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的辩证关系

2014-02-05 13:18梁金龙倪师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基础考试

梁金龙,倪师军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地质学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的辩证关系

梁金龙,倪师军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本文从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尴尬的英语使用状况入手,分析了造成目前局势的原因,论证了公共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的辩证关系。文章分析指出,结合专业学习和研究,在使用中学习才是提高英语使用效率的出路所在。

地质学;专业英语;辩证关系

最近几年,笔者在辅导地球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统计16篇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其中找不出一个既合乎语法规范又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句子。笔者逐一询问,发现这16人全部过了四级英语考试,部分人还通过了六级。笔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其他高校专业老师也有不少与笔者相似的尴尬遭遇[1]。这让笔者反思,我们的英语教学(包括专业英语)效能为什么如此低下?怎样能够在地球科学专业教学方面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

一、英语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1.基础英语教育存在的固有缺陷

目前,在全国高校,无论哪个专业,哪怕是中医学或古汉语文字学,英语都是必修课。在所有基础科目中只有英语教学享此殊荣,这就是我们现在奉行的英语必修制度。毋庸讳言,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为考试准备的,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国家的四六级考试,拿到证书。并且,不少高校将四六级考试结果与学位授予直接挂钩,四级考试不通过者不被授予学位。这种做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英语教学的力度和学生学习的投入,并在考试结果上凸显了其学习的效果。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学习投入的加强,无论从教还是学的角度都有很大的被动性,甚至强迫的意味,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使用效能[2]。27年的英语标准化考试(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让学校、学生和有关管理部门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虽然不能说无成绩可言,但其最终效果确实差强人意。上述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这种教育效果一个缩影,也是这种教学制度宏观效果的尴尬体现。这些年,以四六级统考为标志的基础英语教育在社会各界广受诟病,有识之士甚至提出废止这种考试。以打勾、画圈、涂答题卡的方式进行的四六级考试从根本上抹杀了语言本身固有的美感,将生动优美的语言表达碎片化、符号化[3]。把语言教学变成做题和考试,是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必然结果,也扭曲了教育本来的目的。笔者监考四六级考试时发现,考试内容自己作答恐怕也不及格。但笔者平时阅读英语文献、发表英文论文并无障碍。有人甚至实验,让没学过英语的人涂四级试题答题卡,竟有50%的正确率。尽管这些年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地对四六级考试方式修修补补,进行一些调整,但教学效果仍无大的起色,而作弊之风日盛[4-5]。每年一到四六级考试,全校上下总动员。教室内监考的,教室外巡考的,大楼外、街道上无线电信号检测车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如临大敌。

2.专业英语教学的机械化和边缘化

我国高校真正的专业英语教学始于1995年,由原先的专业英语阅读转变而来。与举国上下基础英语教学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冷冷清清、有气无力。调查显示全国有58%的高校未把专业英语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当中[6]。即便在开设专业英语教学的学校,由于四六级考试的巨大压力,教师、学生也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基础英语的学习上,不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专业英语在各高校普遍是选修课,再加上教学模式陈旧、教材不统一、师资缺乏和质量不高等原因,使业已开展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乏善可陈[7]。可以说,当下专业英语教育在各高校被严重边缘化,有名而无实,处在一个十分尴尬和无所作为的境地[1]。勉强开课的学校也大多处于学生没兴趣学、老师没积极性教的无动力状态[8]。另外,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仍囿于传统的机械的阅读+翻译模式,没有脱离开基础英语以语言识记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忽略了学科专业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9]。

二、改变现状的出路

1.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那么,在四六级考试效果不彰、专业英语教学有气无力的情况下,强调专业英语教学,是否真有必要?其理由何在?回答是很有必要,需要才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恩格斯曾说,“社会上一旦有某种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前需要加大专业英语教学力度的理由在于:

(1) 国际间学术交流日趋频繁,而英语是公共交流媒介。现在国际学术交流几乎全部以英语为交流语种。我国学者在不少领域都做出了领先成果,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却与专业水平不相称。笔者多次参加地球化学国际学术会议,看到国内参会者在展示自己学术成果时大多采样展板(Poster)的形式,做口头发言(Ore Presentation)的极少,这样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十几年的付出,结果如此,不能不令人深思。

(2)国际学术成果发表大多以英语为主要载体。现在,SCI论文发表情况是衡量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校SCI论文发表的数量有了很大提升,但其质量和被引用率等指标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不可否认,我国高校总体科研水平仍处在一个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的阶段[10]。SCI论文发表的情况首先由科研实力决定,但是,语言使用的熟练程也构成了相当的制约。研究表明,发表科研成果依赖英语的国际化趋势十年前就已经形成[11]。但是,我国高校之中习惯于用英语发表学术成果的往往是那些学术研究走到了高端、或者在国外接受过学术训练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缺乏使用英语发表科研成果的广泛群众基础。这是我们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不成功的一个反证。

(3)地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地球科学是一个典型的泊来学科,其学科构成和主流框架理论均由西方人创立。并且,现在的学科创新和发展也主要是西方人在推动。因此,主要科研成果的发表自然以英语为主。这方面,笔者有十分深切的体会。比如,西方地学界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板块构造理论—这一全新的地学理论。而80年代末,笔者上大学时读的还是被西方抛弃了20多年的陈旧的槽台学说。笔者意识到这一点已是在大学毕业20年以后。更有甚者,笔者2010年参加某高校的本科论文答辩时还听到学生在上面讲槽台学说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高校对互联网还几乎未闻,教笔者的老师也几乎看不懂英文文献(因为很多人是学俄文的)。笔者出生时,板块学说正在西方创立,而到2000年笔者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才通过阅读英文文献弄懂了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没有利用好英语这个工具,及时跟踪国外学科进展造成的。另外,笔者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国内地学期刊上的文章往往不容易看懂,一篇文章,横竖看半天,仍不解其意。因为国内学者往往喜欢脱离轨道,随意“创新”概念。比如,西方教科书把金矿按成因分类,最多不过五六类。而中文期刊中你能看到三十种以上的成因分类,情况比较混乱。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尽多读英文文献。相反,在掌握了专业词汇后,阅读英文文献并没有什么障碍。作为科技论文载体,英语由于语法、词义相对简单,比中文更加合适。

2.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机结合

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

(1)要转变思想认识。对于学习英语的认识有三个层次:以应试为目的学习、以识记为目的的语言学习和以工具使用为目的的实用主义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而言,第一个层次无疑最低的,第三个层次效率最高。而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处在最低的层次,应该向追求高效率方面转变。专业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英文文献、口头和书面表达为目的。

(2)使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结合。学习的效果取决于目的性、兴趣、意志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其中,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虽然,大家都清楚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在于实践(听、说、读、写、译)。但是,由于语言环境的先天缺失,我们始终没法把实践性学习落到实处。这也是基础英语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主要原因。虽然,专业英语的学习环境与基础英语有相似之处,但其实践性学习的环境要比基础英语好。比如,使用英语查阅文献和发表研究成果都是在实践中学习英语的好机会。这样的学习解决了目的性不明确的问题。另外,英文文献质量普遍较高,查阅、下载方便。英语论文发表周期短、不用付版面费等优点,都会促使使用者更多地使用英语作为自己科研信息检索和成果发表的语言载体。这种以用促学的方法会从根本上扭转过去应试教育的被动局面,形成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3)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可做如下安排:首先,在第四学期末结束基础英语学习,从第五学期开始专业英语学习。其次,专业英语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以追求学分为目的,代之以设立专题(最好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专题),让学生围绕各自专题开展文献检索、阅读、总结、评述、第二课堂讨论、读书报告等以英语为媒介的文献调研活动。把专业英语的学习变成无课堂、进课题的开放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结果可成为老师科研课题的准备材料,增加了成就感,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和兴趣。从教学的角度,则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的开放教学,变一个专业英语教师的参与为多名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必然对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三、初步尝试的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开始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意识地尝试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加强英语使用。

笔者选择15名大三的本科生,分三组参与3个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项目研究,布置学生从英文文献检索、调研开始(完全依赖英语文献,尽量少或不涉及中文文献),提出存在的问题,写出研究计划。实验一改过去专业英语课堂机械讲解、翻译的做法。不讲语法、不讲词汇、不做翻译、不马上纠正错误。让学生在已有的英语基础上自由发挥。用这种“纸上谈兵”的方法,经过半年时间,有5名学生能脱离词典阅读。一年以后,有11名学生能顺利查找、阅读英语文献,并完成了研究计划(用中文写作)。初次尝试的结果让笔者有了信心,也确信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接着继续进行这种改革尝试。这次挑选了几个跟随笔者做毕业论文的大四本科生。首先给每个人分配好研究课题(结合笔者自己的科研项目),也采用上述纸上谈兵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英语应用训练。实验结果:4个本科生中有3个考上了笔者的研究生。入学半年之后,他们基本可以无障碍地使用英语检索、阅读文献。一年以后,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时,每个人的英文文献阅读量都在100篇以上。研究计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并且,每个人在中期考核时至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所引文献80%都是英语文献。这个结果令笔者满意。实践证明,在原有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只要方法得当,大部分学生都能使用英语做为自己专业学习的工具。目前,笔者正在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四、结论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和使用效率低、处境尴尬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语言环境(使用机会少)和目标导向设置(以考试取证为目的)不合理所致。这种现象不会因英语必修制度和与学位挂钩而改变。改变目前不利处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在大的语言环境不可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尽可能人为地创造使用英语的机会。而结合专业学习和研究,尽可能早地由基础英语学习过渡到专业英语使用,以用促学,良性循环,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才是最佳的学习之路。

[1] 焦述强,陈艳.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2006,(3):76-79.

[2] 王华.四六级考试——花钱买个谎言[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5):6-8.

[3] 崔礼山.大学英语考试的利弊及对策[J].雁北师范学院报(文科版),1997,(1):66-67.

[4] 刘克军.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是修修补补还是彻底改革[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5):27.

[5] 龙耀, 李雪岩,李娟.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问题与改革[J].教学研究,2007,(1):18-23.

[6] 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51-54.

[7] 谭华容,谭晓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36-138.

[8] 汤红斌,李丹桂.专业英语学习动力缺失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146-148.

[9] 何建菊.CBI教学理念下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9,(1):54-56.

[10] 贺维平,范爱红.国内外若干知名研究型大学SCI论文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0,(9):17-20.

[11] 孙亦棵,徐克敏.通过SCI看期刊的国际化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9-12.

Title: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Geologic Major

Author(s):LIANG Jin-long,NI Shi-jun

geology; professional English;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G642

A

1006-9372(2014)03-0059-04

2014-05-26。

地球化学特色专业教改项目(SZH1101ZY02) ;“地球化学概论”精品课程项目(XJP1116)。

梁金龙,副教授,主要从事超高压变质作用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基础考试
“不等式”基础巩固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整式”基础巩固
核心素养下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TPACK框架下《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