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局的前景

2014-02-17 01:14
北京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改革

文 鲁 薇

中国政局的前景

文 鲁 薇

从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看,此前外界猜测、期待的多项改革全部都兑现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幅名符其实的全面深化改革蓝图。这也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中国拉上改革开放之路以来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书,对中国走什么路、向何处去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2013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据俄罗斯主流媒体报道,习近平在与普京会谈时曾说:“我觉得,我和你的性格很相似。”

俄罗斯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纳和东方政治制度的坚持使其数个世纪来处于东西两种文化的双重性与斗争性之中。普京在俄罗斯获得广泛支持,某种意义上表明,俄罗斯已经从全盘接纳西方的“休克”迷信中走出,探索一条基于自身发展历史、汲取西方经验与理念的发展道路,以实现“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梦想。

回顾历史,十八世纪的中国在伏尔泰等人看来,从开明专制、能人中国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都值得让西方世界寻找到精神的指教、制度发展的引导等,种种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最近有美国学者出书说,杰斐逊在担任美国驻法大使期间,曾购买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试图将中国制度作为美国国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模板。

然而,十九世纪欧洲军事力量的大跃进让中国的正面形象遭到了破坏,与俄罗斯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纳不同,中国是在衰落的过程中不得不被动地接纳西方文化。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全盘西化”,这个论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二百年。从救国到建国到强国的历程已经无数次证明,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这些论争和探索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再次面临数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经济全球化本身是由美国政府和跨国资本力量联合推动的,全球化更被很多人认为实质上就是美国化。实际上,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在追求发展和超越的同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不同程度地效仿美国,从消费观、生活方式、文化形态到金融制度等方面,搭上了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列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全球市场。中国的政治体制建设也从未停滞,一直处于不断适应和调适的过程中。

但是,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愈来愈依赖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状况急剧恶化,加上布什的“美国新世纪计划”的破产,今天的美国危机重重,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显。“老师不灵”了,再盲目照抄美国模式来推动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这种做法已经难于赢得普遍支持与社会共识。

就像习近平多次强调的,中国正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没有走过”和“没有做过”,就意味着存在对走怎样的路、做怎样的事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思想上对道路、制度和方向等的认识存在不一致。至少要有普京那样作为政治强人的霸气——这成为一种中国式的大众政治授权。而在这种大众政治授权的民意基础之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北京的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教授金灿荣说,新的委员会将是“中国版”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后者是协助美国总统制订外交政策的协调机构。金说,“这是形势的需要——因为外部战略日趋复杂。”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被众多分析视为“重大理论突破”,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后一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仔细研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等原著会发现,尽管市场观念是斯密构建社会经济秩序的灵魂,但是,市场被他视为政府的工具,也就是他对分工与市场关系的探讨是建立在假定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基础之上。并且,愈来愈多的研究发现,在整个十八世纪,贸易和市场在中国比欧洲更发达,亚当・斯密本人也承认他那个时代中国的“国内市场”可能与欧洲各国市场加起来一样大,是一“自然的”市场经济道路。所以,第一,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二者是有区别的;第二,市场经济对中国而言不是舶来品,斯密曾经把十八世纪的中国视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典范。理解了亚当・斯密对于市场经济的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口号,也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说法背后的深意。

两天之内,西方舆论评判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调门,从批评到赞扬,从负面到正面,出现了几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美国财长雅各布・卢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后,以“雄心勃勃”来形容中国的改革议程。他认为“方向具有重大意义,但改革的特色与步骤也很重要。”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成认为,这是中国二十年来最市场化和最全面的改革一揽子计划,尤其是推进司法独立的具体步骤更令人鼓舞。路透社指出,北京宣布三十年来最大胆的一整套经济和社会改革计划,有助于驱除人们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兴趣不大的疑问。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共政治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自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一年来,政坛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直白、通俗的语言风格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是语言风格,习近平上任以后,遏制了官员奢侈行径,在反腐问题上的大刀阔斧,在经济问题上的简政放权,在作风上体现出一种“务实”的风格。尤其是习亲自签署的《决定》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非常之大,套用一句网络用语就是:“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其中也透露出了一个信号:即整个社会大环境变了,开始由精英社会走向大众社会。

所以,被认为真改革也罢、被认为中庸之道也罢,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任务。如果这些任务只是口号,看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但不能落到实处、不能解决问题,那么,“中国世纪”也就是一个梦想或者构想,不会成为现实。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社长

责任编辑 薄茹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