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改编的中国电影看传统文化的继承

2014-02-05 03:03徐一博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民族传统

徐一博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从文学改编的中国电影看传统文化的继承

徐一博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在中国电影史上,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两个相对集中的发展时期。一个是二十年代,多取材于当时大都市流行的通俗小说。另一个是八九十年代,这一次文学改编成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通俗小说转向了纯文学小说,注重表达的是民族整体经验。文学的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形式的转换、意境营造、情景交融、声画对位以及各种文学的表现技巧,都曾经被有创造性的电影编剧和电影导演所利用,变成中国电影的一个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作品 中国电影

一、影像中的中国传统传统文化

(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都很熟悉“传统文化”这一词。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和碰到“传统文化”。然而,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所谓传统文化,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其发展的历史,就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延续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愈悠久,其传统文化也就愈丰厚。因此,中华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文化。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富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但肇史于过去,贯通现在,还必然要影响未来。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民族在一般意义上代代相传的历史遗产,而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宝贵财富。由于它的存在和影响,人们在诸如心理结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等各方面,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电影与文化

今天电影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类表现精神世界的复杂手段,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艺术文化形态。

电影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文化通过这个载体进行有效地传播。①电影作为载体,具有观赏性高、传播面广的特点,这使得依附于其上的文化能够获得大大高于其他载体的传播效果。

作为文化载体,电影反映出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民族或地域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文化价值与观念。以《黄土地》、《老井》、《红高粱》、《黄河谣》为代表的中国电影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有着与美国西部片迥然不同的视听元素,但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这一点是相同的。这些电影同样将中国古老深厚的民俗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国。在这些电影中,浩渺的黄土、呼啸的风沙、苍茫的高原、奔腾的黄河、古朴的民风、原始的生活构成了中国视觉的基本原色。独具中国西部风情的“信天游”则成为其听觉元素的主要特征。创作者步入西北高原,在那片贫瘠的蛮荒之地上寻找先人的足迹,寻找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失落的梦想,那片带有原始色彩的“黄土地”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根源的象征。

二、文学改编的中国电影

(一)国内文学作品

在中国,有许多文学作品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电影编剧和电影导演依附自己本国的文学作品,创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中国电影。说到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不得不提的是新中国电影“十七年“的发展历程。②在新中国”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也占有一定比例,并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著名的有《祝福》、《林家铺子》、《我这一辈子》、《早春二月》、《李双双》、《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等。改编片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在原著的基础上用电影表现手段进行新的主题阐释和艺术创造,产生了全新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十七年“电影开启了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新篇章。随后,电影改编自文学小说的浪潮从未间断。像后来的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以及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改编自柯蓝同名散文《红高粱》、改编自古代文学名著《赤壁》的同名电影《赤壁》等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捧。

(二)国外文学作品

很多中国观众热衷于外国文学名著。自然,改编自外国文学名著的中国电影也不胜枚举。如日本小说家德富如花的家庭悲剧小说《不如归》,由中国导演杨小仲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不如归》。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由中国新生代青年女导演徐静蕾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再如冯小刚的《夜宴》,则是由外国名著《哈姆雷特》改编而来的。这些作品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中国观众对外国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面对和探知。

不管是国内的文学作品还是国外的文学作品,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将其改编、探索,从而使之成为优秀的电影作品。但是在改编的过程,一定要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得电影作品为广大达观众所接受,深得人心,只有将文学作品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学改编而来的中国电影创作的影响

人是历史中的人,毫无例外地会带着历史的印迹。经历了历史积淀,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元素不仅深深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更经过简化、抽象、组合等艺术手法渗透到了当代艺术作品中。

我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的电影版;20世纪50年代,《天仙配》、《刘三姐》、《阿诗玛》改编自中国传统民歌和民间故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片不但内容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借用中国绘画、折纸、木偶、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形式。20世纪40年代,电影导演费牧《小城之春》中“发乎情“的含蓄情感引发了一代人的共鸣。1980年后至今,一大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还获得了国际的赞誉。电影中,以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等的作品为代表。1985年,陈凯歌以《黄土地》这部表现农民艰苦生活、揭示传统与现代矛盾的影片深受到社会的关注;1987年,张艺谋以反映中华民族血性气节和人性光辉的《红高粱》首次为国人摘得德国柏林金熊奖。可以说当代中国电影作品在作品内容、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电影作品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在内容层面主要包括作品的题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作品的创作宗旨或主题。其中,题材指的是作品着力展现的对象和主要内容;艺术形象则包含主要角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作宗旨和主题指中心思想,即作品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三个层面上,中国电影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1)题材选取中对传统文化的关照

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题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民间故事、话本小说、杂剧传奇,或者大量的今人写古人的题材,一直都是电影作品中鲜活的素材。③用电影史学家李少白先生的话说,这是“老故事、新形式”。对这些戏的内容、人物,观众都很了解,可谓家喻户晓。但用电影拍出来,又有一种新的形态,感觉上不一样。符合既熟悉又陌生、既新奇又习惯的带有普遍性的大众观赏心理。

首先,古代的文学名著直接成为电影作品的题材。④当代电影作品中,对传统小说的改编、对经典学说的重新阐释也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景。中国电影对传统小说的改编是伴随着短故事片向长故事片过渡开始的,电影时长的改编使得篇幅较长的小说可以被改编成电影。如电影《赤壁》、《关云长》就是根据古代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来。如近期才上映的《大闹天宫》则是根据古代名著《西游记》改编而来。可以说,有许多的中国电影情节都是脱胎于中国的古典名著小说,中国的古典名著小说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源动力。

(2)艺术形象塑造对传统文化的采掘

任何作品都是借着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纵观电影作品中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是影片中人物的传统文化性格塑造。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多中国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则尤为突出的反映了这一特点。女人在传统社会中要三从四德,要温柔娴淑。如《早春二月》、《李双双》等电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无不继承者这一特点。

其次是电影作品中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内涵挖掘和文化阐释。一些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都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象征,如中国的长江、长城、黄土地、黑土地等等。而风土人情、宗教仪式、道德观念等则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心里积淀的具体表现,也常被看成是识别不同民族的个性标志。⑤“民俗标志者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美学。它代代相沿承袭,显示出它的稳定性,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与个性。在民俗民风背后,凝聚着一种超越一地风俗,为民族整体所共有的一种审美经验。而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对展示地域风光、民间习俗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影视作品中展示本民族的风景,呈现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激发本民族的认同心里和对他民族的好奇心理,已成为创作者们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

在电影作品中,对民族风光和风俗的插入屡见不鲜。张艺谋在《红高粱》所创造的那些颠桥、祭酒神等奇异的民俗场景,充满着自由狂放、充沛淋漓的阳刚之气,虽不无“作秀”之嫌,却较好地传达出人性解放的主题。而《菊豆》里染布坊的染池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里德点灯封灯、捶脚和京剧脸谱,这些奇异的民风民俗的展现在揭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封建心理和伦理观念上倒是入木三分。

(二)影视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情感,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

(1)节制含蓄的情感抒发

含蓄,《新华字典》里这样解释:“也作涵蓄。一、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二、说话中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含蓄是诗意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吸引人的地方。这点,在改变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个孤独的却执着的女人,为他深爱的男人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却一直在离他很近的地方观看着他,不曾告诉他自己的存在,她用最含蓄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自尊,也保护着自己的爱情,无疑她的含蓄表达是本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悲情传统的诗意表达

中华文化中的悲情传统的诗意表达从远古的神话题材中就可以看到。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揭示着世界的物种起源,充分表达了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对死亡的超越意识。

对这一特点的突出表达也由很多电影作品,如冯小刚的《赵氏孤儿》,以及来自于古典戏剧文学的《窦娥冤》、《牡丹亭》等。这些作品不仅塑造了悲剧性的历史人物,还揭示出人生浮沉、世事无常、历史演化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悲剧感,蕴含着理性的文化反思。

不难看出,文学改编的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文学改编电影分别从内容题材、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继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要求电影导演和编剧人员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作为奠基,同时还有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思。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中国电影不但让观众重温经典,同时还能在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相信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中国电影将会不断壮大,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彭澎,杨维抒,主编.电影艺术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

②谢柏梁,袁玉琴,主编.中国影视艺术简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81.

③李少白.影视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35.

④高慧燃,主编.当代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5.

⑤转引自宋家玲,编著.影视叙事学(第二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张万红,孙宏亮,王岩石,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彭澎,杨维抒,主编.电影艺术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谢柏梁,袁玉琴,主编.中国影视艺术简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李少白.影视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高慧燃,主编.当代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6]宋家玲,编著.影视叙事学(第二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