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学术特色浅议

2014-02-05 08:37张沁园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李东垣王氏本草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王好古学术特色浅议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王好古作为易水学派中坚人物,其学术思想特色集中体现在伤寒阴证论和易水特色药性理论,代表作为《阴证略例》和《汤液本草》。两书奠定了阴证学说的基础,继承并发展的药物归经学说、引经报使说、药物升降浮沉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好古;学术思想;阴证略例;汤液本草

王好古(1200~1264年),字进之,晚年退居草堂,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河北赵县)人。进士出身,博通经史,并广览医籍。早年与李东垣同受业于张元素,但少于李东垣岁,后又师事之,尽得其学,是易水学派的一个中坚人物。成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之一。其平生著述甚丰,现存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斑论萃英》等[1]。《阴证略例》和《汤液本草》是易水学派王好古的学术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伤寒阴证论和独具易水特色的药性理论。两书奠定了阴证学说的基础,继承并发展了药物归经学说、引经报使说、药物升降浮沉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伤寒阴证理论证治的研究

王好古推崇仲景学说,特别注重伤寒阴证的研究,并且不限于伤寒外感之说,而熔外感、内伤于一炉。他吸取了张仲景、王叔和、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等医家有关阴证的学说,以论述阴证著称于世,从而其学术思想以《阴证略例》为代表。

1.1 阴证的发病机理 阴证的发病原因,王好古认为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其外因一是过食冷物;二是误服凉药;三是感受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此三者均可损伤人体阳气,而造成阴证。其内因是人体“本气先虚”。在阴证的发病中,王氏更重视人体“本气先虚”在发病中的作用,他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都是由于人体本虚,这是阴证发病的关键因素。一般研究伤寒的医家都“详于三阳,而略于三阴,详于外感,而略于内伤,详于实证,而略于虚证”,使阴证一门,流于书面,缺乏系统理论体系。王氏的阴证学术受益于东垣之说,李东垣阐发了“饮食失节,劳倦伤脾”所造成的“阴火炽盛”的热中病变;而对内伤冷物,遂成“阴证”的病变,王好古则作了进一步的发挥。王氏阴证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阴气虚寒”是形成阴证的主要根源,而“冷物伤脾”或“外感风寒”是形成阴证的条件。

1.2 阴证的辨证 对于阴证的辨证,王氏主张内伤三阴学说,《阴证略例·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中阴证分为肝阳虚损、肾阳虚损、脾阳虚损。“若面青或黑,脉沉浮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肝之经也”。并可见四肢厥逆,爪甲青,或自汗不止等证。“若面红或赤,或红赤,俱见脉沉浮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肾之经也”。并可见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凉如冰石等证。“若面黄或结,或黄结俱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伤在太阴脾之经也”。并可见手足自温,自利不渴等证。对于阴证的诊断方法,王好古十分重视辨疑似证,以避免临床上的误诊误治。因此,王氏从阴证似阳证及阴证疑似证两个方面进行仔细的分辨,并且突出了色诊、脉诊。在《阴证略例·活人阴脉例》中云:“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虚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指明要从阴证所出现的“身热面赤”等现象中,认识“脉沉而微”的本质,并分析了微热烦躁等假象的原因。

1.3 阴证治疗 王好古着重于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的原则。王氏认为阴证的病根在肾,而肾阳虚的患者,不宜升发。所以,他和李东垣治疗内伤脾胃主张升发元气有所不同。王氏既继承又发扬了李东垣的学说,并特别指出了“温肾”法的重要性。王氏在临证实践中还扩大了六经病的治疗范围,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既把六经辨证的原则用于杂病,又把杂病方药用于六经诸证,把伤寒与杂病的治疗统一起来。

2 对本草学药性理论的发展

王好古撰著的《汤液本草》一书对药性的研究多有心得,发展应用了易水学派的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在临床上归纳总结用药经验,对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汤液本草》系统总结了上迄《神农本草经》下至金元千余年来的药学精华药论,内容翔实,继承并发扬了易水学派的药学理论。全书共3卷,卷上为总论,载五脏苦欲补泻药味、脏腑泻火药、东垣先生药类法象、东垣先生用药心法,共述药论37篇,卷中、卷下,共载常用药物242种,分为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虫等9部,每一味药皆有述气味、阴阳、归经、功能、主治。主要引自元以前诸家之作达40余家,个人发挥之处题记为“液云”。王好古秉易老、东垣之说,主张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的五行分类法,并记叙了许多个人的用药心得,极具临床参考价值。《汤液本草》现有元至元年乙亥刊本,梅南书屋刊本、吴勉学校订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东垣十书》、《四库全书》本等。

2.1 发挥归经理论和引经报使说 注重脏腑用药 王好古虽博采众家之说,但主要还是继承了易水学派的药学理,他将张元素、李东垣的药学理论精要归纳辑于《汤液本草》总论,如首载张元素之“五脏苦欲补泻药味”、“脏腑泻火药”,次载“东垣先生药类法象”、“东垣先生用药心法,归纳了张元素、李东垣有关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药物归经即引经报使等学,并根据药物气味厚,结合五运六气学,制定了六淫病的治疗原则和用药大纲,并图示于书中。全书共收载药物242味,其中多数注明“某经药”或“某引经药”,成为反映易水学派本草学成就的重要书籍。“归”,即归属;“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指药物对脏腑、经络的相对选择作用,在《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书中曾有提及。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宣明五气论》中的“五入”“五走”等也意在说明药物与脏腑经络间的密切关系,《神农本草经》中类似大黄“荡涤肠胃”等均可视为药物归经理论的萌芽。王氏在前师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应用并完善了洁古师的药物归经学说。在“脏腑泻火药”篇中例举“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大肠火,柴胡泻肝胆三焦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又如三阳头痛用药例即是将药物归经理论成功应用于临床用药加减例中: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又善治少阳经之头痛。药物归经理论的提出,使药物在应用趋势上更加明确,把药物的临床经验运用指导于中医脏腑理论之下,以后明清时期的药学专著均将归经作为固定内容专项列入。另外,易水学派在药物归经的基础上,又根据某些药物对某经的特殊作用,创立了引经报使说。所谓“引经报使”,就是指有些药物不仅本身可以作用于某经,而且能引导其他药物入该经而发挥作用。在“东垣报使”篇中有“太阳,羌活,下黄柏;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少阳,柴胡,下青皮”等。又参《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亦有“各经引用”一节,如“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卷中论各部药品中有引经的临证运用,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这与上面“各经引用”中的论述也是基本一致的。更将其编成歌诀及图示,以利后人学习记忆。如“诸经向导”图示中,补充了不少十二经所用之药。

2.2 总结提升药物气味厚薄理论及升降浮沉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既属药性理论,又为临床基本用药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到:“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初步阐述了气味厚薄阴阳的关系,表明药物气味,各分阴阳,气为阳,味为阴,阳气主上升,阴味主下降。这是药物升降的理论基础。张元素依据《内经》所论,对气味厚薄阴阳做了深入的阐述,创立了药物升降浮沉学说。《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提出“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厚味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强调药物在气味的基础上又各分厚薄,以气味厚薄阴阳来决定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以茯苓、麻黄两药为例,认为“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2]说明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的理由。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主要受药物气味的支配和制约。他还提倡“药类法象”,列出百种药物分属于“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并主张“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张氏还注重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改变药物的升降趋势,强调不同的药用部位也可有不同的升降特点。这在《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的“药性生熟用法”和“药用根梢法”中各有体现。其弟子李东垣将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时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联系起来,发挥了“药类法象”,认为凡气味辛甘温热之药及味薄者性主升浮,气味酸苦咸寒及淡味渗泄之品主沉降,还提出“生升熟降”之说,进一步完善了药物升降理论。王好古继承并总结提升了极具易水特色的药物气味厚薄理论及升降浮沉说。

2.3 重视药物炮制和服药时间 王好古用药上非常注重炮制,如“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3]他认为中药炮制与功效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疾病须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此外,王氏还十分讲究药物的服用方法,认为“若脉虚,按之全无力,为病人素无所养”,用热药不可冷服而只宜温服;若病人腹中阴气太盛,症见脉沉迟细而无力,全身及四肢逆冷,烦躁而渴,或口渴引饮不休,欲卧泥水中者,此为内有伏阴,须候汤剂极冷投之,使同气相从,药入不吐;或仿许学士破阴导阳之意,在大剂热药中佐以人溺、胆汁、茶、蜜、盐之类。对前人小建中汤日三夜二之服法,王氏十分赞赏。他认为治阴证用阳药,须在夜半加服,如夜半之后服用附子则易于收功。附子与大黄合服,昼服则助阳作用强于逐阴,夜服则逐阴作用强于温阳。并指出阴证尺脉不至者加黄芪,风温体重多汗者,宜白术汤加黄芪。

2.4 临证重视五味食疗 《内经》倡药疗食疗相结合。王氏以脏腑生理特点为基础,不仅在药物的运用上重视五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五味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且在《内经》及其师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归纳,作“五脏苦欲补泻药味”列于《汤液本草》上卷首篇。还于卷末从食疗角度阐述了各脏病变时的宜忌,如“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等等。

王好古继承并发展了洁古、东垣二师的学术思想,重视脏腑虚损的辨治,就三阴虚证而立论,创立阴证学说,除此之外,王氏对中药药物学的应用也提出新的见解,使药性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述学术观点尤启神思,值得临床借鉴。

[1]丁光迪.金元医学评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

[2]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7

[3]李大钧,吴以岭.易水学派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1993:12.

Discussion on WangHaogu Academic Feat u r e s

Zhang Qinyuan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355,China)

As a JinŋYuan Dynasties famous physician,Wang Haogu was central character of Yinshui School.Hi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was reflected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Yin syndrome and herbs properties theory with Yishui feature intensively.His masterpieces were Materia Medica for Decoctions and yin syndrome summary case.Both of pieces laid the foundation on Yin Syndrome Theory,inheritate and develop herbs meridian theory with profound impact to late gemerations.

Wang Haogu;Academic features;Materia Medica for Decoctions;Yin syndrome summary case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07

1672-2779(2014)-05-0017-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丁向东

2013-11-11)

猜你喜欢
李东垣王氏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