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珺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筑史木构历史

贾珺

JIA Jun

B.1970

199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

1998年3月我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从郭黛姮先生,开始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3年半之后毕业留校。求学期间,除了郭先生之外,还亲炙建筑史研究所汪坦、吴焕加、徐伯安、陈志华、楼庆西、王贵祥、吕舟、张复合诸先生以及其他系所周维权、秦佑国等先生的教诲,当年传道解惑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师泽深厚,难以尽述。我个人以为,就建筑史学科而言,清华自梁先生以来形成了很好的学术传统,概括来说,就是严谨、踏实同时又有开放的视野,既关注大局又不忽略细节,不说空话,因此几十年来成果斐然。清华建筑史专业只收研究生,毕业生不算多,但其中颇出了些杰出的校友,比如张锦秋、马国馨、赖德霖。相信读书期间,每位建筑史的研究生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真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受益终生。

1 《北京私家园林志》

2 《建筑史》论文集

3 《北京四合院》

4 《中国皇家园林》

WA:您最近最感兴趣的建筑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贾珺:无论是以前还是最近,我都对木质材料最感兴趣。“木”是五行之一,也是所有常用建筑材料中唯一来自于生物体的材料,虽然强度和耐久性不及砖石,在古代却具有造价低、运输方便、容易加工等优点,同时也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只要精心设计、注意保养,用木材同样可以创造出雄伟坚固的建筑并长期屹立不倒。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体系,工艺精湛,几乎将木质材料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科学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历史很悠久,上古时期的巢居和穴居已经开始使用木骨架结构,到汉代其基本体系已经基本成熟;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的境地,出檐深远,造型舒展大气;宋代逐渐向精巧细致的风格和标准化的设计施工方向发展,出现了《营造法式》这样划时代的巨著;元代木构建筑比较灵活,并进一步有简化的趋势;明清时期更多通过群体来表现,单体建筑体量变小,出檐变小,制度更加定型化。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古代的木构建筑大多已经不存在了,如汉代井干楼、北魏永宁寺塔、唐代含元殿那样的杰作只能留在隐约的想象中,但通过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北京紫禁城这些幸存的遗构,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曲木头谱写的乐章是何等的恢宏激荡。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根据木构件的作用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两个系统,前者指承重的结构部分,比如梁、柱、檩、斗栱,组成严密的框架体系;后者指围护、装修性的附属部分,比如门窗、隔断、天花。《营造法式》中提出了“以材为祖”的概念,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模数制度,极大地简化了设计和施工的程序,强化了木构建筑的优越性。

中国古代建筑所有的构件除了相应的功能之外,同时都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大木构件因为木材特有的材料性能而表现出浪漫的线性之美,与书法艺术殊途同归,例如,上下均有收分的梭柱和弯曲的月梁在视觉上富有弹性的力量,屋顶椽架的举折之势更有一番灵动之气,被《诗经》赞誉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附着在木构件之上的精美木雕和油漆彩画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赋予建筑以微妙的细节和绚丽的色彩。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木头这种令人尊敬的建筑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的木构建筑日渐式微,今天我们的现代建筑基本上已经是西方建筑的势力范围,传统的木结构方式甚至被看做是落后的象征。但实际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模数化设计、预制装配式的施工方式以及造型、空间方面,恰恰与现代建筑的不少理念有契合之处,注重细节的营造理念更值得今人反思。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木构建筑体系,而当前国外一些新建筑对木结构又有新的发展,可见木头这种材料历久弥新,仍具有旺盛生命力。

WA:您能否简述个人对建筑历史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建筑实践中应用建筑历史的经验?

贾珺:宋朝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筑创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种源泉的滋润,比如日常生活的经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最新的科技发明等,但我们不应忽略,建筑历史也是其中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地尊重过往,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启迪未来。

我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建筑设计院工作过3年,后来因为个人兴趣的原因转向建筑史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建筑成就卓著,遗产众多,文化积淀丰厚,永远值得后人珍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全世界几千年来创造出无数的建筑杰作,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至于如何在建筑实践中应用建筑历史的经验,答案因人而异。我个人以为,以中国古代建筑而言,就可以在不同层面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比如顺应自然的选址方式、庭院式的群体布局、具有书法线条美感的单体造型、丰富的装饰和色彩、多元的文化寓意等等。对于具体的某个项目来说,所侧重的方面可能是不同的。前辈学者和建筑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但还远远说不上成功。当代的建筑历史研究仍有很多空白之处,理论建设尤其相对薄弱;执业建筑师往往缺乏历史知识,对传统建筑较为轻视。未来需要建筑史学者与广大建筑师共同努力,继续探讨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建筑史木构历史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