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县喜丧音乐初考

2014-02-09 12:16章蔓丽
文教资料 2014年7期
关键词:三门县喜庆曲调

章蔓丽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浙江三门县喜丧音乐初考

章蔓丽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本文以浙江省三门县的喜丧音乐为考察对象,从其历史渊源、曲调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三门喜丧音乐的特点及社会价值,从而为我国民俗音乐研究和保护提供有意借鉴。

浙江三门县 喜丧音乐 初考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喜丧音乐①作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特殊的音乐形式,随社会文明的发展一直流传至今,尤其在农村,在筹办喜事或丧事时,通常使用喜丧音乐,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俗特征。

喜丧音乐主要是为喜庆婚礼、丧礼演奏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形式自古就有,其产生的目的是为婚礼增加喜庆气氛,或是为丧礼烘托逝者离去的悲伤感。由于农村举行婚礼或丧礼都是很隆重、神圣的,因此喜丧音乐在地方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种带有礼仪性质的吹打乐队便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②。

笔者以浙江三门县的喜丧音乐为例,研究这一特殊的民俗音乐形式的意义和价值。

一、三门喜丧音乐渊源的探究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西枕天台山,东濒三门湾,北接宁海县,南毗临海市。三门是个盛产海鲜的地方,当地居民在盛产海鲜的季节下海捕鱼,量少的鱼就亲自挑鱼到城里卖。量大时,渔民就把捕来的鱼低价卖给鱼贩,由他们运到城里零售。当鱼量减少的时节到来时,他们就回到地里种地干活,这种生活和作业方式是因为地域的特别形成的。而往西走大部分是山区,当地农民基本以务农为生。但也有很多当地人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会做些小买卖,当地人称为“以副养农”。其实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以喜丧音乐为主的吹打乐队也是为了增加收入,是当地民间艺人“以副养农”的副业之一。

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繁杂的,如过节,每年就有很多:正月的“春节”、元宵节、二月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三月的“清明节”、五月的“端午节”、七月的“七月半鬼节”、八月的“中秋节”、九月的“重阳节”、十二月的“灶王节”等。这些节日是传统的大节日,所以在来临时,村里的人会请戏班子来唱戏,尤其越剧最受欢迎。这些戏班子主要以走穴为生,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也正是因为这样,音乐的交流才多了起来。喜丧音乐深受越剧的影响,其中有些演奏曲目是根据越剧的曲子演变而来的,甚至连伴奏乐器也非常相似。喜丧音乐的伴奏乐器在越剧中也有使用,同时农村在结婚或者举行丧礼时,地方喜丧乐队也会在现场演唱越剧经典乐段以取悦听众,达到活跃现场气氛的效果,很多喜丧乐队的乐手都是从越剧班子退下来的乐器演奏者。

三门的喜丧音乐在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还是套用越剧的曲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管弦音乐形式在农村的基督教音乐当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于是农村的喜丧音乐形式开始发生了一些改变:西方的管乐开始悄悄走进乡村。当年单一的乐器架构开始发生一些改变,村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来的音乐形式,而是追求更新鲜的听觉效果。但是有一点却非常有意思:以西方管乐为主的乐器演奏形式只用于丧礼,在演奏群文乐曲的同时演奏传统音乐曲调。而婚礼使用的音乐还是传统的乐器架构演奏的传统曲调,没有太大改变。唯一不同的是,在以前使用传统乐器架构演奏传统曲调音乐的同时加进越剧演唱。

二、三门喜丧音乐特点考察

1.曲调特点

三门的喜丧音乐形式随着地域性的不同而不断发生改变,使各区域的喜丧音乐的风格各异,地方性特点明显。喜丧音乐的形式非常紧密地和渔民生活结合在一起,会经常演奏当地渔歌的曲调。这些曲调大部分是没有命名的,原因很多,但是老人们说最主要的是因为当地农民缺少文化知识,很难为一首曲子取上一个好名子。另外,还出现同样的曲调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曲名的现象,如在喜庆婚礼上最重要的曲子《喜歌》,表达喜庆气氛。当亲人去世后演奏的最重要的曲子《送葬曲》,这些曲调的旋律非常简单也非常动听。有意思的是,表达喜庆气氛的《喜歌》竟然和葬礼上使用的曲调旋律几乎一样,几乎所有婚礼或葬礼进行时必演的作品为何在两种不同情感和不同气氛的情况下,却奏着同一曲调,有着几乎一样的旋律呢?由此可想见这支曲调的重要性了。

2.乐队编制及器乐形式

当地的喜丧音乐以吹打乐队的形式进行着演奏,演出规模较小,基本由4~6人组成,有两个唢呐手、两个打击乐手、其他乐手一名或两名。主奏乐器是唢呐,演奏主旋律,其他乐器作为节奏乐器使用。伴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三种类型。吹奏乐器主要是唢呐,小唢呐(在办丧事的时候会加入西洋管乐);打击乐器是铜锣、小锣、大锣、擦、铙、钹、板鼓等(在办丧事的时候会加入西洋打击乐);拉弦乐器主要是二胡。乐器基本上是当地民间艺人自己制作的。演奏时间的安排主要根据婚礼或丧礼的礼仪时间而定。如一对男女结婚时,乐队在接新娘时要吹奏乐曲,送娘家人时也要吹奏,吃饭时规定要吹奏多少次。

3.曲式特点

三门的喜丧音乐主要使用五声调式,使用较多的是F宫调式。节奏中会出现一些散拍子,大部分使用四拍子或二拍子。曲子的旋律非常简单且容易上口,很受农村人的喜欢。

笔者从当地民间艺人的演奏中记录了《喜歌》部分唢呐的曲谱,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喜歌》,主要伴奏乐器有:唢呐(喇叭)、擦、铙、钹、板鼓、二胡等,二胡使用比较少。如下曲谱。

此曲调是用在婚礼上的一个曲子,当地人叫《喜歌》,由唢呐演奏主旋律,其他乐器作为节奏乐器进行伴奏。为了烘托喜庆气氛,曲子的速度较快,喜庆的感觉较浓,这个曲子在曲式上很有特点,整个乐曲进行反复演奏直至放慢速度结束。整个曲子的“锣鼓经”非常简单,都是一板一眼。各乐器在乐曲重奏或结尾时都会使用重音增强听觉效果,表现喜庆气氛。这样的听觉效果符合农村的听觉要求:简单、通俗易懂。曲调虽然比较短,但是演奏时反复使用此旋律直至结束,演奏时间有三五分钟之久。

三、三门喜丧音乐的社会价值

1.社会功能

顾名思义,喜丧音乐给婚礼或丧礼烘托气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喜丧音乐也是农村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的表现。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结婚的新人得到祝福,逝去亲人的人得到慰藉和解脱。喜丧音乐是农村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它维系着人和人之间朴素的感情,是喜丧音乐能一直在农村流传的原因之一。喜丧音乐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础,决定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③。

2.音乐研究的价值

虽然喜丧音乐各地都有,但是三门喜丧音乐却以它独特的旋律流传于当地,加上地域性特色和海洋文化的结合,更是体现其价值,充分展示当地喜丧音乐的特殊性。同时,优美的旋律还增加了音乐本身的可听性,音乐本身结构简单,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音乐的个性极强,配器非常简单,符合农村群众听觉习惯。喜丧音乐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没有经过任何特别的修饰和处理,以最原始的音乐元素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任何音乐形式的存在必定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民间的喜丧音乐形式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音乐形式开始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这样一种存在了千百年的音乐形式,在当今这样一个大时代能否继续立足和延续下去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政府非常关注挖掘及保护地方性乡土文化遗产,许多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艺术形式慢慢得到保护。从发展角度来看,要加强对地方性特色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让它始终贴近、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符合未来农村文化发展需求,使我们民间的珍贵文化形式得以弘扬,不要流逝在社会发展的岁月中。

注释:

①也称悲喜音乐,此文指在喜庆婚礼、丧礼演奏的音乐形式。

②胡军.茅山道乐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③钦媛.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赤峰学院学报,2012.

[1]胡军.茅山道乐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2]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钦媛.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赤峰学院学报,2012.

[4]甘小云.土家族悲喜音乐的艺术及民俗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50-53.

猜你喜欢
三门县喜庆曲调
有喜庆 今生缘 中国人的喜酒
Wake up, Bunny
千舟竞发
喜庆的新年
布谷鸟
喜庆的日子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欢歌喜庆的泼水节
浙江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考核组赴三门考核河道保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