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2014-02-13 10:58陈景新王云峰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制造业

陈景新+王云峰

内容摘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选取制造业19个行业,以省份作为区域单元,采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两个指标,构建了1980-2011年25年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和三种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化趋势表现为分散-集中-分散三个阶段;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势出现分化,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除化纤制造呈现出分散-集中走势外,其他产业分散和集中趋势不明显。

关键词:制造业 产业区位 产业地理集中 实证研究

引言

产业集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逐步形成了东、中和西部三大经济带。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许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产业集聚的变动趋势,验证现有的理论解释,既具有理论意义,又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的增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产业集聚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借助D-S模型来解释产业集聚现象。M.Amiti(1998),J.I Haaland等(1999),Brülhart,Marius(2001)等的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欧盟国家大多数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明显增加。对于我国产业集聚的研究,Young(2000)的研究认为:1978-1997年中国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呈下降趋势。范剑勇(2004)、罗勇和曹丽莉(2005)等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20世纪80年代,我国多数产业地理分布趋于分散,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产业地理集中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对比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实证研究主要以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具有研究期间长、视角多、数据详实等特点,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明显不足。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存在着研究期间短、使用横截面数据、研究视角单一等缺点。本文研究贡献在于:使用1980-2011年25年时间序列数据,同时使用产业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标,既研究了我国制造业整体,又对三种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研究方案设计

(一)区域界定及样本选择

本文以省份作为区域单元,选择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为了数据前后一致,将重庆数据并入四川省,海南数据并入广东省。

根据行业范围一致性和数据可得性两个原则,本文选择19个制造业二位数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以下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一,将1994年以前食品制造业和饲料工业两个行业数据合并,对应1994年以后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并数据;第二,将1994年以前石油加工业和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两个行业数据合并,对应1994年以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第三,将1994年以后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两个行业数据合并,将2002年以后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两个行业数据合并,对应1994年以前的机械工业。数据处理完以后,研究对象由19个变成17个,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C13+ C14)、饮料制造业(C15)、烟草制品业(C16)、纺织业(C17)、造纸及纸制品业(C2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2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6)、医药制造业(C27)、化学纤维制造业(C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2)、金属制品业(C34)、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C35+C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C41)。

(二)产业地理集中指标选择

本文同时使用产业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两个指标来展开研究。产业绝对地理集中指数主要衡量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绝对集中程度,其公式为:

(1)

其中:SAk为k产业绝对地理集中指数,H为赫芬达尔指数,m为区域的个数, Ski表示k产业在i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份额。

产业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主要衡量某产业的地区分布不同于平均分布的程度,其公式为:

(2)

其中:SRk为k产业相对地理集中指数,其中m为区域的个数,Ski 同上;Si 为i地区整个制造业占全国的份额。

(三)研究数据及来源

国内外文献一般使用就业、工业总产值或者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本文采用工业总产值现价数据,理由:就业数据质量差;工业总产值能更好地反映生产总规模;所选指标是计算份额的变化,价格水平的影响可以不用考虑。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历次工业普查数据。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制造业整体变动趋势

按照公式(1)、(2),计算了17个产业1980-2011年25年的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用这17个产业的简单平均值和加权平均值来衡量制造业整体的地理集中变动。如果用a和r分别代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下同),则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发现:首先,我国制造业的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的走势基本一致,但是简单平均值的走势更为平滑。其次,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化情况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1年,制造业的地理分散趋势明显;第二阶段1992-2005年,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不断增加,集中趋势明显,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达到最大值;第三阶段2006-2011年,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出现下降趋势。1980-2011年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明显的倒U型,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一致。endprint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

1.产业分类。进行产业划分最常用的指标有两个:第一个指标是人均固定资产,用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该指标越低,表明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越高。曲(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第二个指标是劳动密度指数,其公式为:

LAB=(Li/Vi)/(L/V) (3)

其中Li为i行业的就业人数,Vi为i行业的总产值,L为整个制造业的总就业人数,V为整个制造业总产值。一般将1作为分界点,如果LAB>1,则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反之,则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吴三忙、李善同(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研究。

本文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情况:第一,同时采用劳动密度指数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两个指标。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历次工业普查资料。计算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陈诗一(2011)。第二,采用二分法。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所有产业中分离出来,本文将产业分为三组,分类原则为: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0.8≤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指数<0.8属于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值进行升序排列,前六名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间六名是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五名是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使用所选指标从1992-2011年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缺少1995、1996、1998三年数据)。对比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发现,分类结果基本一致。6个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6个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5个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有5个、4个、4个完全一致。对于存在差异的4个产业,造纸及纸制品业(C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基本是介于相邻的产业类型之间,没有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用这两种分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可靠。下面依据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的产业分类结果,分别研究三种类型产业的变动趋势。

2.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金属制品(C34)、仪器仪表(C41)、电气机械制造(C39)、纺织业(C17)、非金属制品(C31)、通用设备+专用设备(C35+C36)。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2所示,字母a和r分别代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下同)。

3.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农副加工+食品制造(C13+ C14)、造纸业(C22)、计算机通信设备(C40)、交通设备制造(C37)、医药制造(C27)、饮料制造(C15)。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3所示。

4.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化学原料(C26)、黑色金属加工(C32)、化纤制造(C28)、石油加工(C25)、烟草加工(C16)。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4所示。

5.结果分析。通过对上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第一,产业相对地理集中指数起伏较大,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走势较为平滑。

第二,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的走势一致,1980-1991年,两指数震荡下行;1992-2004年,两指数开始不断上升,2004-2011年,两指数出现下降趋势,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表明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已经发生,特别是2004年以后,产业开始进入分散状态。

第三,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势出现分化, C13+ C14、C22、C40三个产业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而C37、C27、C15的产业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波动比较小,相对平稳。

第四,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化纤制造(C28)在1980-1991年,两指数不断下降;1992-2011年,两指数开始不断上升,目前仍处于上升过程中,呈现分散-集中走势, C26、C32、C25、C16四个产业的两个指数走势平稳,看不到明显的产业分散和集中现象。

结论

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情况,本文研究结论为:

第一,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一致,与美国制造业长期走势一致。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产业发展。

第二,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已经发生区域产业转移。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通过引导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来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2.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3.曲.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J].世界经济文汇,2010(6)

4.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10)

5.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3)endprint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

1.产业分类。进行产业划分最常用的指标有两个:第一个指标是人均固定资产,用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该指标越低,表明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越高。曲(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第二个指标是劳动密度指数,其公式为:

LAB=(Li/Vi)/(L/V) (3)

其中Li为i行业的就业人数,Vi为i行业的总产值,L为整个制造业的总就业人数,V为整个制造业总产值。一般将1作为分界点,如果LAB>1,则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反之,则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吴三忙、李善同(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研究。

本文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情况:第一,同时采用劳动密度指数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两个指标。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历次工业普查资料。计算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陈诗一(2011)。第二,采用二分法。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所有产业中分离出来,本文将产业分为三组,分类原则为: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0.8≤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指数<0.8属于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值进行升序排列,前六名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间六名是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五名是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使用所选指标从1992-2011年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缺少1995、1996、1998三年数据)。对比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发现,分类结果基本一致。6个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6个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5个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有5个、4个、4个完全一致。对于存在差异的4个产业,造纸及纸制品业(C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基本是介于相邻的产业类型之间,没有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用这两种分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可靠。下面依据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的产业分类结果,分别研究三种类型产业的变动趋势。

2.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金属制品(C34)、仪器仪表(C41)、电气机械制造(C39)、纺织业(C17)、非金属制品(C31)、通用设备+专用设备(C35+C36)。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2所示,字母a和r分别代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下同)。

3.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农副加工+食品制造(C13+ C14)、造纸业(C22)、计算机通信设备(C40)、交通设备制造(C37)、医药制造(C27)、饮料制造(C15)。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3所示。

4.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化学原料(C26)、黑色金属加工(C32)、化纤制造(C28)、石油加工(C25)、烟草加工(C16)。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4所示。

5.结果分析。通过对上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第一,产业相对地理集中指数起伏较大,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走势较为平滑。

第二,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的走势一致,1980-1991年,两指数震荡下行;1992-2004年,两指数开始不断上升,2004-2011年,两指数出现下降趋势,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表明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已经发生,特别是2004年以后,产业开始进入分散状态。

第三,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势出现分化, C13+ C14、C22、C40三个产业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而C37、C27、C15的产业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波动比较小,相对平稳。

第四,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化纤制造(C28)在1980-1991年,两指数不断下降;1992-2011年,两指数开始不断上升,目前仍处于上升过程中,呈现分散-集中走势, C26、C32、C25、C16四个产业的两个指数走势平稳,看不到明显的产业分散和集中现象。

结论

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情况,本文研究结论为:

第一,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一致,与美国制造业长期走势一致。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产业发展。

第二,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已经发生区域产业转移。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通过引导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来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2.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3.曲.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J].世界经济文汇,2010(6)

4.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10)

5.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3)endprint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

1.产业分类。进行产业划分最常用的指标有两个:第一个指标是人均固定资产,用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该指标越低,表明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越高。曲(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第二个指标是劳动密度指数,其公式为:

LAB=(Li/Vi)/(L/V) (3)

其中Li为i行业的就业人数,Vi为i行业的总产值,L为整个制造业的总就业人数,V为整个制造业总产值。一般将1作为分界点,如果LAB>1,则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反之,则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吴三忙、李善同(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研究。

本文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情况:第一,同时采用劳动密度指数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两个指标。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历次工业普查资料。计算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陈诗一(2011)。第二,采用二分法。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所有产业中分离出来,本文将产业分为三组,分类原则为: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0.8≤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指数<0.8属于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值进行升序排列,前六名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间六名是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五名是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使用所选指标从1992-2011年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缺少1995、1996、1998三年数据)。对比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发现,分类结果基本一致。6个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6个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5个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有5个、4个、4个完全一致。对于存在差异的4个产业,造纸及纸制品业(C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基本是介于相邻的产业类型之间,没有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用这两种分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可靠。下面依据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的产业分类结果,分别研究三种类型产业的变动趋势。

2.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金属制品(C34)、仪器仪表(C41)、电气机械制造(C39)、纺织业(C17)、非金属制品(C31)、通用设备+专用设备(C35+C36)。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2所示,字母a和r分别代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下同)。

3.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农副加工+食品制造(C13+ C14)、造纸业(C22)、计算机通信设备(C40)、交通设备制造(C37)、医药制造(C27)、饮料制造(C15)。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3所示。

4.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化学原料(C26)、黑色金属加工(C32)、化纤制造(C28)、石油加工(C25)、烟草加工(C16)。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4所示。

5.结果分析。通过对上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第一,产业相对地理集中指数起伏较大,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走势较为平滑。

第二,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的走势一致,1980-1991年,两指数震荡下行;1992-2004年,两指数开始不断上升,2004-2011年,两指数出现下降趋势,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表明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已经发生,特别是2004年以后,产业开始进入分散状态。

第三,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势出现分化, C13+ C14、C22、C40三个产业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而C37、C27、C15的产业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波动比较小,相对平稳。

第四,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化纤制造(C28)在1980-1991年,两指数不断下降;1992-2011年,两指数开始不断上升,目前仍处于上升过程中,呈现分散-集中走势, C26、C32、C25、C16四个产业的两个指数走势平稳,看不到明显的产业分散和集中现象。

结论

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情况,本文研究结论为:

第一,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一致,与美国制造业长期走势一致。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产业发展。

第二,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现分散-集中-分散走势,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已经发生区域产业转移。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通过引导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来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2.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3.曲.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J].世界经济文汇,2010(6)

4.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10)

5.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