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教清规的文体特征及意义

2014-02-05 03:03程诚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规约寺院禅宗

程诚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论中国佛教清规的文体特征及意义

程诚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清规是中国古代禅宗丛林管理的规文,主要内容涉及寺院管理的诸多层面,同时具有法律、礼法性质。在文体体式上,清规表现为“总说—分述、层层展开、逐条铺叙”的形式,是中国古代文体实用性特征的直接表现。而在表现手法上,则是以散语体为主,骈散结合,具有警策性和佛理意蕴。对佛教清规文体的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佛教相关文体的形态变迁、应用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问题。

佛教清规 清规文体 文体特征 文体意义

佛教清规是中国古代寺院管理制度的规文。对佛门僧众做出规约,最早可追溯到东晋道安所创的 “僧尼规范三例”。 《法苑珠林》载:

所制僧尼规范佛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①

至唐,禅宗丛林组织虽经过长久发展趋于成熟,但仍存在着禅宗僧人与传统律宗僧人混居,并以律宗所倡导的寺院管理制度为主的情况。禅宗僧团的宗教生活方式与寺院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日益加重,怀海禅师有感于此,创制了《禅门规式》,从而建立纯粹的禅宗丛林管理制度,摆脱了固有的佛教戒律制度对禅宗发展的束缚。此后随着禅宗的发展,寺院基本以《禅门规式》为本,编写清规文书,形成了中国佛教所特有的清规文体。

一、佛教清规的主要内容及用途

《禅门规式》是中国佛教第一部清规,原文虽散佚不见,但通过杨亿《古清规序》的记载,约略可见其主要内容。

(一)寺院组织管理方面,设立禅寺的首脑制度及法堂。怀海提出:

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属受,当代为尊也。②

僧团中以“有可尊之德”者为长老;化主当为方丈。而“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可能与百丈山的恶劣环境有关,但也促成了“将佛教的外在信仰彻底转变为向内修持,使以佛崇拜为中心的多神结构形成为单一心学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同时也扫除了反佛、排佛者的重要借口,给佛教在多变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生机。”③

(二)僧人修行活动方面,《禅门规式》也有规定:“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塔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④此外,还有针对不守清规的惩罚制度:“或有假号盗形,混于清众,别致喧扰之事,即堂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柱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这样的好处则是:“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⑤

后世禅林清规大约以此为准,内容没有太多偏差,如元代集清规大成的《敕修百丈清规》⑥,除了敕书和附著之外,其正文部分有 “祝厘”、“报本”、“报恩”、“尊祖”、“住持”、“两序”、“大众”、“节腊”以及“法器”等九章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丛林的组织制度、僧众的行止规定以及各种科仪活动等诸方面的寺院生活。很多清规即是在这个内容领域内进行写作。如《丛林祝白清规科仪》详细记录了佛教的科仪与僧人的祝白范式,如“祝万寿科”,“祝韦陀课”等等;而《禅林象器笺》则分禅林清规为二十九门,分别述说禅林各门细规;有的寺院则对某一堂的管理作细致的规定,《高旻寺库房规约》、《高旻寺客堂规约》即属此类。可见,佛教清规是禅宗寺院的一种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寺院生活的诸多方面。

在用途上,佛教清规用于指导仪式活动及僧众行止,具有法律、礼法性质。从文体上看,佛教清规有多种称呼。怀海所创制的《禅门规式》便是一种“式”的法律文体。《新唐书·刑法志》载:“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⑦在法律意义上,《禅门规式》与唐代的律法环境相适应,是僧人的“常守之法”。还有的清规称作“须知”,如《入众须知》、《丛林两序须知》,或者“规约”、“条约”,如《丛林各处规约》、《国朝报恩寺条约》等等,这些称谓都是佛门“常守之法”的不同表现形式,法律性特征明显。同时,佛教清规与戒律又有所区别。《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对清规在佛教中的整体特性进行了辨析,说到:“吾氏之有清规,犹儒家之有礼经。”⑧说明佛教清规在释家还有“礼”的特性。吴承学先生曾指出“规”与“箴”相类,属于箴铭类文体。⑨结合《文心雕龙·宗经》篇的表述:“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⑩可知佛教清规与我国古代文体学中的箴铭类的文体相类,针对寺院管理、僧人行止以及科仪活动而言,具有规谏、警策以及指导等方面的用途。

二、佛教清规的体式特征

清规用以指导教众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故而在内容上体现出很强的全面性特征。而在具体层次上,其文体体式基本上都是由序言与分述以层层展开的方式构成。这是佛教清规最主要的文体体式特征。

序言内容一般是叙述佛理大义以及立约缘由,一般行文较短。如《虞山藏海寺志》“规约”条,先述说立约之义:

闻之善缘普化,只在修持;而清众繁多,必遵约束。故百丈首创前规,云棲踵成后约。禅门法律,于焉昌明。兹寺开山伊始,大都守法之徒。恐日久而弊生,例当修明其约法,愿凡我众一例遵循。敢俟贤明,以匡不逮。⑪

序言格式并不十分严格,但其基本思路也正如这则序言,首先在对“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的历史承续中,说明遵守清规的必要。然后再指出为“恐日久弊生”而立此规约。其后便是 “敦尚戒德约”、“安贫乐道约”、“省缘悟本约”、“奉公守正约”等十条具体的条例分述。其他规约如《东天目山清规》等,也是这种“总序—分述”的文章体式。

这种文章体式也是延续的《百丈清规》的述说方式。宋元百丈清规的集成之作《敕修百丈清规》也是这种方式。其正文部分九章内容,均有述说本章清规的意义所在的序言。如“住持章”说:

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作广堂以居其众,设两序以分其职。而制度粲然矣。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乌有庾廪之富,舆仆之安哉?故始由众所推既而命之官,而犹辞聘不赴者。后则贵鬻豪夺,视若奇货。然苟非其人。一寺废荡,又遗党于后。至数十年蔓不可图。而往往传其冥报之惨。有不忍闻者,可不戒且惧乎!⑫

住持制度是百丈禅师的创制,意在对丛林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本序便在追溯历史中,指出住持在维系僧团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意义。在此之后,便是住持日用的细则条款,如“上堂”、“告香”、“普说”等等。其它八章亦同。又如《金山江天禅寺规约》,“总—分”体式也比较明显。既有《金山寺规约序》,又有寺院各堂室的规约,如《禅堂规约》、《齐堂共住规约》、《库房规约》、《客堂规约》等等十份条规约,每份规约依旧是先述大义,后列条例。可见佛教清规的主要体式,便是这种“总说—分述、层层展开”的文体体式。

而在分述条例的时候,则视具体内容,或长或短,意尽则言止,不拖泥带水。如《金山寺规约》中的《百丈禅师共住规约》分列规约条例时所言:

破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破口相骂者、交拳相打者,不共住;

谈论国事、心游世俗者,不共住;

……⑬

凡此十余条,语言质朴简洁。在涉及佛教科仪活动时,则详细讲述每一例事项的程序,但总体表现仍以项目为条例,条条铺叙,进而构成了完整的寺院管理系统,统摄了佛教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大量的文体,其实是实用文体。”⑭佛教清规正是如此。以实用性为首要目的,故在写作时,要先通过序言明其大义,之后再以条例的形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说与规定。从而保证接受者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清规所定的具体职责与程式。

综合上述,先总说,后分述,层层展开,同时运用多种相近文体进行表述,正是佛教清规得以实现其现实功用性的方式。

三、佛教清规的文体表现手法

与实用性一致,清规在行文中所大量使用的散文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主要用于具体事项的安排和述说上面,甚至用日常口语写就。如《高旻寺库房规约》中的“库房夏秋佃户请看各田青苗规则”:

看青一事,出自主、佃真诚,若请看成风,反生枝节。何以?田内真有白莠、或虫蚀、或萎黄、或未实先枯等症,佃人请主人,当要登田踏看。随将歉收之田,暗暗落下数目,不能明写。何以?众佃纷纷你写几亩,他写几亩,岂不无租可收?……青看毕,大吼佃户一顿云:“你这田长的好得很,请我来看什么?稻子睡在田内,肥肥胖胖,如黄金样。”如不骂过一顿,彼即要我们拆让若干。如再支吾,即吼他:“这样定要收你全租!”凡讲的话,总要拿住佃户一点,不许他放逸胡闹。看青时,一请就去看。若看过,即大发一顿牢骚,佃户思之:“稍能得过,可以不要去请吧!请来又要挨骂。”……⑮

这条规约在文体写法上,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先说佃户邀请主人看青不可成为习惯性行为,否则寺院将会无租可收。再说若有人来请看青要如此骂过一顿、牢骚一场,这样能使他们心里有所畏惧,不敢轻易来请主人看青,不然“又要挨骂”。整条文字如同面授机宜,甚至写到主方的语言活动以及佃户的心理活动,生动而又明了。

散语之外,在序言的写作中,往往会出现四六成句、对仗等手法。如《金山规约序》:“格外钳鎚,临机应用;本分草料,直截提持。展碎啄之机,用杀活之剑。拈起时,七纵八横,天回地转;放下时,不留朕迹,海晏河清。说什么禅堂日行法则,讲什么新规旧例。若也未然,大匠诲人,必以规矩……”⑯这段文辞出现在序文的开头部分,用对仗的方式来提起序文,使之大有不凡之势。先以机锋妙语,指出禅宗锻炼人的方式是“临机应用”,灵活多变,饮啄之间即有机锋,棒喝之下,也能活人。然而笔锋一转,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又述说设立规矩的重要性。起势颇高,而又先纵后夺,既表达了禅宗对于规约的灵活态度,又指出设立规约又是必须的。骈散结合,既体现出一般序文所有的文体特征,对禅门规约进行评说,又传达了禅宗特有的理趣。

四、佛教清规的文体学意义

通过对佛教清规的文体特征的基本考察,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佛教清规对规、箴、铭、疏等多种文体的现实应用。

先看“规”。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指出:“箴者,箴上之阙;而规者,臣下之互相规谏者也。其用以自箴者,乃箴之滥觞耳。然规之为名,虽见于《书》,而规之为文,则汉以前绝无作者。至唐元结始作《五规》。”⑰箴与规不同,箴是向君王劝谏的文体,而规是臣子之间互相规劝的一种文体。从元结的《五规》内容来看,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道理的阐述。虽然佛教清规也采用了散文的述说方式进行说理,但是这种问答方式并不明显,只在一些事例上,有些自问自答。

又如“箴”。徐师曾说到:“古有《夏》、《商》二箴,见于《尚书大传解》及《吕氏春秋》,然余句虽存,而全文已缺。独周太史辛甲命百官箴王阙,而《虞人》一篇,备载于《左传》,于是扬雄仿而为之。其后作者相继,而亦用以自箴,故其品有二:一曰官箴,二曰私箴。”⑱这段话大略指出“箴”体的历史变迁:由臣子规谏君王,发展为官箴与私箴并存。佛教清规中的箴,便是私箴的形式,即自我反省、自我警策。同时又带有佛教自身特色,即发愿。如《班首箴》:“吾等滥厕名位,深愧负屈宗门。惟愿同发宏誓,共扶沙盆,诲人不倦。时时激扬提倡,身心供养。日日陪伴照应,起早睡晚。出入领袖,行住坐卧,同众甘苦,犹有上古风范。动静闲忙,提倡本分之事,廻出寻常蹊径。但当各尽其心,岂较世间寒暖。果不能受此单薄,堪为法窟楷模……”⑲

再如“铭”,同样是用以加强警策的。《班首箴》其后又有铭文:“众人恭学地,佛祖面面觑。当解缚去粘,莫添锁披枷。未见龙与蛇,焉化冰成水?謦欬动乾坤,寂然含法界。”⑳以五言形式自我警醒,富于哲理,又不失警戒。

此外,在涉及科仪活动的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文体表现如疏文、像赞以及忏悔文、发愿文等等,学界对此已有所关注,并展开探讨㉑。疏文等文体在佛教领域内的应用,与其仪式环境密切相关。而对清规文体的考察,也是探究这些文体应用情况的题中之义。

第二,佛教清规文化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由于禅宗倡导向内修持,在清规方面认为“规矩是呆,法则是活”,形成“不局大小乘,不离大小乘”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禅宗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既主张教诲大众、设立规约,又要求不拘泥于形式的清规文化。

这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不守清规又不坏佛门大义的文学形象。如戏曲《醉菩提传奇》所描写的道济和尚,便是一个不守清规、“呵佛骂祖”却又“饮酒食肉不碍道,打拳角斗总是禅”㉒的僧人形象。又如《水浒传》描写的鲁智深,剃发后不守清规,扰乱寺院秩序,长老却说他“后来正果非凡”,㉓众僧皆不及他。这些文学形象即是清规文化影响下的鲜明表现,且颇受读者欢迎。佛教清规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注释:

①[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册).中华书局,2003:545.

②④⑤⑥⑫传印法师主编.中华律藏(35).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05,105,36,107,23.

③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81.

⑦[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1407.

⑧传印法师主编.中华律藏(38).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

⑨吴承学,刘湘兰.箴铭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6).

⑩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2.

⑪⑬⑯⑲⑳传印法师主编.中华律藏(40).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304,11,8,41.

⑭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4.

⑮传印法师主编.中华律藏(3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8-9.

⑰⑱[明]吴纳.[明]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1,142.

㉑如冯国栋的 《涉佛文体与佛教仪式——以像赞和疏文为例》(《浙江学刊》2014(3)),张慕华《敦煌写本佛事文体结构与佛教仪式关系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13(1))、《论中国佛教忏悔文的产生及其演变》(《学术研究》,2013(6))等文章.

㉒张大复.醉菩提传奇卷(上下).古本戏曲丛刊三集.

㉓[明]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58.

[1]传印法师主编.中华律藏.北京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75.

[5][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吴承学,刘湘兰.箴铭类文体[J].古典文学知识,2009(6).

[7]吴承学,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明]吴纳.[明]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9]张大复.醉菩提传奇卷(上下).古本戏曲丛刊三集.

[10][明]施耐庵,著.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猜你喜欢
规约寺院禅宗
禅宗软件
Fantasy and reality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修辞的敞开与遮蔽*——对公共话语规约意义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