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关节型40例疗效观察

2014-02-20 08:32贤清惠孙立华于明启贤述良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1期
关键词:忍冬藤肿痛紫癜

贤清惠 孙立华 汪 宏 于明启 贤述良

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 1 儿科 2 内科 3 中医科 266300

过敏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淤点、淤斑,压之不褪色为特征。现代医学将本病分为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混合型等。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40例过敏性紫癜关节型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4年2月门诊及住院过敏性紫癜关节型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40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及关节肿痛,为混合型。按入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男12例,女9例,其中4岁1例,5~7岁7例,8~14岁13例,平均年龄9.1岁,病程3d~2周。膝、踝关节肿痛15例,膝关节积液1例,肘、腕关节肿痛6例,单侧关节肿痛12例,双侧关节肿痛9例。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其中4岁1例,5~7岁6例,8~14岁12例,平均年龄9岁,病程2d~2周。膝、踝关节肿痛14例,膝关节积液1例,肘、腕关节肿痛5例,单侧关节肿痛11例,双侧关节肿痛8例。实验室检查:两组病例外周血无1例异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皆阳性。两组患儿在外均未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临床类型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儿科学》教材[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儿科学》教材[2]。

1.2.2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诊断标准;(3)年龄3~14岁之间。

1.2.3 排除标准:(1)与纳入标准不符;(2)不按规定用药或中断治疗或对本次服药过敏者;(3)有肾衰或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病。

1.3 治疗与辩证

1.3.1 对照组常规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1~2mg/(kg·d)分3次口服。特殊情况下,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5~10mg/kg,应用维生素C、钙剂、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等,抗凝药物治疗采用双嘧达莫、肝素等。对激素反应不佳或依赖者,或紫癜、淤斑难消退及关节肿痛难消者,可用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甙等。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营热内迫型;热毒蕴结、血热痹阻型;湿邪壅盛、痹阻经络型;淤血痹阻、经络阻滞型。

风湿痹阻、营热内迫型:头痛、肘膝腕踝等关节肿痛,呈游走性,甚则活动受限,或伴发热,全身皮肤紫癜散发,尤以臀部及下肢居多,呈对称分布,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治则:祛风化湿,清营散痹通络。自拟祛风化湿散痹通络消癜汤加减。药用:忍冬藤、连翘、赤芍、茜根、炒黄芩、络石藤、豨莶草、汉防己、秦艽、徐长卿、防风、丹皮、当归、甘草。加减法:腹痛加白芍、元胡,头痛甚加僵蚕。

热毒蕴结、血热痹阻型:皮肤出现青紫淤点、淤斑,或伴发热,心烦口渴,斑疹深红,膝踝肘腕等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局部有热感,或伴尿血、便血,或有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或脉数有力。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痹通络,自拟凉血解毒通络消癜汤加减,药用:忍冬藤炭、连翘、紫草、水牛角、赤芍、丹皮、茅根、茜根、槐花、炒黄芩、蒲黄炭、生地炭、丝瓜络、甘草。加减法:腹痛重加白芍,尿血加小蓟,便血加地榆炭。

湿邪壅盛、经络痹阻型:皮肤紫癜色暗,脘腹胀闷,身困体重,关节肿痛,重者,关节或有积液,活动不便,或伴恶心、呕吐,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滑。治则:健脾利湿,散痹通络。自拟健脾利湿散痹通络汤加减。药用:苍术、茯苓、汉防已、生薏仁、泽泻、滑石、木瓜、五加皮、地龙、川牛膝、川芎、大腹皮。加减法:倦怠乏力加党参,浮肿及关节积液加豬苓、冬瓜皮;蛋白尿者加石苇、蝉蜕。

淤血痹阻、经络阻滞型:紫癜暗红或紫暗,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肌肤甲错,眼眶暗黑,舌质紫暗,有淤斑,脉细涩。治则:化淤散痹,通络消癜。自拟化淤散痹通络消癜汤加减。药用:忍冬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鸡血藤、蒲黄、丹参、赤芍、丹皮、茜根、益母草、花蕊石、甘草。

同时,自拟消肿止痛散淤消癜汤外治熏洗,收效甚佳。处方:忍冬藤、荆芥、蝉蜕、连翘、鸡血藤、秦艽、浮萍、僵蚕、白癣皮、地肤子、紫草、威灵仙、青黛、制乳香、制没药、黄柏、丹参、槐花、海桐皮、甘草。以上药用量:鸡血藤、忍冬藤、槐花各20g,青黛3g,余者皆10g,6岁以下半量。上肢关节肿痛加桑枝10g,下肢关节肿痛加川牛膝10g。将上药加水500~600ml水煎15min,将药液滤出,置于盆中,凉至取熏洗时(切勿烫伤),先用药蒸气熏关节等患处,待凉至可洗时,用药棉或纱布蘸药液外洗关节及斑疹处,可用纱布叠4~6层,蘸药液外敷肿痛关节上,反复熏洗外敷至凉为止,可加温重复外洗,每服日煎3次,外洗3次。禁忌:皮肤破溃、血疱、伤口及组织发炎、溃烂及对该药过敏者。

1.3.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治疗后未再出现皮疹及关节肿痛,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治疗后,皮疹明显消失,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皮疹减少,关节肿痛减轻,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治疗后,皮疹及关节肿痛仍反复出现,其他症状、体征亦无明显改善。疗程:4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21例,治愈18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5.2%;对照组19例,治愈13例,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愈率68.4%,总有效率89.5%,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缩短,详见表1。

表1 两组过敏性紫癜关节型患儿治愈病例关节肿痛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syndrome)(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约1/3病例可出现关节症状。近几年来,过敏性紫癜关节型的发病率有升高的势头,给患儿带来巨大痛苦,引起医生和患儿家属的重视。现代医学目前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国内外有众多报道,但对肾损害的评价不一,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和阻止本病的复发等方面尚存在质疑和争论,也是临床上亟待克服的难题。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为外感风热时邪和戾气等侵入肌腠,毒热蕴结,伏于营血,经络痹阻,邪热迫血妄行,络破血溢,流于皮下及关节;或夹湿痹阻关节及经络,气血淤滞不通,不通则痛,致使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有积液等。笔者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对四个不同证型,给予了针对性的中医治疗。同时采用了内服加外敷(洗)等内外同治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外用药中自拟了消肿止痛散淤消癜汤加减,外敷外洗,加快缓解和消除症状。缩短了病程,解除了患儿痛苦,增加了疗效,易于操作,且无副作用,易被患儿接受。消肿止痛化淤消癜汤中,忍冬藤、连翘、青黛、紫草、槐花、黄柏清热凉血解毒化斑通络;荆芥、浮萍、威灵仙、蝉蜕、秦艽、僵蚕、白癣皮、海桐皮、地肤子祛风化湿、消癜、通络;丹参、鸡血藤、制乳香、制没药化淤行血,消肿止痛活络;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化斑、祛风化湿、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在治疗本病中,早期应根据辨证施治,采用祛风化湿、清热、凉血、解毒、通络;湿邪偏盛,痹阻经络者,应健脾利湿通络,兼有湿热者,则宜清热利湿;有淤血痹阻于关节,则应活血化淤,通过活血化淤、散痹通络,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血淤症状能较快改善。近年研究证实,本病患者免疫复合物形成后,在循环和沉积于血管壁的过程中,有74%可引起血管内凝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活血化淤法可改善微循环,对抗血小板凝聚、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起到抗凝剂类似的作用,较西药抗凝剂更加安全可靠,且无副作用。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因风、湿、热、毒、淤等是本病主要致病因素,对阳气素盛的患儿,不宜滋补太过,更不宜用过多的温补之品。疾病痊愈后,应适当休息,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异体蛋白质及鱼虾等易过敏食物及药物及预防注射等,防止复发。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184.

[2] 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8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

猜你喜欢
忍冬藤肿痛紫癜
忍冬藤提取物抗结肠癌作用研究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雨后山居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小方子治疗咽喉肿痛
一测多评法用于忍冬藤多成分含量测定的适用性研究
日粮添加灰毡毛忍冬藤叶粉对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与脂肪代谢的影响
自拟吉杰呐博“粗茎秦艽”散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痛40例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