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高校考试模式探析

2014-02-05 13:18王云飞郑晓娟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考查考试考核

王云飞,郑晓娟

1.河南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教育模型也应调整思路,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对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考试制度的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僵化的传统考试模型成为制约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的瓶颈。

然而,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未能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没有切实把握考试制度对人才培养的功能,这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制约着我国的竞争优势。因此,应探析我国高校目前的考试制度,以期对综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改革有所借鉴。

一、目前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

1.培养定位方面

目前高校的教学环节还主要是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考试实质上还是在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其目的也就是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能力,而不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查。对学生来说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成绩高的分数。考试放大了对卷面成绩的作用,在思想意识上将分数看的比较重要。另外,卷面成绩所占比重较大,期末突击现象严重,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在高校考试制度和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不协调,没有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还是停留在对知识多少的测量上。单纯学业成绩的评定,成了评优、评奖和保研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忽略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2.考试内容方面

考试内容过于注重书本内容和老师讲授基本知识点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考试题型也往往是具有明确标准答案的较多,而具有思考意义和开创性思维培养方面的题型较少,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了学生求异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考前老师定范围、划重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突击背重点,采用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的过关方式,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平时学习认真、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影响整个学校的学风,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扎实掌握,进而也很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

考查内容与现实形势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程实验方面,目前高校的实验课程大多是验证性的,而且一切都是老师准备就绪,缺少富有创新设计的实验,这样的实验课程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完全是机械式的走过场。

3.考试形式方面

考试形式多是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答辩及口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及操作实践考试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而这些考试形式都是一次考试定结果,没有将学习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系统考核。

考试方式太单一,某些考试形式只是适用于某一专业领域或个别课程的考核,并不具有普遍性,而目前高校采用的考核方式大多都是闭卷形式,开卷相对较少,而对于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极少。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

以闭卷为主的考试模式一般安排在学期期末,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能力。师生固化了思维,形成了定式,难以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重期末、轻平时”,平时松散,期末疲惫,不利于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高校考试改革的建议

1.更新考试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考试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更不是简单课堂或作业内容的重复,目前同样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教材,教材的好坏以及层差不齐对掌握课程内容有很大影响。因而应在教学大纲指导下(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大纲),小部分内容应超出大纲要求进行考核,以充分体现考查内容的难易程度,同时留给学生发挥和创新余地。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方面的转变,应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培养方式。

借鉴国外高校考试应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擅长的题目,增多与实际联系的应用知识考查,这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这样才能发挥其个性优势和潜能,培养其创新意思和思维能力,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2.丰富考试形式,培养综合素质

高校课程的考核不能以单一的笔试来定,而应该结合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降低目前卷面成绩比重,要更加体现对课程内容系统学习过程和学以致用方面的考核。众所周知,在大学期间学习一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是用来解决实际现实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反过来又要发展这门学科即所谓的创新。因而,应该将笔试、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进行考核。由于文理工科本身课程性质的差别,对于文科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应该对其分析、处理案例、综合写作和表达能力方面加强考核;对于理科学生,更注重其思维创新和逻辑思考方面的考核;对工科学生,要注重其实践操作、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考核。

国外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化,注重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记忆性的内容相对较少,应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知识转化能力,结合课程性质,像一些综合性设计的课程,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研究,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即使在闭卷期末考试这一环节,也要根据学科性质打破“教考一体”的模式,实行“教考分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试题库和管理机制(这是教考分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样不但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按期完成,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投机学生无机可乘。试题库覆盖面要广,试题难易要有适宜的梯度,题型要新颖并灵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深度的同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可克服教师命题的随意性。

在题型设置方面要打破原来的惯用模式(填空、判断、解答、计算),应从考核应用能力方面突破,增加案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的题型,增加创新性的题目。允许学生选做创新题目,对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上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保研和考研升学方面予以适当考虑。

3.培养自控能力,营造公平环境

考试作弊有多种原因,如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对专业不感兴趣,态度不端正等,不管哪种原因,都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目前考试只是通过考场座位的编排来尽量杜绝考试作弊行为,这种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适应培养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因综合能力培养必包括学生自制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学校和各部分及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做好考前宣传工作,形成学生自觉遵守和自觉维护考场纪律的良好局面,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扎实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从而营造出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另一方面,降低期末考试比重加强全过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小了学生作弊的动机。还有从校方和监考老师方面来说,应简化作弊考生的处理程序,现在即使学生作弊证据确凿,认定作弊程序也很繁琐,导致教师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这也助长了学生作弊行为。

三、全程考试模式的构建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大环境下,高校课程的考试制度也要进行相应更新,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查还要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无可非议,对于前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正因为书本知识只是基础,掌握了其也只能作为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能够长远发展,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应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学习考试成绩,全过程的学习符合对知识的认知规律。要综合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分工协作能力,必要时也应该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反应和思辨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建立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模式,合理进行全过程、多形式、立体动态的考核方式,强化全过程的考核监督。

总之,本文研究对认识中国高校考试的现状、揭示高校课程考核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但未能涉及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因只有制定遵循科学规律的长期有效的教学改革计划,并依托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相关职能机构,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进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型创新性的栋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案例分析

以笔者所授“材料力学”课程的全程考试模式构建为例展开分析。“材料力学”是一本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力学课”和“土木工程”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对“材料力学”课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好这门课程,学院经研究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全程考核。

(1)教材选用。采用经典教材—孙训芳编写的《材料力学》,避免了教材选用的随意性,确保讲授内容的科学合理,从源头控制教学质量。

(2)课间和课后检查。课间抽查学生的出勤率,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连贯性,以防中途掉队产生厌学行为。课后检查主要通过课后作业,作业册是由资深老师精选的能够全面反映教学大纲内容并具有一定难易程度的题目组成,避免了不同教师指定作业的随机和片面性。

(3)实验和实践环节。“材料力学”课程有相应的验证性实验,这是实验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直观认识材料特性和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课下留有设计性的创新性实践内容,如根据所学的提高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的知识点,设计自己喜欢的结构模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领悟学有所用的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体现个体优势与潜能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考试和成绩评定。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教考分离的关键是建立好的试题库,试题库中每一套题都满足全面覆盖知识点和难易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教学的全程重要性,将以上各个环节(教材选用除外)的分值乘以相应的综合系数得到每个环节的实际分值(尽量使综合系数之和为1,采用百分制),将所有各个环节的成绩相加即为总成绩。

结合后期对学生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调研和后续专业课教学的反映以及考研方面的统计分析,都表明了这一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当然以上的案例只是这一模式的一点初探,还需不断研究改进与完善。

[1]康永祥.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教育探索,2012,(9):91-92.

[2]张旭辉,伍虹儒.高校教学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32):33-35.

[3]金敏力,聂磊,宋勤.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70-71.

[4]彭志琼.改革大学考试培养创新人才[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76-177.

[5]王玥.美国高校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4):156-157.

[6]徐永辉.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热点探析[J].教育探索,2009,(12):18-20.

[7]田建荣,马莹.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37-41.

[8]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70-73.

猜你喜欢
考查考试考核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