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研究
——基于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

2014-02-23 13:30李海燕
武陵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协同制度

李海燕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

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研究
——基于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

李海燕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

目前国内尚无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系统研究,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问题已有的研究,其主流方法还局限于线性的单因素静态分析,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经济学、演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推进这一研究,并形成综合性的协同演化分析框架。因为低碳生活方式支撑应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并协同演化,才能形成放大的协同支撑力;协同演化遵循一定的逻辑过程并能基于此构建由层次结构模块、动力机制模块、功能形态模块、新的有序模块等四大模块有机构成的理论模型;协同演化具有多向因果关系、多层级和嵌入性、非线性和复杂性、正反馈和有机性、路径依赖和可控性等五个基本特征,其动力机制包括国际社会目的性控制与反馈力、支撑体系内在确定性协同力以及支撑体系随机性动力。

低碳生活;支撑体系;协同演化

协同演化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1964年生物学家Ehrlich和Raven首先提出了“协同演化”的概念,指出物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并协同演化的。20世纪80年代后,协同演化的理论从生物学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成为社会发展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战略观点,认为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知识、价值、组织、技术和环境等相互影响的各种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协同的演化关系,揭示了相互影响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共同演化的进化机制。协同演化理论独特的分析范式和广泛的包容性,使其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是本文考虑研究角度的一个理论背景。在笔者看来,协同演化的分析范式是适于本文研究对象的。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问题的认识,不应当是线性的单方面支撑措施的叠加,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支撑,应当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有协同演化功能的有机整体,即支撑体系。重视和发挥这个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进化机制,有利于通过体系的功能放大增强支撑力,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巩固和品质的不断提升提供正能量。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为了解国内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问题的研究,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以“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或“低碳生活方式保障体系”为题名、关键词、摘要、任意字段、全文,选取1989~2013年的全部期刊进行精确查询,结果呈现的都是零篇。可见,目前国内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整体或系统研究尚未发现,有的只是散见于对低碳生活方式进行研究时,对其实现途径或路径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法律法规、制度安排等方面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更多的是一些从百姓日常生活方面提出的节能减排指南[1][2],或对国外践行低碳生活案例的介绍。文献检索的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问题的研究,还局限于运用分析的方法、单一因素的方法及静态的方法,这种研究状况在人们认知的初始阶段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这种线性的单因素、静态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认识上和应用方面的一些弊端。一是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问题的认识,还处于直观的就事论事层面,缺乏深刻性和本质性,更毋言合乎规律性认识;二是单因素的研究方法,只注重一个角度、一个方面,难免犯片面性毛病,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问题缺乏综合性或整体性认识;三是静态的研究方法虽便于对某一时点客观事物的描述,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条理也清楚,但忽视了这些支撑措施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尤其是对其协同演进的认识。由于存在上述理论上和应用方面的弊端,进而造成了当前有的一些支撑措施之间不匹配,甚至相互矛盾的状况。例如,有些低碳产品,由于财政税收或金融保险政策各行其是不配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亏损不愿生产;有的低碳产品市场价格太高,居民不愿购买;有的低碳产品技术没有过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无人问津;有的低碳产品的使用,缺乏社会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售后服务,群众使用很不方便,难以推广和普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说明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推广,亟需方方面面的配套支撑服务,即支撑必须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体系。支撑体系的缺乏已成为低碳生活方式难以蔚为风气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方法论告诉我们,研究方法必须适应研究任务的性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反思传统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而提倡的一种崭新的、高品质的生态生活方式。它不仅与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密切相关,而且其内部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众多子系统,涉及以亿万计的组织、家庭与个体。构成这个特殊复杂的巨大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网络关系,子系统间具有很强的粥合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就是这个特殊复杂巨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特殊复杂巨系统的一般特性。同时,其构成的组分或下层系统之间又存在与低碳生活方式复杂巨系统相匹配的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巨系统。因此,对于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研究,传统主流的线性的单因素研究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寻求综合的多因素的动态研究方法。这是因为特殊复杂的巨系统,不同于简单的巨系统是由所有构成子系统以相同的概率,在同一层次上进行相互作用,而是由其构成子系统在组织上、时间上、空间上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形成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层次结构,各层次结构间的联系是多方面、多因果、非线性的,它们以不同的概率发生相互作用,其整体的性质和功能是其构成子系统自身所没有的,不是组成子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仅用传统的线性的单因素静态分析方法,将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这个特殊复杂巨系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部分进行研究,然后简单地汇集各部分知识,以达成对总体的理解。

为此,本文尝试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经济学、演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的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着眼于整体动态地研究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架构,包括其协同演化的逻辑过程和理论模型,及其内在特性和动力机制,使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具有时空适应性、功能协同放大的支撑合力,更好地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远离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朝着生态文明的目标,不断创新低碳生活方式。

二 协同演化的逻辑过程及理论模型

演化是事物的一种运动形式,协同演化是复杂巨系统构成子系统各层次间多层次多向相互作用,在系统目的性指引和控制下的总体行为。一个可控系统其外在目的性,可以通过系统的开放性,传递并转化为系统内在目的性,成为系统运动的驱动力。因此,在考察系统的协同演化时,具有经验基础的外生变量,应当成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3]。

根据我们对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经验考察,认为它是维护、固化生活方式的条件、土壤或运行路径的防护网,是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生活方式的运行提供正的或负的能量。因此,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必须同时着手拆除其支撑体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及土壤。这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外力作用,否则难以奏效。由此,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外力或外生变量及其强度,不仅是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且,将影响着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速率和有效性,这是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前提。

在上述前提下,根据特殊复杂巨系统协同演化的基点是层次性的原理,我们首先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中观的组织层面、微观的家庭或个体层面,剖析了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内部层次结构,研究了各层次间的多方向多因素的互动联系,继而考察了其协同演化的内在动力及其机制,最后,考察了在内在动力和机制作用下,协同演化的功能形态或表现行为是如何促使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相变,达到新的有序,即促使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低碳化的。根据上述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逻辑过程的分析,我们尝试设计出这一协同演化过程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由图可见,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理论模型是由层次结构模块、动力机制模块、功能形态模块、新的有序模块等四大模块有机构成的。各模块内部又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具体阐述如下。

(一)层次结构模块

在该模块中,宏观层面是社会运动,包括支撑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生态环境价值观、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法律政策、制度安排等,其综合作用(体现为制度)具有引发向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演化的制度变革的激励力;中观层面是组织机构,包括各级政府、社区、中介机构、民间社团等组织,其综合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基础的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执行力;微观层面是家庭及其个人,这既是实行生活方式及其支撑体系低碳化的主体,又是低碳支撑体系作用的客体和受众,具有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变革的能动力,是蕴藏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力量源泉。

(二)动力机制模块

该模块揭示了由制度、组织、个体相互作用,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动力机制。其中,制度指的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一些成文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包括国家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企业等部门的规则、规定、合同等约束相关组织和个体的行为规范,并由相关机构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非正式制度是一些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包括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形成的社会伦理道德、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具有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约束力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当前我国已有一些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立法,如《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碳排放的调控起到一定约束作用,但是,仍然缺乏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包括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的整体立法思维,缺乏这方面的专门法律制度。因此建议国家制定一部既与国际接轨又能保护国家核心利益,包括规范低碳生产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内容的《低碳经济法》,相应地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信贷担保、专项基金、补贴认证、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能协同一致地激励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并有效约束碳排放的政策和法案。开征碳排放税;对新能源技术、碳封存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生产销售给予补贴;对清洁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公共基础设施与投资给予资金支持;以法案的方式对生产、生活中碳排放超标的行为进行处罚;以行政的力量强制性地消除环境“公共物品”外部性特征,切实减少碳排放。在非正式制度方面,要大力提倡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幻灯片、黑板报、墙报等多种媒体和说唱、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宣传普及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文化,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支持城市和乡村移风易俗,践行科技部制定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节能减排措施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写的《低碳生活指南》等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社区可制定低碳生活公约,农村要大力推广沼气、植树造林等保护生态的乡规民约,校园要树立低碳生活校风,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低碳生活调查,撰写个人低碳生活日记,从学生时代起就培养节俭和绿色生活习惯。通过正式制度的强制作用和非正式制度的诱致性作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形成制度的激励合力。

在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动力机制模块中,组织是制度实施的各种机构,它们协同形成生活方式制度变迁的实现机制。它在协同演化中的作用,是不断提高正式制度的公允性及其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性,依据制度内部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联和运行方式,强化制度实施的执行力,不断提高制度执行的力度和水平,以克服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因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实施时的偏离,由此发挥制度的内在功能,降低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提高制度安排的效率和绩效。为此,要建立健全推行低碳生活的各级、各种组织机构,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纳入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尤其要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运用民间的各种力量和市场的经济诱力,使组织的执行力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动力机制模块中的第三个组分是个体,包括家庭和个人。个体是生活方式及其支撑体系的最终载体或最终行动者。它既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寄生宿主,又是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生活方式的嬗变者,能对制度的激励和执行机制作出反应,释放出正能量或负能量。亿万群众一旦树立了生态价值观,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就能成为除旧创新的主体动力,释放巨大的正能量,成为支撑低碳生活方式的铜墙铁壁。因此,支撑体系的伟力在于亿万群众之中。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寄生宿主,传统生活方式的积淀性和历史影响,又往往使他们产生旧的路径依赖及其锁定效应,甚至形成惰性,释放出负能量成为创新的阻力。因此,其惰性的克服、正能量的发挥,确实需要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启蒙和社会运动的推动。这就有赖于制度、组织、个体三者在低碳生活方式内在目的性动力机制运行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协同演化,以克服传统生活方式的惰性和阻力,在制度变迁和创新中推动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三)功能形态模块

功能形态模块表现的是制度、组织、个体三者协同演化形成的协同合力,使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发生外在表现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和表征;一是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合力拉动生活方式运行偏离传统的高碳轨道,打破传统生活方式的高碳锁定效应,表征为个体和群落低碳生活方式意识的提高,全社会移风易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二是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合力,推动低碳生活制度的创新,无论是低碳生活方式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抑或执行机制都在逐步建立,并日益发挥显著的绩效,表征为发生了低碳制度变迁,全社会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力度增强,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的水平提高;三是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支撑人们在践行新的低碳生活方式中,提高生态意识,逐步改变传统的浪费型生活方式,表征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全面发展,全社会生态文明逐渐蔚为风气。

(四)新的有序模块

这个模块是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结果。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在系统外在和内在目的性形成的协同演化动力的作用下,通过体系内的系统涨落形成的巨大协同力,推动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偏离传统的高碳运行轨道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创新中形成了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新的路径,并在制度变革和创新的不断支撑作用下,使新的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发生了新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在全社会逐渐形成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低碳化,并通过循环反馈,不断使支撑体系获得新的制度和创新供给,促使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在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持续协同演化,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功能,最终通过其襁褓和支撑作用,催生培育出低碳生活方式,并使其不断巩固、完善,成为品质不断提高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 协同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动力机制

如果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逻辑过程及理论模型,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考察的话,那么,对协同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则是基于协同演化逻辑过程及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进行的考察。它可以使我们认知协同演化可识别的行为与复制方式,并通过管理学习,帮助我们从对协同演化过程基本特征的分析中,找到协同演化的重要控制变量,有利于协同演化主体形成较优的协同演化机制,以提高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绩效。

(一)协同演化的基本特征

1.多向关联和因果性。从前述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是一个多主体的特殊复杂巨系统,其构成的众多主体又是由许多组分或下级系统构成,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下又有不同的阶段性的结构或组分,呈现多样性和异质性。这种特殊复杂系统存在的现实复杂性,使得每一主体都可以与其它主体发生跨界的放射状的具有互为因果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协同演化具有多向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中,生态环境价值观这个主体,不仅对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而且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结果,又可以作为生态价值观丰富和发展的动因,它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此外,生态环境价值观还可以作为原因影响政府或其它组织的决策,而政府和其它组织的生态决策结果,又成为生态环境价值观普及深化和广泛应用的原因;同时,生态环境价值观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家庭和个体发生因果联系,成为其改变价值观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原因,树立家庭和个体生态环境价值观的结果,又可成为全社会发挥生态保护能力和行动及移风易俗的原因。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价值观与支撑体系内的其它主体发生着放射状的跨界的互为因果联系。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中其它主体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具有这种多向因果联系的特征,由此形成的多主体的相互作用,是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得以发生协同演化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动力来源。

2.多层级和嵌套性。多层级特征指协同演化不仅发生在同一的横向层次中,也发生在纵向的其它较高或较低的层次中,尤其是纵向的层级间的协同演化,是多层次协同演化的重要方面。例如,宏观的低碳制度的横向层次就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如前述,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增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支撑力。但是,低碳制度的激励作用,还必须通过与中观层次组织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化,即由组织在实施中才能发挥现实的低碳生活激励作用。因此,组织的执行力的强弱,对发掘和调节低碳制度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低碳制度与微观层次的家庭和个体也发生相互作用,亿万家庭和个体是低碳制度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大众对低碳制度的公允及学习和创新能动性的发挥,能大大降低组织执行力的交易成本,使低碳制度得以贯彻,成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实际行动,这对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协同演化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这种多层级的互动和相互作用,往往又与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互动者间的相互嵌套性有关。协同演化理论认为,个体或低层级的互动者会与宏观高层级互动者发生空间的嵌套关系。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中的微观互动者家庭和个体,是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并不是孤立或者是超然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之外的独立存在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互动行为。此外,更为广阔的视角昭示我们,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多层级和嵌套性特征,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一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变迁、地理环境、意识形态等宏观背景对微观互动主体的家庭和个体发生重要影响,而且一国的生活方式还会与他国的生活方式发生互动联系,形成跨地界的多层级和嵌套性的协同演化。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这个特征,使我们认识到,其协同互动受到多方面、多因素的影响,扩大支撑体系的开放性,吸取各方面推动协同演化的正能量对于强化支撑力的重要性。

3.非线性和复杂性。非线性指的是系统运动不形成直线关系,不服从叠加原理,表现为不规则运动和突变。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各层次子系统的协同演化,是由一系列反馈路径构成的。由于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存在多层级、多向的复杂的互动反馈机制,各层次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又存在交互作用,使得它们的协同演化路径无法简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形成网络状的非线性反馈路径,通过支撑体系系统在演化中发生的振荡,形成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使得协同演化的路径有可能在不规则的运动中,偏离传统的生活方式支撑体系,通过新的路径,在支撑体系协同力的促使下,跃迁入创新的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这是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在系统内在目的性诱导下协同演化合乎预料的结果。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个突变过程具有的复杂性。一是非线性互动有可能是某一层次的互动者的变化,导致同层次其他互动者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使支撑体系的变化出现不确定性;二是非线性互动联系将在高低层次之间,形成跨层级的网络状“桥梁”,某一层级的变化将通过网络状的“桥梁”直接或间接地将互动传递给另一层级及其内部元素,使体系的不确定性增加。上述两种不确定性的发生将影响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绩效。这种特征昭示,要加强和深化对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推动因素的研究和理解,有效促成支撑体系协同演化发生合乎目的性的突破,预测和防止其可能发生的不可预料的变化,以降低协同演化的复杂性。

4.正反馈和有机性。正反馈指的是系统内外环境变化对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强,使系统逐渐变得很不稳定,进而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正反馈意味着系统本身具有创造新奇、传递新奇和扩散新奇的能力,使系统处于不断扩展之中。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在国际社会不断强化要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人类生存家园的呼声和一系列国际会议通过的相关协议及行动压力下,国际社会的低碳目的性转化为各国国内减少碳排放或降低碳强度的社会目的性,使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在外部社会目的性与内在社会目的性压力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国际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低碳知识、低碳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突现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中互动者的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大大加强,不断释放和增强正反馈能量,促使传统高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稳定性不断发生动摇,经过振荡、涨落、突变,使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创新路径远离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路径。

但是,从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整体来看,这种正反馈的协同演化又呈现出有机性。因为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对传统路径的偏离,及对新的低碳生活方式的探寻,毕竟发生在传统的生活方式支撑体系这个母体或温床之中,且生活方式低碳化演变存在于处于微观层级的亿万家庭和个体之中,且逐渐成为亿万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为,这使得协同演化总的态势呈现出柔性、响应性和实践性,而不是由上而下的命令式刚性的演变。因此,低碳生活方式在其支撑体系襁褓中有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重视这个过程的有机性,有助于移风易俗和制度变迁,保持变革中的社会和谐。

5.路径依赖和可控性。路径依赖是与系统正反馈相联系的路径自我强化。在正反馈机制和报酬递增规律的共同作用下,随机的非线性系统可能会受到一些干扰,但是,它仍然会使系统在某一偶然事件的影响下,沿着一条固定的轨道或路径演化下去,亦即形成一种所谓“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势”[4],并持续较长时间锁定在由某一事件引起的路径上,致使系统从一种不好的路径转变为好的路径的过程,需要一段等待的时间,这一等待时间即是表现为路径依赖及其派生的惰性。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而这个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它要形成孕育、培植、完善和维系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环境条件或滋生土壤,是需要一定的时空条件的自构筑、自强化的过程的。这就是说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演化理论所说的路径依赖。这种环境条件和滋生土壤,不仅使改变旧的生活方式支撑体系需要克服这种“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势”,而且,创造新的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也必须利用这种“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势”。可见,路径依赖不但存在于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中,而且毫不例外地也存在于新的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之中,因为它是系统演化的内在固有特征。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是一个人工复合巨系统,无论是宏观的社会运动,还是中观的组织机构,抑或微观的家庭和个体,都有人的“有意识”的作用。在这个人工复杂巨系统中,人既是系统的部件又是系统本身的目的所在,支撑体系的最优控制和决策,都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强烈影响。人的服从目的性的能动作用,使支撑体系的演变受到路径依赖的天择影响的同时,又具有人为的可控性,二者成为矛盾的统一体。其符合社会目的性的矛盾运动,是旧的路径依赖得以克服和新的路径依赖得以形成的动力源泉。由此可见,支撑体系外在的低碳目的性和内在低碳目的性的强弱,对支撑体系演化结果的生成程度和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动力机制

当代系统论揭示出系统自演化发展的动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机制,即系统与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外在目的性控制与反馈;二是内在目的性机制,即系统为稳定生存与发展而寻求的“系统的优化”目标;三是内在确定性机制,即系统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四是内在随机性机制,即系统演化中的随机性涨落力及其关联放大[5]。为此,我们有必要依据系统学的理论,展开对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支撑力形成及其强化的具体分析。

1.国际社会目的性的控制与反馈力。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高碳化,造成了当今满目疮痍的地球: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表气候异常、冰川融化、病毒和瘟疫蔓延、物种迅速灭绝、各种灾害性的气候和地理变化无情报复着人类。人类的地球家园已岌岌可危,一场拯救人类生存的国际绿色运动已风靡全球。尤其是近年来气候问题,已成为联合国的紧迫议题。联合国大会或各种国际化会议多次讨论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行动宣言,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进行约束。人类的生活消费是当今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生活消费的碳排放已占其全部碳排放量的70%以上。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呼声、行动,降低碳排放的科学技术、物质设施和资金项目已在全球一体化的开放背景下传导和输入各国,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等有关低碳发展的国际决议约束下发生跨国界的互动,承担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一国构建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外在控制和压力。它以反馈的方式与世界各国的政界、科技界、企业界、金融界以及民间等相关组织发生信息、物质、能量、资金、科技以及项目等方面的多层次多向的因果互动联系,形成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外在目的性动力。国际社会对于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的压力越大,交流的物质、能量、信息越多越频繁,这种外在目的性动力就越大,传导给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协同演化的驱动力也越大。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应紧跟世界潮流,积极参与低碳发展的国际会议,取得和强化国际协商对话的话语权;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低碳合作与交流活动,树立挺立和支配世界低碳发展潮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国际低碳合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保障国家核心利益长期发展的前提下,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低碳发展的科学技术、资金、人才,积极参与相关项目,推动国内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建立。

2.支撑体系内在目的性应变与优化响应力。系统论告诉我们,封闭的系统是个惯性平衡静态的系统,不与外界发生交流,得不到外力的作用。系统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条件和能力,取决于系统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又来自为系统生存与发展而优化的目的性。它可以转化为系统内在的对外界压力的应变、响应与优化的能力。国际社会对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压力越大,通过开放的传导作用,促使国内对生活方式低碳化转型的目的性越明确、紧迫性越强,争取和接受外来促进生活方式低碳转型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高,与之相联系和发生互动的国内各项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制度法规、政策措施就会越得力,促进生活方式低碳化支撑体系构建的条件就会越好,物质基础和科技条件就会越雄厚和优越,家庭与个体的低碳生活方式认知和行动就会越自觉。这样,生活方式低碳化支撑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由于外在目的性与内在目的性的相互作用,国内低碳转型目的性进一步明确,响应外在目的性的应变与优化响应力增强后,又会转化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地争取获得外界的低碳物质、能量和信息。如此循环互动、相互促进,可以促进内在目的性的不断提升和优化,使国内对生活方式转型的应变、响应和优化动力越强,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不断趋于完善,产生更强的低碳生活支撑力。

为增强国内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应变、响应和优化能力,可考虑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国家要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列为国家战略,统筹规划和协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低碳化的目标、步骤、战略措施、监督评价及其反馈;二是要科学地进行低碳立法。要在法律上明确自然环境的产权,将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产权化、明晰化;三是要建立和开放碳交易市场、制定交易规则,并使之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四是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并适时开征碳税和其他污染物的课税;五是要在财政税收、信用担保、金融保险、优惠补贴、专项基金、政府采购等宏观措施方面,大力支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转型;六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供求、价格、竞争、合作等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激励企业、家庭和个人出于利益的考虑积极参与和践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化;七是发挥意识形态和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作用,大力宣传生态价值观,切实打造低碳文化,推动生态文明,降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化交易成本,并使之蔚为新的社会风尚。总之,要综合运用上述措施提高低碳发展的开放性,强化和优化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内在目的性,使之不断增强应变、响应和优化发展的能力。

3.支撑体系内在协同力。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由此可见,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演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支撑体系内部。哈肯的协同学进一步指出,这种内在动力主要来自系统内各组分或构成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即系统的协同力[6]。而系统的非线性特征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能,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不能从其子系统的简单相加而得到,整体的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叠加之和,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放大的功能,即1+1>2,这是构成系统演变动力的主要源泉。

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是一个包含社会运动、组织机构、家庭和个体的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因果联系的非线性复杂巨系统。要增强其内在的确定性演化动力,必须从增强系统的非线性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增大支撑体系的内在势能,使各层次间及其构成组分之间扩大差异性,增大势能差,远离平衡态。而其内在势能的增加来自环境,因此要扩大开放,顺应国际低碳发展潮流,加强与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交流,努力宣传国内外的生态价值观,形成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公共舆论,尤其要引进和吸收国际低碳知识、低碳科技、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低碳设施和项目,提高国民的低碳生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质量和势能得到提升,形成变革和促进生活方式低碳转型的高屋建瓴般的态势,使国民充分理解变革传统高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变革的自觉性。其次,要建立支撑体系构成元素间的非线性联系和相互作用。畅通和强化低碳支撑体系构成元素间的多向因果联系;借鉴国外低碳生活方式转型的制度安排,完善和强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增强制度的激励力;建立和健全促进生活方式低碳化的相关组织机构,提高其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工作效率;发挥家庭和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转变高碳消费、践行低碳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切实遵循《全民节能减排手册》和《低碳生活指南》的要求,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减少碳排放,使制度的激励力、组织的执行力、家庭和个体的能动力相互促进、协同演进,提高支撑体系的功能,强化其支撑力。

4.支撑体系随机性动力。系统论揭示了事物和系统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存在着随机涨落而形成的系统随机性动力的规律。所谓涨落,是指系统中的某些变量或行为相对宏观均值的偏离。涨落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它可以由系统内部要素变化引起,也可以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系统出现随机涨落。普利高津曾指出:“动力学方程的决定论特点和随机性涨落难解难分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组成该系统的历史。”[7]

可见涨落体现了系统演化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涨落既是对处于稳定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进入新的稳态的动力。虽然构成系统的组分或要素与其他系统的组分或要素发生的因果制约具有决定作用,但这种因果制约作用具有相互作用的特征,是非线性的。它使系统的演化具有随机性,而实际系统的演化路径,是由涨落来决定的,当系统的涨落达到阀值附近时,涨落被不稳定的系统放大,最后促使系统达到新的宏观态。因此,普利高津提出了涨落导致有序的论断。可见,在非平衡系统具有形成有序结构的宏观条件后,涨落对实现新的有序结构起着决定作用。

在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演化过程中,虽然支撑体系内的协同力对演化动力起着决定作用,但是,它要打破传统高碳生活方式路径依赖,还必须通过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内由非线性特征形成的随机涨落作“桥梁”,才能破坏高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的藩篱,跃变为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

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以下措施:一是要建立和实施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以系统学、生态学、气候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实验经验为判据,探索支撑体系的涨落轨迹,掌握其发生涨落的控制变量,认知发生跃变的阀值。二是要建立相应的调控机制。在传统的生活方式支撑系统涨落处于阀值前,促使支撑体系的微小涨落,通过其构成系统的相干作用,耦合放大成“巨涨落”,使传统高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处于临近阀值状态,失去稳定,并发生创新跃变为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三是要建立相应的稳定机制。当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形成低碳宏观态后,新的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面临着发生可逆和不可逆两种可能性。因此,要及时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和促使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形成耗散结构。这些条件包括支持和鼓励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支撑体系内在的非线性和差异性,使之释放和强化自身的活力和抵抗力;防止其发生可逆变化,促进其维护和支撑低碳创新的不可逆变化,以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新的路径依赖,使低碳生活方式支撑体系发生自强化作用,并不断获得完善和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EB/OL].[2007-09-05]. http://www.most.gov.cn/ztzl/jqjnjp/qmjnjpsc/qmjnjpsc-ml.htm

[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低碳生活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0

[3]黄凯南.共同演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97-101.

[4]Witt.U.Evolutionnary Econmics[M].Eduard: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3.

[5]张华夏.再论差异,对立和系统中的矛盾性[J].系统辩证学学报, 1995,3(1):1-10.

[6]赫尔曼·哈肯,郭治安译.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7]普利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中文版)[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张群喜)

Research on Low-Carbon Lifestyle Support System——Based on Coevolution Analysis Framework

LI Haiya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System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sha 410003,China)

At present,there has no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low-carbon lifestyle support system at home yet;and the main method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upporting researches on it is still limited to the linear single-factor static analysis,lacking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ognition.Therefore,this article makes an attempt to use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subjects such as systematology,synergetics,economics and evolution to form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coevolution analysis framework,thus making the following cognitions:firstly,it thinks low-carbon lifestyle support should have an integral framework in coordination with evolution,then the amplified collaborative support force can be formed.Secondly,coevolution follows a certain logical process and builds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is which is organically composed of four modules including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ule,dynamic mechanism module,functional morphology module and new orderly module.Thirdly,coevolution has fiv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multidirectional causality,multiple hierarchies&embedability,nonlinearity&complexity,positive feedback&organic characteristic,path dependence&controllability;its dynamic mechanism includes purposive control and feedback for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internal deterministic collaborative force of support system as well as the random dynamic of support system.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force of coevolution.

low-carbon lifestyle;lupport system;coevolution

D58;C913.3

A

1674-9014(2014)05-0042-09

2014-07-2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低碳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10CJY006)。

李海燕,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经济可持续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经济。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协同制度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