范增,范增怒而辞归,“行未至彭城 (今江苏徐州),疽发背而死”。显然,历史上的范增不仅与湘湖无关系,甚至与萧山、与整个浙江都毫无关系。压乌山传说中的另一个人物项羽也与湘湖、与萧山毫无关系,项羽早年虽曾随其叔父项梁避仇于吴中,但主要活动于今苏州一带,似乎未到过钱塘江以南地区。

压乌山是怎样与“亚父”范增发生联系的呢?笔者认为,压乌山早期的名称应该是压湖山,由于“压湖”与“亚父”的读音接近,由此演化出了“亚父掷山”的传说。

人们给山头命名时往往会考虑该山头周边的地理形势,如湘湖中的定山即“水冲不动、稳定地立于水中之山”,这与该山立于湖中,且正对着钱塘江等特点一致。压湖山与定山比邻,也位于湘湖中央,人们完全可能以同一思路为其命名,因此叫做压湖山,即“镇压或镇守湘湖(西城湖)之山”。在萧山方言中,“压湖”的读音与“亚父”接近,压湖山很容易说成“亚父山”,这样,压湖山也就成了“亚父山”。

不过,仅仅有“压湖”与“亚父”的谐音,人们也许难以把它与“亚父”范增相联系,压乌山传说的形成还需要另一些因素。其实,人们在给山头命名时,除考虑其地理形势外,还常常会考虑该山头的形状,因此有虎形山、凤形山之类的名称。压乌山独立于湘湖中央,且呈圆锥形,远远看去,很像农家蒸饭的饭甑;根据压乌山的形状,湘湖周边的居民也许曾形象地称它为“饭甑山”。以“饭甑”作山名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如江西上饶和浙江衢州都有 “饭甑山”,其形状也多像饭甑,压乌山曾被称为“饭甑山”是完全可能的。“饭甑”与“范增”的音接近,“饭甑山”也就成了“范增山”①《历山文化名湖——湘湖》(沈青松主编,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043页)称:“压乌山也称‘范增山’。”不知该说法源自何种文献,此说也能说明,压乌山可能称为“饭甑山”。。压湖山既可称做“亚父山”,又可称作“范增山”,人们自然能够把它与“亚父”范增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的联系,再编撰出亚父范增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事了。

怎样才能把压湖山与“亚父”范增联系起来呢?人们仍然借助了谐音。为了突出压乌山的神奇,编撰者有意回避了压乌山传说中最本质的一处谐音手法,也因此掩盖了该传说的编撰思路。但嘉泰《会稽志》等讲到压乌山传说时,都要交待“江东以掷为压”一语,这其实暗示了谐音的存在,其编撰思路也就隐含在该传说之中。压乌山传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况为“亚父掷山于乌江”,更简要一点,就是“亚父掷山”。从读音角度考虑,“亚父掷山”就是“亚父之山”,就是“压湖之山”,就是“压湖山”。 换而言之,压乌山传说就是利用谐音,由“压湖山”到“亚父山”,“压湖之山”到“亚父之山”,再到“亚父掷山”而演化的。

不过,若直接用“亚父山”指代“压湖山”,似乎太赤裸裸了。而且,“亚父”掷山于何处?为何要掷山?这也是“亚父掷山”中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为此,编撰者联系了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一方面回答了“为何要掷”与“掷于何处”的基本问题,使故事更合情理,一方面又利用谐音,变“亚父山”为“压乌山”,由此多了一份含蓄。不过,“压乌山”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为“镇压乌江之山”,这与传说中“掷山于乌江”的本意不合,于是,编撰者又利用方言谐音,作了“江东以掷为压”的补充交待。也就是说,“压乌山”其实就是“掷乌山”的方言,也即“掷向乌江之山”。

3 压乌山传说与压乌山形势的关系

压乌山传说的产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压湖”的读音与“亚父”接近,“饭甑”的读音与“范增”接近,压湖山因此与“亚父”范增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偶然的。由于压湖山的形势非常独特,周边人们关注压湖山,并精心地为压湖山编撰了神奇的传说,这可以说是必然的。

压乌山形势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钱塘江是浙东与浙西、吴与越之间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句践争霸、孙策开创东吴基业、钱镠创建吴越国等等,都曾在浙江边展开规模宏大的争夺战。湘湖紧邻钱塘江,钱塘江有什么军事行动,湘湖附近往往会成为争夺的焦点,湘湖边的越王城山就是一证。湘湖周边在古代军事交通方面的重要性足以引起范增这样的军事谋略家的注意,范增如果真的曾隐居于此,是可以理解的,把压乌山与“亚父”范增联系在一起也就不会觉得太离奇。

其二,压乌山本身峭岩壁立,石景天成,风景奇美,同时又居于湖心,四周的湖光山色可以尽收眼底,是湘湖中登临游憩的极佳之处。因此,压乌山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如明代时,压乌山上即有古刹湘云寺,清代王融谷等组建的湘湖“湖贤社”社址在压乌山,民国期间的湘湖师范总部也曾在压乌山。来此游玩的文人墨客多,留下的诗文也多,明人黄九皋、方以规,清人徐廷槐、陶元藻等都有诗歌咏及压乌山,如徐廷槐的《重九登压乌山》称,“湖平如掌石如拳,泛泛轻鸥不系船”,“削圆方竹临无地,砥柱中流别一天”,形象地展示了压乌山的风貌。

压乌山不仅在明清以来受人重视,在明清之前甚至在秦汉时就曾为人们所关注。1993年,压湖山曾出土过王莽(公元9-23年)时期的钱范、铜镜及大量钱币①据1993年《萧山年鉴》之《出土“大泉五十”钱范》载:1993年4月下旬,村民在压湖山发现王莽时期铸钱用的钱范、铜镜及大量钱币。原来同盛在一只陶罐内,被采石场石炮炸散,仅找到5方钱范和此模所铸的70余枚钱币。钱范为“铜质,方形抹角”,“阳文正书,钱文直读‘大泉五十’,字体规正、优美、笔划粗壮”,为王莽时期的铸钱模。。出土铜镜和钱币也许并不值得惊讶,因为,普通富户人家都可能拥有这些东西。出土了钱范则不同,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钱范,也就是铸钱用的模具,相当于今天的印钞机,不要说普通的富人,就是豪门大户,也不可能拥有铸钱用的模具。这种钱范的存在,说明压湖山在秦汉时期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压乌山既然如此神秘,如此受人关注,人们为它编撰神奇的传说也就很自然了。

总之,压乌山最初的通俗叫法应该是“压湖山”和“饭甑山”等。由于压湖山独立于湘湖之中,很早就为周边居民所关注,且“压湖”与“亚父”读音接近,“饭甑”与“范增”读音接近,压湖山因此与“亚父”范增发生了联系。大约在隋唐时期,演化出了“亚父掷山”的传说,受这一传说的影响,压湖山也就变成了“压乌山”。

[1]施宿.会稽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十朋.会稽三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4]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周易藻.萧山湘湖志[M].民国十六年刊本.

猜你喜欢
乌山湘湖范增
差点成为“羊二代”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我的湘湖情
多彩的乌山
乌山十年
巧用微信App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以研究性学习《乌山植被、地貌考察》为例
卷首语
美丽的乌山
军师范增的短板
谋士范增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