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模式”在地学教学中的尝试—以海浪知识教学为例

2014-02-05 13:18郭莉莉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冲浪海浪双师

胡 松,郭莉莉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

“双师模式”在地学教学中的尝试—以海浪知识教学为例

胡 松,郭莉莉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

“双师模式”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尝试。本文论述了一个以海浪知识课堂为例的双师授课案例,展示双师教学的环节和要点,总结归纳了双师教学的4个特点。本案例对于我国地学教学方法改革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海洋科学;双师模式;教学方法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海洋科学作为一门开放、多样和复杂的科学体系,许多内容理论性较强,有时难免抽象。传统的“单口相声”式教学模式极易造成学生不能及时吸收相关知识,学生在课堂内外也较少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往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缺失主动思考意识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对海洋科学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思考的习惯,我们提出一个“教师+教师”、“教师+助教”,或者“教师+学生”的双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通过互相对话的形式,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我们将一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录制成微课教程,并在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中获得上海市二等奖。本文利用这个微课案例介绍“双师模式”在海洋科学教学中的尝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积累的经验介绍和参加首次高校微课比赛的反思。

一、“双师模式”的建立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各类知识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询获取,不经加工的知识“拷贝”对于新一代学生而言并不受欢迎,信息化时代也给新一代教师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在新情况下,特别是信息获取难度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习惯在新式教育中被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地位。

“双师模式”即采用双人主持模式,通常由主讲教师和辅讲教师同台授课, 如双人相声般地进行授课,其中辅讲教师角色也可以由学生或者助教担任。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双人对话模式或多人模式更容易被听众接受,很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多采用双人主持或多人主持模式,比赛解说也往往采用双人模式。事实上,在古代这种教育形式也很常见,例如中国的《孟子》,国外柏拉图对话录等经典巨著均大量采用师生的一问一答进行知识传授。问题导向可以活跃上课氛围,双师模式教学在信息化时代有可能会成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种授课模式。常见的方法如下[1-3]:

(1)授课教师先选择一个课堂知识主题,与助教沟通确定相关的授课大纲;

(2)主讲教师通知学生预习知识内容,要求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班长或学习委员负责收集班级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根据收集到的问题设计教案,回答问题,同时覆盖主要知识点;

(4)正式授课时,助教在主讲教师的带动下不断提出问题,主讲教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逐一将知识点进行讲解。

二、“双师模式”案例—以海浪知识教学为例

海浪是海洋科学导论中的一个知识点。常见的海浪有几种,一种是风浪,由当地风场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下的海面波动状态;另一种称为涌浪,是指海面上其他海区传来或者风场衰落之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2];还一种是近岸浪。在本案例中,我们首先收集了学生们对于海浪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经过挑选,凝练出若干知识点,组织班级学生和教师进行教案的巧妙设计,将知识点融入到对话中,形成了以下课堂教学案例。以下示例中胡为主讲教师,郭为辅讲教师。

胡: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微课课堂,我是主讲教师胡。这是我们班小郭同学。

郭: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胡老师的课堂。

胡:小郭,上堂课我们讲述了海洋环流,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海洋中的波浪,我请你课前收集一下同学们感兴趣的讨论问题,你收集了多少?

郭:我已经把问题收集好了。老师上次说要讲海浪,很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电影里面那些漂亮的冲浪镜头。

胡:对啊,那些海浪特别漂亮。现在全世界都流行冲浪运动,但其实冲浪最初并不是西方人发明的。

郭:哦?是吗?那是谁发明的?

胡:最早有记录冲浪传统的是夏威夷群岛居住的土著人,我们称之为波利尼西亚人。冲浪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一项古老文化,传说也是他们政治阶层的表现。他们的酋长是部落中冲浪技术最好的驾浪者,并且拥有使用最好的树木所制造冲浪板。统治阶级拥有最好的海滩,民众不被允许进入他们的沙滩。但民众可以经由优异的冲浪技术而晋升得到这些特权。后来西方人来到了夏威夷群岛,才将这项运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郭:是不是夏威夷特别适合冲浪?

胡:你说的对。冲浪以浪为动力,最好要在有涌浪的海边进行。夏威夷群岛常年有适合于冲浪运动的涌浪,特别是冬天和春天都有从北太平洋涌来的海浪,因此夏威夷群岛一直是世界冲浪运动中心。

郭:胡老师,什么是涌浪?

胡: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个知识点。海洋中常见的海浪有风浪和涌浪。咱们来看一下课件的定义:风浪是指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下的海面波动状态;涌浪是指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当地风力平息后遗留下来的波动。

郭:怪不得有时候大家经常说“无风不起浪”,有时候大家又说“无风三尺浪”。那风浪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胡: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常言说“风大浪高”,但是这只是部分正确。举个例子,我们学校附近的滴水湖,刮再大的风也不会产生巨浪,因为它受到了水域的限制,另外,即使在辽阔的海洋中,短暂的风也不会产生滔天巨浪。可见,风浪的成长和大小与风力、风所作用的水域大小、风所作用的时间长短都有密切关系。

郭:这是不是就是课件上提到的风时、风区。

胡:对。咱们来看看风时、风区的定义。风时是指状态相同的风持续作用在海面上的时间。风区是指状态相同的风作用海域的范围。习惯上把从风区的上沿,沿风吹方向到某一点的距离称为风区。我们来看看波浪大小、风时和风区之间的关系(详述略)。

郭:那么,是不是风时和风区足够长或者足够大,风浪的尺寸会无限增长呢?

胡:答案是否定的,波浪在成长过程中达到一定大小后,由于内摩擦消耗的能量比它从风中获取的能量还大,所以,当摄取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达到平衡时,波浪尺寸便不再增大了。此时的风浪称为充分成长状态。

郭:如果产生了很大的浪,即使风停止了,这些能量也会在海洋中传播。对吧?

胡:对。当海面上的风力迅速减小、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会传播,有的会传播到其他海区。此时的波动就是之前介绍的涌浪。涌浪在传播过程中,波高降低,波长变长,波速变快。因为波高变小,在深海有时候难以看到,但是当它传到浅水或者近岸时,波高增大,形成猛烈的波浪。

郭:那么夏威夷适合冲浪的多半是涌浪传播来的了?

胡:对,夏威夷的海浪很多是从遥远的海区长途传播而来,在近岸破波带破碎,形成了天然的冲浪场。咱们来看看这张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略)。

郭:夏威夷真的很适合冲浪,各个方向都可能有低气压风暴传来的涌浪。但是这些涌浪破碎在什么地方呢?

胡:对,涌浪传到近岸区域会发生破碎,不同的底形,破碎的距离和激烈程度不同。在讨论波浪破碎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波陡这个概念。波陡是指波高和波长的比例,在相同波长情况下,波浪越高,波陡越大。

郭:很陡的波是不是很容易坍塌破碎?

胡:对。涌浪传到浅水后,波长会变短,波高会增大,波陡迅速增大,当波陡达到一定程度后,波浪便破碎了。底形如果平坦地变浅,则波浪破碎较为平缓,如果底部存在底形突变的礁石,则波浪很容易形成tube wave,特别适合冲浪。夏威夷群岛近岸就存在很多这种礁石。

郭:今天讨论了这么多风浪和涌浪,是不是所有海浪能量都是来自风?

胡:风浪和涌浪是常见的波浪。但海洋中还存在各种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不同波动。例如海啸就是一种带来极大灾害的波动。历史上特大海啸灾难数不胜数,最近发生的一次在日本。

郭:看来海浪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冲浪的快乐,还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胡:对。我们非常需要学习海洋知识,一方面开发海洋资源,一方面防灾减灾。海啸是一种特殊的长波,它的波速满足重力加速度和水深乘积的平方根,大洋普遍深4000米左右,而重力加速度量值接近等于10,这样估算出来的速度为每秒200米,比普通的飞机还快,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海啸就达到了日本,半天就能穿越了整个太平洋。

郭:看来我回去要找些资料多了解了解海啸的预警。

胡:好了,今天的微课就讨论这么多内容。我们回顾一下一些重要知识点:(1)夏威夷为什么适合冲浪运动;(2)风浪、涌浪的概念; (3)风时、风区的概念;(4)波浪传至近海的变化;(5)深海长波例如海啸的波速。事实上这些知识点涉及很多数学问题,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讲述这些数学问题。同时,希望同学们回去复习,提出新的问题。

郭:谢谢老师!

胡:谢谢你提了这么多有趣的好问题!再见。

三、“双师模式”的思考

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只能在部分课堂讲授时进行“双师模式”的尝试,全面开展还存在着一定难度。根据多数学生反馈,这种互动丰富的上课模式感觉很新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是也有少数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增加了课前预习的负荷。

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如今的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真正优秀人才,科学需要思考,需要探索,需要主动地汲取知识。 “双师模式”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氛围轻松融洽,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经思考归纳,“双师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传统授课方式容易形成独角戏式的单向知识灌输,客观上限制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上采用单一的教学课件进行“照本宣读”式的授课,会让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对于学业上的问题也很少会选择主动向讲师提出,学生大多选择“老师讲,学生记”的学习方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吸收效果也不甚理想,对于复杂深奥的内容也不感兴趣。但“双师教学”就打破了这个沉闷的格局,使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大家开始主动预习课本,积极提问,期待课堂上有趣的互动。学生和教师以对话形式,在不断的提问和回答中,用简洁易懂的话语和多媒体为大家答疑解惑,传输知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真正投入到海洋的学习探索中。在收集海浪问题、设计海浪教案、课堂海浪讲授三个环节,学生均有机会参与,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条件的课堂可以让班级每位学生分别负责一个教学知识点的“双师模式”,让所有学生有机会承担一次“辅讲教师”角色,参与到教学中。

2.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

在教学中,如果只有“教师”这个角色在黑板前授课,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种方式无疑是失败的。这种情况下,教师既不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接受情况,学生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对待该课程。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教师一套PPT能讲十几年,上完课带着公文包就走,完全不了解学生想要学习哪些新知识,课后学生也从不主动与教师交流。“双师模式”的本质就是提供机会让师生交流互动,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双师模式”中的辅讲教师角色,从而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课前的收集问题能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疑问点在何处,方便授业解惑;课上的互动提问则增加了师生的实际互动合作。

3.能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双师教学提高了教学的难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教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了解不同时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整理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知识点。在根据学生问题设计教案的时候,需要学习新知识,了解学科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2)要求教师对学科整个知识体系了然于胸,对于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经熟练掌握。同时,还需具备对课堂注意力的掌控能力,主讲和辅讲之间的对话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具备科学的严谨性。

(3)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配合,在课前需要和扮演“辅讲教师”的学生进行沟通和演练,在课堂之外需与学生增加交流,这些互动要求提高教师的交流水平。

(4)由于没有知识体系框架的束缚,会经常遇到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这些“白纸”上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有些时候是挑战也是智力财富。每一次课程都是新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再次学习,对自身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4.有助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在“双师模式”中,我们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设备。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双师模式”可以通过对话让许多知识点变成有趣的案例,附加各种动画和演示,教学过程可以变成适合录制的微课。学生参与微课建设,利用网络演示把书本上的文字实体化,让大家能听到、看到并理解那些隐晦难懂的理论。这些微课可以放到学校的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复习使用,布置后续作业,督促学生对公式、原理的进一步主动思考和文献查询。在对一个个微课案例的充分理解基础上,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把握就能更进一步。

[1] 杨建华.大学物理双师教学模式的探讨[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3,16(3):265-268.

[2] 盛阳荣.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6):92-93.

[3] 汤舜.试论高校“双师教学形式”的采用—理论依据、优点举例及操作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72-73.

[4] 冯士筰,李凤歧,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Title:Practice of “Co-teaching” for Geoscience Education An Example Class of Ocean Wave

Authr(s):HU Song, GUO Li-li

marine sciences; co-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G640

A

1006-9372(2014)03-0020-04

2014-05-14。

胡 松,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冲浪海浪双师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冲浪少年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樊应举
林秀娟 茶业“双师”
MAKING WAVES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跟踪导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