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读 视 觉 文 化
——评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2014-02-05 03:03董芳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贝拉美学艺术

董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江苏 210097)

解 读 视 觉 文 化
——评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董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江苏 210097)

贝拉·巴拉兹作为视觉文化最早的提出者,对视觉文化从概念到本质,从功能到特点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入手,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巴拉兹的理论和思想精髓,从中解读与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可以为今天的电影语言研究找到新的视点和方法。

贝拉·巴拉兹 电影美学 视觉文化

贝拉·巴拉兹(1884-1949)是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美学家。在美学研究方面,强调辩证发展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兼具主观和客观两种性质。在电影理论方面,1924年出版第一部电影理论论文集《可见的人》,为德国的电影语言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被认为是论述默片美学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巴拉兹认为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对人自身的表现。对视觉能力发达的人类而言,面部表情比语言文字更能传达人的个性,电影借助特写镜头恢复了长期淹没在印刷文化中的面部表情。因此,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最本质的特性,它使电影与所有其他艺术特别是戏剧区分开来。在所有人类借以表达自己的要素中,电影的形象语言是唯一的去民族、去文化的世界共同语。借助电影,人们可以创造全世界统一的“手势学”。电影的诞生也创造出能够理解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新人。巴拉兹对电影理论的研究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地位。

一、对巴拉兹《电影美学》评论的综述

贝拉·巴拉兹通过对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认识到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人类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联系,都是人类灵魂的一种特殊的尺度。因此,他认为每一门艺术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自己的美学,因为除了一些共同的准则之外,每一门艺术都根据它特殊的规律反映人类、自然和社会,而且每一门艺术对鉴赏者所造成的心理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不同的艺术门类,应该采取不同的心理研究和社会研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考察它的效果。首先,应该各有一套新的美学理论。直到美国出现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下来的戏剧才变成电影艺术。电影到那时才成为以视觉表达思想的一种方法,以镜头来观照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1919年,贝拉·巴拉兹流亡国外,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流亡生涯。这对于新生的电影艺术竟然带来了足可庆幸的好处,因为正是在他流亡国外期,他发现了电影这门新艺术,而且写下了《可见的人——论电影文化》、《电影的精神》和《电影文化》这三部在电影理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巨著。

巴拉兹最早提出并阐释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堪称视觉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1913年,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电影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提到“视觉文化”的概念。1945年,他在《电影美学》中再一次重复论述了这个话题,他在这两本书里提及和讨论视觉文化的篇幅和笔墨加起来并不是很多,但已经涉及到了视觉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巴拉兹对视觉文化的关注持续了一生,直到逝世前,他还在《意大利电影概览》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化与电影》论文,再一次强调电影是视觉文化。

然而巴拉兹在视觉文化方面的这些论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如意大利电影理论家基多·阿里斯泰戈的《电影理论史》、法国电影理论家亨·阿杰尔的《电影美学》、美国电影理论家道利·安祖的《电影理论》、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都没有提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有三处介绍到巴拉兹,一处是他的生平简介,一处是其电影理论概述,一处是他在电影本体研究方面的成就,但都没有提到他对视觉文化的相关论述。巴拉兹把电影看成古代印刷文化向现代视觉文化转变的转折点,而且论及到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和巨大的社会传播功能以及意识形态问题,他的学术眼光和理论思维对后来的研究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重新认识和思考巴拉兹的视觉文化理论对于更好地把握视觉文化的本质,推动视觉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视觉文化”概念的提出

巴拉兹提出的视觉文化理论是以电影的本体研究为出发点,包括画面、影像和蒙太奇的研究。首先,巴拉兹认为电影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实现了概念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折。在无声电影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电影还没有声音,其艺术语言就是镜头和画面,因此用画面去感染观众,用视觉去冲击观众,构成了电影成为一门崭新而独特的艺术样式的根本依据。在电影与其他艺术加以区别的过程中,巴拉兹找到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即“通过特写,通过场面调度,通过蒙太奇”①。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运用上述技巧而获得的一种新的心理效果,这种心理效果是观众与剧中人物的合一”②。

其次,无声时代的导演和摄影师经常利用摄影机的焦距变化和放大功能,对某一个具体细节和画面加以展现和剖析,对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巴拉兹首先强调了特写的作用。他认为特写是观众与银幕形象距离的第一个根本变化,是电影的诗法。特写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揭示功能。特写作为电影的细节描写,拉近并放大现实,把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事物的含义、先前被下意识所掩盖的情绪和细节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揭示了复杂生活中的最隐蔽的东西。特写镜头也富有抒情意味和诗意性,优秀的特写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即使在有声片充分发展之后,特写仍具有其特殊意义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因对视觉形象的注重,巴拉兹还创造了另一个新名词微相学。“微相学主要是研究整个脸部的总体反应,研究变化中的表情游戏”③。这里的“微相学”就是利用特写镜头使人的面部表情放大和拉近,观照面部表情细微而隐蔽的变化,借此再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无声的独白和对话,传达画面的言外之意。

再次,巴拉兹提出了电影艺术的另一重要的创作方法——变化多端的摄影方位。摄影机的位置为什么要不断变化呢?是为了使观众始终保持在中心位置,由此形成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视点合一。巴拉兹从这里敏锐地发现了电影的艺术规则不同于欧洲其他古老艺术的规则。因此也造成了人们与艺术作品的无法逾越的距离感。而在电影院里,摄影机将观众引入画面,使观众的眼睛与摄影机的镜头一致,收获任何其他艺术都从未体验的艺术效果,“而电影在艺术上的独特创举也就表现在这里”④。

巴拉兹对电影艺术法则的论述与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论述颇有相似之处。本雅明是视觉文化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谈到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不同时曾经指出,古代艺术与人们保持距离,是让人膜拜的,现代艺术打破了这种距离,是向人展示的,而电影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正是现代艺术的典型代表。总体看来,巴拉兹从电影的画面影像出发,对电影语言的讨论都紧紧围绕着它的“视觉文化”的概念,突出了画面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既揭示了电影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也使电影成为研究视觉文化的最有力的例证。

三、从视觉文化考察电影

美国人林赛在他的《电影艺术》中写道:电影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意识。紧接着,爱因汉姆、本雅明、阿多诺、布莱希特等人也开始了对电影进行文化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而巴拉兹则最早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认为电影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文化。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他把电影与视觉文化互为基础,从画面、影像和蒙太奇等视觉语言入手对电影进行研究。

电影把印刷的概念文化变成可见的视觉文化。巴拉兹预言:“电影将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不需要看到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⑤作为一种崭新而独特的艺术样式,镜头画面成为了电影最基本的视觉手段通过摄影机的记录与再现,人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使电影中出现了“可见的人类”,而且透过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人的内心、性格、情绪、感情、思想都变得“可见”了。巴拉兹把电影定位于一种视觉文化,极其准确地把握了电影的艺术特性,揭示了这门新艺术的审美本质。同时巴拉兹也在印刷术和视觉文化之间做出了选择,他认同和赞美视觉文化,因其传播是感性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而文化印刷术传播的文字文化则是非物质的、抽象的理性文化。巴拉兹的想法得到英国学者埃柯的支持,埃柯从符号学的角度指出,语言和形象的区别在于视觉符号是通过符号与现实图像的相似来表达现实,而语言要武断得多,不去追求这种现实。

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使人们对视觉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尽管“现在电影和文学比较起来,即使显得还很原始和粗糙,仍然是文化发展的标志,因为它直接体现了人的精神”⑥,但电影通过画面完成了对人类最早的母语的回归。同时“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⑦。人们从看不懂电影到能准确接受影片所传达的信息,这之间有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巴拉兹预言的文化转折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显著变化,当下正在发生着的深刻文化转型,即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图像不断地超越文字。美国电影艺术家玛尔薇发现,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从“叙事的电影”模式,向“景观的电影”模式的深刻转变。如果用此种模式分析我国当代电影会发现也带有明显的景观化倾向,例如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文学思想对电影来说已经降至极低的地位,场面、画面、身体和服饰等视觉因素被无限夸大了,甚至对白变得可有可无,剧本也无足轻重,叙事性就范于景观性的视觉因素。《红高粱》、《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等电影中该特征亦非常明显。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不同于传统剧本在文学性和叙事性上下功夫,而是强调了视觉效果和景观性,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2年《泰坦尼克号》更是应用最近的3D技术再一次走入全球观众视野。这种成功同时还表明,观众对那种叙述故事的电影传统已淡忘了,他们也许更乐于接受具有撼动人心的视觉效果的景观电影。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盗梦空间》、《全面回忆》、《云图》、《逆世界》这些影片中空间转换、并置的场景,《阿凡达》、《少年PI的漂流》3D技术的运用,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这些想象都成为可见的画面,给与观众视听震撼。构成了世界性的共同狂欢。电影无疑成为了当今社会对视觉文化表现形式的最佳载体。

四、巴拉兹电影理论的当下意义

巴拉兹所阐释的视觉文化在时代精神上是进步的,所以他极其热情地从正面去分析视觉文化并加以了肯定,应该说,巴拉兹为视觉文化研究做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贡献。巴拉兹所提出视觉文化还处在其启蒙时期,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视觉经验还处在逐渐学习、适应和积累、形成的时期,人和图像之间还存在着亲密的关系,视觉文化在时代精神是进步的,所以巴拉兹极其热情提出、阐释并热情洋溢地肯定了视觉文化。

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已经不是处于视觉文化的启蒙时期了,人们对视觉经验也不再继续处于逐渐学习、适应和积累、形成,人和图像之间的关系也疏远了。随着电视、影碟、广告、游戏、网络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兴起和泛滥,影像渐渐成为支配人的巨大魔法,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视觉的感受,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正渐渐暴露出来。如视觉文化的具体可感性也最终导致了人类思考和理解的惰性,在取消理性思维的抽象沉重的同时致使人的思考变得平面化而没有深度,虽说这种人与影像之间的关系错位可能是巴拉兹所没有预测和揭示到的。但是重新审视和全面梳理巴拉兹的理论视野和思想精髓,也许能为我们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找到新的视点和方法。

视觉文化越来越多的成为当今社会中具象表现的主题,人们从电视、电影、广告,装饰中明确地表达和认同自己的感官意识,开始疯狂的赞许自己的视觉系统,现如今欲望已经越来越深的侵蚀着我们,不知我们的理性思考何时才能再次不被欲望做支配,而视觉文化在电影中的具象表现也就是我们如今社会中人类基本思考方式的再现并为我们的现实社会做了更现实的猜想。

随着电视、广告、游戏、网络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兴起和泛滥,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视觉感受,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正渐渐暴露出来。但由于巴拉兹为视觉文化研究作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贡献,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时候,不应忽略他的名字。

注释:

①③⑤[匈]贝拉·巴拉兹,著.安利,译.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24,130,26.

②④⑥⑦[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1,38,16,18.

[1][匈]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意]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4]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电影艺术,2001(2).

[5]李燕.简论巴拉兹之于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贝拉美学艺术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纸的艺术
四十九条围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