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悠悠醴陵彩

2014-02-12 02:26何湘陵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瓷业醴陵彩瓷

何湘陵

釉下五彩瓷之始

釉下彩是彩绘瓷的一种独特的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用颜色在素坯上绘制纹样,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纹饰隐于釉下,色彩经久不变。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和醴陵釉下五彩等都属于釉下彩系列。

釉下彩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最初只是简单地褐色点彩,并没有刻意绘饰。真正的釉下彩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创烧于唐代,因为是在长沙郊区铜官镇首次发现,所以又名“铜官窑”。它代表着中国陶瓷釉下彩装饰的起点,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醴陵釉下五彩瓷产生于20世纪初叶,虽然历史不长,却蕴涵着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它继承了长沙铜官窑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不断发展和改进创新。它以缤纷五彩的色调,清新优美的艺术风格,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术,独特的审美品格而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

(1)明国初期

著名人士熊希龄(子秉三,1860—1950,湖南省凤凰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极有思想的政治家,颇具社会影响力。民国成立后,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部长。光绪三十年,他作为参赞官东渡日本出洋考察,期间,他注意到日本的瓷器选料优良,做工精致,而中国的瓷器在某一些方面明显的落后与日本,于是萌生了振兴中国瓷器的愿望。回国后,他即刻上书湖广总督端方,提出一设学堂、二设公司的建议。接着他到醴陵实地考察,并亲自呈请政府拨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次年又成立了湖南瓷业公司,并亲自担任学堂校长和公司的总经理。瓷业学堂设陶画、辘轳、模型三科,分永久、速成(六个月为一期)两班授课。除了请本省各地师资外,还聘请日本技师安田乙吉等来传授技艺。瓷业公司则下设圆器厂、琢器厂、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等,引进日本精良设备,更新管理观念,积极改进工艺,广集优秀人才,不惜工本选择优良原料,精益求精地加工制作,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工艺技术,都具有开创性的革新,成为中国近代发展高端陶瓷产业的先驱。熊希龄对醴陵瓷业提出了由生产粗瓷转为生产细瓷的重要要求,他认为,生产高质量的细白瓷,才是醴陵瓷的出路。观察事物眼界之高远,认识瓷业见解之深刻令人佩服。

瓷业公司的首批技术人员,就是1906年有瓷业学堂培养的第一批速成班学员,他们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司成立初,色料是从日本进口,在他们的努力下,1908年成功研制出了草青、海碧、艳黑、褐色和玛瑙红等五种釉下彩颜料,从此有了自己制作的颜色,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与此同时,他们还对烧成进行了改进,采用“三烧制”的方法,烧制出前所未有的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应运而生。从此改变了醴陵瓷业状况,一跃步入生产高端细瓷的行业。

在1907年到1915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与其他瓷器先后赴湖北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分别荣获第一等之奉奖、最优奖和金牌奖。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可是在旧中国,醴陵釉下彩瓷只是风行一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它的第一个兴盛时,前后只有二十三年。1918年间湖南瓷业公司遭到北洋军阀以及日军蓄意的破坏,厂房和机器停顿。后来由于整个醴陵瓷业日益凋令,到1930年前后,随着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模范窑业工场以及一些商办瓷厂的相继倒闭,釉下五彩瓷器也就基本上停止生产。在那些岁月里,艺人们“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技艺濒于失传。设备几乎全部被捣毁,以至这一产业一度处于停顿状态。后来由于整个醴陵瓷业日益凋令,到1930年前后,随着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模范窑业工场以及一些商办瓷停顿。

(2)解放初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醴陵瓷业逐渐复苏,1955年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致力于恢复釉下彩工艺,积极寻找老一辈的陶瓷艺人,传授技艺给年轻人,使停产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得以恢复。但由于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器解放前整整二十年停止了生产,因此缺乏传授技艺的人才,后来通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才在醴陵一个偏僻的乡村找到了一位失业还家务农近二十年的釉下彩老艺人吴寿祺先生,这时他已经是年近古稀而幸存的老人了。吴老先生被请出来之后,担任了陶瓷研究所的技师,专门研究和传授釉下五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吴老恢复了青春的活力,精神焕发,谦逊勤奋、把自己毕生的技艺传给了后辈,通过培训艺徒和举办业余训练班等方式进行教学,技艺队伍不断扩大,新生力量茁壮成长,这样就使醴陵釉下彩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邓文科、李人中、丁华汉、佘华、易炳萱、邓景渊、陈杨龙、温月斌等人都是那时候开始从艺的。经过多年的努力,频临灭绝的釉下五彩瓷不仅恢复了活力,而且在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以及色料品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烧成技术上改柴窑为煤窑、改三烧制为两烧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装饰题材与内容方面也有很大的扩展,有以前的花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人物、花鸟、山水、虫鱼、走兽及龙凤、书法、印章等全面展现繁荣的局面。装饰手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勾勒技术外,在图案设计、色彩处理与综合技术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的美誉。

此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醴陵群力瓷厂都先后多次承担了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生产釉下五彩瓷器,为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馆和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宴会厅、湖南厅以及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国大厦、毛主席纪念堂等处提供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作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被人们誉为“红色官窑”。

(3)改革开放时期至两千年代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营企业受到市场冲击纷纷改制,各种规模的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使一大批釉下五彩技艺人才流入私有制企业,促使了整个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继民国初期湖南瓷业公司技术人员外流以来的第二次技术人员结构性大调整。两千年代初,许多醴陵釉下五彩瓷技术人员纷纷外出就业,特别是上海汉光集团的这批技术人员,他们不但打工挣钱,还带回了汉光集团的雅致如歌的带有学院文人味的设计和表现技巧,从而推动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设计与生产的再次创新和发展。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一大批专门从事釉下五彩艺术瓷、陈设瓷生产的企业应运而生,醴陵釉下彩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许多艺术瓷的生产企业,在新形势适应市场需求做出了不懈努力,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艺术家创作群体,不断推出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并承担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组织机构用瓷的重要任务,为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陶瓷艺术发展增添了光彩。

2007年11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和谐之美”——中国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展;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4月,“历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展出。2010年,醴陵获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对醴陵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8月15日,湖南醴陵13家企业被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批传承基地,使“醴陵釉下五彩瓷烧成技艺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0年7月,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烧成技艺进入上海世博中国元素区瓷坊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演,创制了《万花赏》瓶赠送给联合国永久收藏。作为专题报道性质的节目,《国宝档案》揭开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神秘面纱,深度解读醴陵釉下五彩瓷,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瑰宝的独特风采。类似大规模的展览和宣传,使世人更加了解中国湖南,了解陶瓷文化,了解醴陵釉下五彩瓷。

时至今日,随着传统文化的渗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醴陵釉下五彩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之后,在表现手法、装饰技艺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2]《醴陵釉下五彩瓷》邓文科

[3]《醴陵瓷》甲申

猜你喜欢
瓷业醴陵彩瓷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近代景德镇瓷业改良路径与实践困境
邹幸 陶瓷艺术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
——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2018·醴陵收藏名瓷春节展在醴陵瓷谷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