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海太虚拳历史渊源与传承考略

2014-02-06 08:10索奇山胡小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太虚德文武当

索奇山,胡小军

(1.五邑大学体育部,广东 江门 529020;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江门 529090)

广东外海太虚拳历史渊源与传承考略

索奇山1,胡小军2

(1.五邑大学体育部,广东 江门 529020;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江门 529090)

通过文献法查阅太虚拳相关历史资料,实地调查访谈广东省江门市外海太虚拳传承人,基本理清外海太虚拳的历史渊流与传承脉络。主要结论:外海太虚拳是武当内家拳种,溯其源由武当张三峰所创,历经宋、元、明,后传入清代皇宫。咸丰年间,因“陈皮拳缘”留得江门市外海太虚拳一脉。自从清朝晚期,伍荣羽之“陈皮拳缘”到当前发展的“枝繁叶茂”,太虚拳传承脉络清晰,在挖掘保护中持续发展。

太虚拳;历史渊源;张三峰

太虚拳自宋代张三峰到广东伍荣羽,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其传承细末已无法考据,但从构拳基理上,太虚拳与武当内家拳是“形断意连”的一脉相承关系。2007年,武当内家拳祖庭第14代掌门游玄德道长认定江门市外海太虚拳是武当南宗重要武脉,并亲笔题词“武当正宗”。2009年,外海太虚拳被评为江门市“非遗”保护项目,2013年申请广东省“非遗”保护项目。

外海太虚拳曾被视为清宫秘拳,伍氏四代族内传承,民国后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是根据河图洛书构化得拳。为挖掘保护珍贵的民间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本文对太虚拳历史渊源与传承进行研究。

1 外海太虚拳的历史渊源

1.1太虚拳与武当内家拳的一脉相承

外海太虚拳与武当内家拳技法相通。清代黄百家撰《内家拳法》中记载了武当内家拳的风格技法:“其拳法有应敌打法名色若干”。肘技打法有“摆肘逼门、推肘扑阴、绾肘裹靠”。步法有“十八步”,其中“坐山步”、“仙人步”、“絞花步”是其特色巧妙步法。巧合的是,外海太虚拳特有肘技之拨肘、挑肘、批肘、冚肘、刮肘、横肘的六肘技法与记载中的肘技很是相似,另有太虚拳肘技歌诀一首“单枝原是拔肘名,技巧均从靠字生。上下用拳中用肘,腰身变化势纵横。”外海太虚拳特色步法“座山马”、“仙人步”、“绞花步”等也与记载中的步法雷同。上述虽然略有牵强,但从肘技、步法等拳技中可看出,外海太虚拳与武当内家拳多有共通而呈现为一脉承传。

外海太虚拳构拳基理源自武当内家拳。太虚拳第6代传承人张广伦转述伍荣羽师祖传述:“太虚拳是由武当张三峰真人所创,源自武当内家拳。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唯太虚主先天,太极主后天,是根据河图洛书之数理而构造此拳。”外海太虚拳第4代嫡传人伍德文撰写的《咏太虚拳》中亦有对拳技的生动描述:“太虚球形浑噩中,阴阳构造妙无穷,三才八卦理由在,请先深明造极峰。”

1.2道教武当太虚拳传入清代皇族

1644年,满清入关迁都北京,为巩固皇权,积极推行促进满、汉文化融合的政策。此时,师承张三峰的武当道教秘宗真人多有擅长丹道、长命之术,亦擅长“取法自然”、“养内壮外”的武当太虚拳。满清八旗彪悍,清帝素有尚武之风,雍正皇帝笃信禅宗,对道教方术亦感兴趣。认为:“道教炼气凝神,与儒家存心养气之旨不悖”[1]。此段时期,雍正帝与道门天师张锡麟、正一道士娄近垣交往颇多。以此推理,太虚拳应是这段时期传至雍正,后在皇族内秘传。根据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撰《内家拳法》、曹秉仁纂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以及《太岳太和山志》、《峨嵋山志》、《黔志》、《贵州通志》等记载,张三峰游历多年,亲传、再传弟子门徒无数,以邱玄清(元靖)、张松溪为最著。据外海太虚拳伍氏家藏《太虚拳经》中记载,以及伍荣羽师祖传述:“此拳由武当丹士张三峰所创,后经其徒丘玄清、张松溪等传至雍正,在皇族中密传直至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广东伍荣羽因机缘巧遇从咸丰皇叔处习得此拳,一直秘未示人,暗自练习。”

2 外海太虚拳的传承源流

2.1太虚拳因“陈皮拳缘”落户江门外海

据伍德文《太虚拳经》中的记载,及外海太虚拳后辈传人陈仕源、伍定元、陈广伦等的记述:清咸丰年间,伍氏家族是广东新会县(现江门市)外海镇南山乡中医世家,家门治学严谨。伍氏伍荣羽从广州贩运新会陈皮去往北京,在京城偶遇一长者面色暗红,咳嗽不止,经详察断定,是外感风寒侵袭阴肺之肺痨病症。伍荣羽用新会陈皮姜作药引,搭配家传秘药治愈了长者久咳不愈之症。后来得知此人正是咸丰帝嫡系皇叔。之后,伍荣羽常被邀入皇叔府邸谈医论道并为其调理身体。咸丰皇叔感其义,遂将秘传于皇族的太虚拳教与伍荣羽练习,并嘱咐只可秘传。4年后,伍荣羽衣锦还乡,钦赐蓝顶拖翎“直隶厅衔”,赐“荣封二世”龙匾悬挂于外海南山乡伍氏祠堂(“文革”期间被毁)。此拳四代秘传于伍氏家族。伍荣羽之后传伍文兆,再传伍学卫而至伍德文。

2.2太虚拳传承发展中的承前启后

外海太虚拳传至第4代伍德文后,得到了“承前启后”的发展。伍德文(1884-1974年),别字柏,号雪波,出身于中医世家,崇尚儒家思想,贯通诗词文章,擅长中医,自幼跟随其父伍学让习练太虚拳,并伴以练习八卦手法。到16岁时,随其伯父伍学卫习练六十四卦拳式,遂开始深入研究太虚拳合“河图洛书”、“取法自然”、“养内壮外”的拳学技理及武学思想。

图1 太虚拳外海祖庭传承路线

伍德文先生是太虚拳技法、理论的集大成者。通过其撰写的《太虚拳诗》可管窥一斑。“太虚无极肇玄黄,八卦三才妙处藏;阴阳上下河图定,左右白眉六踭刚;座山马迫凭围敌,泰山倾颓顿即殭;遇敌交架连黏顺,一两柔拳搏千斤;运来六劲如磐石,丹田精一道家祥;单枝反水綦甚密,闲暗攻守勿彷徨;千变万化由此出,钻研刻苦分阴阳;学者渊深凭后起,登峰造极便称良;英光太露当防折,磨练还须勿自强。”伍德文一生执着于太虚拳的挖掘保护与研究,著有《太虚拳经》、《太虚拳歌》、《武当太虚拳》、《太虚拳经精华简纂》、《太虚拳术的体育卫生》等,还著有医学书籍《伤寒论简义》、《温病条便简义》。在外海祖庭,伍德文首先打破陈规传于族外弟子,以至太虚拳逐渐发扬光大。在外海太虚拳的传承发展史中,伍德文先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亦被太虚拳后辈尊为近代的“太虚拳宗”。其传承脉络见图1。

2.3太虚拳传承弟子的枝繁叶茂

伍德文先生曾于外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教授文史,在武术、中医方面多有承传弟子。民国之后,伍德文先生慎重择徒将太虚拳传于外海同乡陈淇荣、陈湛铨、陈允恭、陈永池、陈庭新、陈元钦等人。之后,陈允恭再传陈仕泰、唐永学、陈国仔等人;陈庭新再传陈昌林、伍定元、伍照岳等人;陈元钦再传陈振雄、陈林、陈仕源、陈广伦等人。目前,太虚拳外海祖庭第5代弟子已全部去世,第6代弟子正积极开枝散叶,第7代弟子人才辈出,其中又以陈启光、郑德胜最为显著。

1949年10月,在刚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上,朱德副主席指出:“武术属于民间原有体育形式范畴,应该受到采用。”[2]1950年元旦,广州市越秀体育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尚武精神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此后广东各地拳馆拳社纷纷恢复组织,武术活动开始活跃起来[3]。1952年,在侠家拳邓锦涛的鼓励下,移居广州的伍德文在海幢公园开始公开教授太虚拳。早期弟子有伍大图、陈德成、叶建成等,接着有梁锦英、杜秉熹、朱标、陈坚、梁国仁、江志华、莫业真、康炳昌、邹强、伍永能、陈绍基、李国文、陆镜、蔡流、谭富、谭泉、赖全泰、梁昌联、卢权、沈少权、朱玉龙、黄志坚及何国柱等[4]。另外,伍德文弟子中,莫业真移居加拿大开馆授徒;陈德成传何海雄;杜秉熹传崔宗明、蔡孝辉、易志明及郑道行;陈永池传黄建长等。当前,伍德文先生亲传、再传弟子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也有众多门徒。

2.4太虚拳主要传承人与传承地域

广东区域太虚拳重要传承人邹强,现任广东省武术协会武当太虚拳专业委员会主任、武当拳法研究会委员,广东省武术协会精武会会长,中国武术七段。邹强是伍德文儿子的内弟,15岁开始习练太虚拳,尽得伍德文真传。1968年开始代师授徒,其弟子遍布广东花都、横沥、佛山、番禺和江门,亦有来自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及德国等地的学员。1998年成立广州市武术协会太虚拳会(广州市太虚拳术研究会),积极参与国内外传统武术比赛与交流活动,主力推动外海太虚拳的“非遗”申报工作。

江门外海祖庭重要传承人陈仕源,现任外海太虚拳协会会长,中国武术五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陈仕源开始随父亲陈昌林学习太虚拳,之后,师从第5代太虚拳传人陈元钦先生。2008年8月,在邹强先生协助下,成立外海太虚拳协会。2009年,外海太虚拳成为江门市“非遗”保护项目,2013年申请广东省“非遗”项目。当前,陈仕源会长与机关、学校、企业等积极合作,开展太虚拳的普及与推广工作。2013年,与五邑大学合作,依托高校人才优势计划创建太虚拳研究中心及传承基地。

香港地区太虚拳重要传承人叶建成,1973年定居香港,之后成立香港太虚门。叶建成是伍德文在广州招收的早期入门弟子,秉承师训在香港将太虚拳开枝散叶,择徒严守“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师训,在香港和广州收徒刘国森、沈小保、高宇华、王昌贤、卢景华、李文浩、黄毅航、陈理展等。2006年,叶建成携弟子陈理展着力推动太虚拳归宗武当内家拳祖庭。

3 结语

太虚拳历史渊源久远,有着浓厚的道教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虚拳由清宫秘传至江门外海伍氏一脉,经过一段时期的秘传沉寂,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得到推广而迅速发展。当前,太虚拳传承地域主要集中在岭南地区,其弟子已经遍布海内外。

[1]元明善.龙虎山志[M].藏外道书,卷1,第19册:427.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61-362.

[3]曾昭胜,黄鉴衡,钟衍星,等.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149-150.

[4]陈理展,游玄德.秘传武当太虚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8-9.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inheritance of Guangdong W aihai Taixu Quan

SUO Qi-shan1,HU Xiao-jun2
(1.Sports Department ofWuyi University,Jiangmen,Guangdong 529020;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men Polytechnic,Jiangmen,Guangdong 529090)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the paper consults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aixu Quan and interviews inheritors of Taixu Quan to clarify its historical origin and inheritance with the main conclusion indicating that Taixu Quan derived from Wudang Quan created by Zhang Sanfeng.Itwas then passes on to the imperial palace of th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Song,Yuan and Ming Dynasties.During Xianfeng period in Qing Dynasty,Taixu Quan was finally inherited by Wu Rongyu.From the time Wu Rongyu acquired Taixu Qu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its current flourishing development,Taixu Quan has owned a clear inheritance vei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tection.

Taixu Quan;historical origin;Zhang Sanfeng

G852.9

:A

:1001-9154(2014)05-0019-03

G852.19

:A

:1001-9154(2014)05-0019-03

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近代江门侨乡武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播(项目编号:2012C49);五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五邑武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SK07)。

索奇山(1974-),男,河南宝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2014-02-20

猜你喜欢
太虚德文武当
张载“太虚”概念当代争端辨析
太虚之境——雷安德罗·埃利希当代艺术展
天问一号
当代太虚拳的价值审视与推广策略研究
武当佳境
徐德文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我们的树
野性的面目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