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嗓音异常及训练

2014-02-11 21:35杜士武
戏剧之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训练歌唱

摘 要:嗓音不但是我们的身体器官,也是最优美的一件乐器。由于这件乐器的特殊性,嗓音的质量往往会受到歌唱者生理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嗓音问题。嗓音包括“说话”的音量、音调、音质、声音持续时间以及共鸣等几个方面,当其中的某个方面出现异常时,便会出现嗓音疾病,导致“声音嘶哑”。嗓音异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歌唱者较难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常见如白声、喉音等嗓音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将论述正确的发声方法是防治嗓音异常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歌唱;嗓音问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31-02

歌唱是一种运动需要有良好的姿势。最好的姿势是最自然、最舒展、最美的,唱歌时需要动作的各部位既不能紧张又要积极,既要放松又不能松垮。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由于来自生理和主观上的各种因素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嗓音问题。嗓音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嗓音问题有喉音、白声、舌音、鼻音、抖音等。嗓音异常是歌唱者歌唱事业的一大阻碍。

一、嗓音的概念

嗓音就是物理上所讲的声音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利用呼出的空气通过身体这个共鸣腔形成振动而产生的音响。

嗓音同乐器一样是依靠振源动力、共振体和共鸣腔共同进行发声运动的,嗓音的振源动力是由人的呼吸器官组成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而从肺脏呼出气息就是歌唱者歌唱的振源动力。作为发音体的声带是嗓音的共振体,依靠嗓音的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能使声音更加美化和具有感染力。

嗓音就是歌唱者的乐器,它与众不同,被称为一件特殊的乐器。歌唱“乐器”的好坏取决于歌者本身不自觉形成的方法和后天人为构建“乐器”所学来的方法有机的统一。这件乐器的功能必须通过歌唱者自身的努力来加以改造和建立。歌唱者的嗓音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人自身的变化而变化,歌唱者自身不能够透彻的了解其内部构造,在发声中会带有更多的主观因素,从而造成歌唱者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形成错误的发声方式和歌唱中的不良习惯。这些错误的发声方法就会导致歌唱者在歌唱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嗓音问题。

二、嗓音问题与科学训练

对嗓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办法是每一位歌唱者应该学习的课程,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些嗓音问题和纠正方法才能让歌唱者的艺术生命更长久。

(一)音质、音调异常

白声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白嗓。歌唱时声音听起来明亮,但音色粗糙生硬,缺乏音乐气氛,甚至嘶哑,尤其是高音区发声不集中,声音刺耳散漫,歌唱状态时下腭紧张,喉头上提,舌的中后部抬高,气息控制与共鸣腔失调。白声问题多见于初学者中,盲目的模仿歌唱家的演唱,追求大音量、高音区的唱法就会导致白声。

纠正白声应针对白声问题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在发声前应做好吸气的准备,通过深呼吸找到气息的支撑点。发声过程中应控制音量,用母音发音,发声音域应在中声区。咬字时口型上下打开,不要向两边咧嘴,口腔内应保持上腭抬高,舌头自然放平。在纠正白声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录音机的帮助,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听,这样可以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声音,为自己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二)机能异常

嗓音“乐器”的形状是由发音机体的某些可活动部分的位置决定的。这些部分主要包括咽、舌头和软腭。它们所做的不同调整仅仅意味着一件事:发出元音。元音发音的正确口形就是嗓音“乐器”的正确状态。元音发音的一般原则是:唱所有元音时,下巴都应放松,以便依赖嘴唇和舌头的各种变化决定元音的不同形状。

喉音会使歌唱者在演唱中面红脖子粗,声音僵硬沉重、缺乏音色变化,严重者声音会与呼吸支撑脱节,舌根紧张,压迫喉咙。使用喉音歌唱的歌唱者在演唱过后往往出现声音嘶哑,嗓子疲劳,体力消耗大的现象。

解决喉音问题需要歌唱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懈的训练。首先要解决呼吸问题,发声时一张嘴便把气吸深,吸满,用气息支撑声音,用腰腹肌的力量推动气息,提高共鸣腔的位置,摆脱喉部,多用头腔共鸣,感觉把声音唱到头顶上。其次是喉咙的问题,演唱时应抬高上腭,舌根放平,喉头自然放下,呼吸时做到有意识的控制。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喉音的问题的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其次,抖音对嗓音机能的影响。抖音听起来哆嗦刺耳、摇摆不定,给人以不安、烦躁的感觉,它主要是由于在演唱时气息调节不好,喉头不稳定,却为追求颤音效果而利用咽肌抖动或舌根摆动来制造声音效果而形成 ,结果导致声音干涩,发声方法错误。

建立良好的气息支持及气息控制是克服抖音的正确方法,对气息进行控制,使声音受节制,就能避免气息对声带的强烈冲击。有抖音问题的歌唱者在日常练习中应加强在中音区的训练,并用较弱的力度做长音练习,音域控制在八度以内,在声音延长时应做好气息的控制和支持,让咽部肌肉和舌根保持在较松驰的状态,力求发声平稳,在声音获得良好的状态后将声音轻松的放出来,这时就能自然而然的唱出自然的颤音。

(三)共鸣异常

舌音听起来像把声音吞在了嗓子里,咬字含混不清,缺乏共鸣。是由舌根生硬,过于向后压低,口腔不能张开,把声音都停留在舌根和软腭的后部而形成的。

舌音问题出现后,可以借助提笑肌的方法,扩大口腔内部的开度,让舌头向前移,舌尖触到下牙根处,使咽腔畅通,这样声音就会唱到硬腭上,而不是窝在嗓子里,少用胸腔共鸣,而用头腔共鸣,发声时多在中音区做练习,让口腔的肌肉状态习惯正确的方法,之后在做扩展音域的训练。

其次,鼻音对共鸣的影响。这是由于演唱中发声方法运用不当而出现的,听起来声音晦暗沉闷、缺少光彩、瓮里翁气。歌唱状态下软腭无力下塌,舌头中后部上抬,使软腭与咽壁的空间加大,后口腔狭窄,声波失去口、咽腔共鸣。

纠正鼻音问题主要应做到发声时保持唇部的松弛、活动自如,丢掉下巴,防止下巴紧张而引起的喉头紧张,出现压嗓子的情况,保持舌头的平稳,尤其是舌头中后部不要抬高。在歌唱过程中应保持软腭抬高,口腔外部放松,呼吸时控制气息均匀的放出来,而不要一张嘴就让大量的气流冲出来,这样在口腔状态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气息就会进入鼻腔内,要感到气息支撑声音打在硬腭上。

三、摆正心态解决嗓音问题

歌唱者的艺术嗓音需要经过长期的科学训练,需要歌唱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坚持,要求歌唱者不但要有一个美好的声音更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对嗓音问题的认识和纠正贯穿在声乐学习的全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歌唱者都应回到老师的课堂中去对自己的嗓音进行检测和修正。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杨和钧.艺术嗓音保健之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4]甄立夫.科学练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杨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作者简介:

杜士武,副教授,博士,中国艺术医学协会理事,任职于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和艺术嗓音医学。

猜你喜欢
训练歌唱
歌唱百年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歌唱十月
青少年田径专项运动员选材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足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