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略谈

2014-02-05 03:03吴杨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院校

吴杨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略谈

吴杨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通过汉语运用增强书面语与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兼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若干改革与建设思路。

高职大学语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成因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的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对当代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勤学,二是修德,三是要明辨,四是要笃实。

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点明了当代青年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统一的新时代人才。基于该目标,现阶段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力,同时也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都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课与技能教学,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高技能,低文化”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生源日益复杂之际,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而高职学生在就业与创业时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一个单位里工作往往不能坚持下去而半途跳槽,既无法可持续发展,又给就业单位造成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正日益走向各学科的“边缘”,这一现象已引起一系列的讨论,甚至前段时间央视新闻也对当代高校大学语文开设情况作了细致报道。当代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面临何种困境?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如何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一促进其全面发展?如何建设一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团队?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大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开展,同时受实用主义与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大学语文在课时方面受到急剧压缩,由于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不全,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语文课程定位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职院校只针对个别专业开设,以文科专业院系开设居多。基于以上开设情况限制,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与束缚,而这种制约与束缚则主要体现在教与学两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在理工类专业院系重技能轻人文思维的影响下,大学语文不得不应专业的要求以纯粹的应用写作与言语交际训练代替整个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其一,近年来随着用人标准的不断提高,能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应用写作已成为各就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以应用写作取代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做法则“应运而生”;其二,传统大学语文教育观念重读写,轻听说。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颇多,使其过于内向,不敢也不善于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正常的人际交往由于羞于启齿而难以维系,部分高职院校虽然积极纠正,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大量口语训练,却又忽略了大学语文其他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往往是只取其一,难以全面。以上两种做法均以偏概全,究其因,都是把大学语文片面地作为工具进行功利化的应用,大学语文课程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发掘,其结果不利于教学,不利于高职院校办学,更不利于高职学生自身专业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导致现阶段大学语文惨状的原因很多,诸如教材内容的老套,内容编排不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方法陈旧,忽视经典文章功用性的挖掘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功利性价值观念的盛行及影响。由于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偏重于实用性、专业性强的课程,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价值更易被忽视,加上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当代高职学生心态浮躁,功利心强,导致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感受优秀文章的魅力,其结果会使学生意志力与心理承受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文素养,这对于其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形成肤浅的认识。

笔者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不仅要开设大学语文,而且应着力加强大学语文的改革与建设,改革与建设的宗旨只有一个,即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乃至全民素质。有关于高职大学语文改革与建设的思路很多,在这里,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所在院校的大学语文改革思路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相关论述,希望通过论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高职语文改革与创新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其中包括高考生、中职生与社会人员。无论来自哪里,高职学生的专业阅读面及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矛盾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低下而导致的专业学习能力差与学生渴望在专业学习上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无法实现。高职学生将来都是要从事生产实践一线的人员,都应该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及再深造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所要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操作技能,更多的应该是要让他们学会用语文思维去思索所遇到的专业性问题,懂得专业与人生的关系,使其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完善专业观念,在专业观念的完善中审视自我人生价值。虽然相比较专业而言,语文的功用性为隐性,而专业技能为显性,但是在学生自我人生的完善中,这种隐性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永恒的,要比专业更能影响其一生的走向!

优势三: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调动高职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团队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有利于语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挖掘教学潜力。大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不同,有的研究文学,其中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等;

有的研究语言,其中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可以促使语文教师结合自身所学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鉴赏。这里还是以作者所在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例。如针对经管人文专业的学生,擅长文学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专业文章进行教学;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文章或许涉及到难懂晦涩的语言文字,擅长语言文字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文章的阅读。如给机电学院的学生讲解一篇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机械制造类的专业文章,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研习,而对于文章中因古汉语问题涉及的阅读困难,语文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读懂全文。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必须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三位”即上述三个教学内容模块,“一体”即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融专业文学作品、写作与言语交际训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特征,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切实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素质基础。在三个模块的教学中,专业文学作品习读为基础,写作与言语交际为提高,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写作,侧重提高学生动手“写”的技能;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与评论,集辩论、演讲、交谈于一体,训练高职学生开口“说”的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导、读、议、练”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写作环节不仅仅只应局限在应用写作,而应包含基础写作,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专业文书的写作,后者侧重文学文体的写作,因为专业文学作品有很多本身既是属于文书,同时又属于文学文体,所以必须兼顾两种写作方为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简单讲述刘勰《文心雕龙》里所涉及到的文体种类,既能让学生拓展写作视野,又可以结合专业文学作品对古今同一种文体的演变进行辨别。

以上仅就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设计两方面论述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改革思路,改革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教材的编写与高职大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始终站在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指导改革思路,全面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基础课程,体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思维模式认识专业知识,使高职学生树立终身正确的专业价值观,为努力实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做出文科工作者自身的贡献!

[1]陈嫣嫣.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1.

[2]王淑娟.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6.20.

[3]刘献君.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M].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延斌,张明新.高校文科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指导[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

[5]洪群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2.1.15.

[6]陈和.新编大学语文教程.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7]佘敏.新编应用写作[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9.

[8]黄高才.常见应用文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院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