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2014-02-24 08:54钟良萍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含山县韵母普通话

钟良萍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含山方言中亲属称谓概况

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与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各个民族都有亲属制度,即使是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落后民族也是如此。亲属称谓反映着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反映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含山县位于安徽省的中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含山包括九个镇、一个乡,我们主要研究含山县包括内的乡镇的亲属称谓词。

1.1 含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分类

对于亲属称谓的列举,本文将其分为长辈、平辈和晚辈三个方面。

1.1.1 长辈亲属称谓

含山方言中舅父、舅母、姑妈、姑父、姨妈、姨夫一般都按长幼排序,年纪最大的称“大舅”、“大舅妈”、“大娘”、“大姨父”,其次按长幼称为“二舅”、“二舅妈”等。伯父和叔叔按长幼排序,称为“达达”、“二达”、“三达”,也可称“二爸”、“三爸”,伯母也按长幼排序,依次称为“大妈”、“二妈”、“三妈”等。长辈中未提到的,是与普通话相同的。

1.1.2 平辈亲属称谓

含山方言中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平辈无论是自己这方还是妻子那方,面称上女的都叫“姐”,男的叫“哥”,对于比自己年轻的,面称都直接叫名字。在叔表、姑舅和姨表姐妹和兄弟前面一般在背称的时候在前加上关系,如“表姐”,指姨表姐姐。

1.1.3 晚辈亲属称谓

含山方言通常将普通话中的“儿子”称为“侠子”,“女儿”称为“丫头”,而普通话中的“丫头”指未婚的女性,则没有“侠子”这个称呼。还有,含山方言对于晚辈在面称上基本上都是“直呼其名”。

1.2 含山方言中的一些特殊亲属称谓词

含山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称谓词,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比较特殊的称谓词。

1.2.1 姥姥

“姥姥”这个词在含山方言中一般用来称呼父亲的姐妹,即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姑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般称姑姑为姥姥,但对于姑姑的丈夫,却称之为“男姥姥”,在前面加上性别词以区分。如果父亲的姐妹比较多,对于女性就称“大姥”、“二姥”等,对于她们的配偶,尤其是大姐的丈夫,在含山方言中称之为“男大姥”,对于其他的姑父,却不称为“男二姥”、“男三姥”,一律称之为“姥姥”。在仙踪方言中,对父亲的姐妹也称“姥姥”,但对大姐的丈夫,却称为“大姑姨”,尤其是“姨”的发音接近“爷”(轻声)。

1.2.2 家婆、家公

含山方言中对外婆的称呼是“家婆”,其中“家”的发音为“嘎”,“婆”是轻声。对于“外公”,含山方言中是“家公”,其中的公是普通话中“爷”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对娘家亲属的重视程度。

1.3 含山方言亲属称谓与普通话的称谓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含山方言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它也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1.3.1 相同之处

含山方言亲属称谓与普通话亲属称谓一致的地方是均将母系亲属称谓与父系亲属称谓区别得十分清楚。例如,含山方言中将儿子的女儿或儿子称“孙女”或“孙子”,把女儿的儿子或女儿称“外孙”或“外孙女”等。“母之考委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理的反映。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在宗法社会中,财产的继承人是父系男性成员,故这样的文化心理需要在称谓中区分父系和母系亲属。

1.3.2 不同之处

含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与普通话的不同首先表现在用词上。对于父亲的兄弟称“伯”或“达达”,按长幼排行分为“大伯”、“二伯”,父亲的弟弟称“达达”,按长幼依次为“二达”、“三达”。在普通话中父亲的弟弟一般称为“叔叔”或“叔父”。北京话对于父亲弟弟的妻子称“叔母”或“婶婶”,而在含山方言中称“娘娘”。普通话中“兄弟”指哥哥和弟弟,含山方言中“兄弟”一般只指弟弟,在普通话里表示一家里有兄弟几人的意思在含山方言里一般用“家里弟兄几个”来表示。这主要是范围的大小不同。

二、含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的语音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耍的交际工具。人与人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含山方言有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5个韵母(包括鼻化的和人声韵),5个声调(不包括轻声)。含山方言亲属称谓词也有同样的声韵调特点。含山县方言亲属称谓语音特点主要体现变读现象丰富。现对韵母和声调的变读进行分析:

2.1 韵母的变读

含山方言中,韵母的变读现象非常普遍。现在具体分析如下:

(1)称谓语“娘”

含山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中,“娘”字的变读最为丰富,变读后增加的称谓语也最多。含山方言中“娘”字只表示母亲的姐妹,而且只有一个读音,最大的姨妈称为“大娘”。

(2)称谓语“大伯”

含山方言中,有的亲属称谓语变读韵母时需加“大”,以表示是家中最长者。如面称父亲的哥哥“大伯”时需变读韵母,有时也叫大伯伯。

2.2 声调的变读

方言中常用声调的不同区别面称和背称,含山县方言中体现为“老”字。“老”字在亲属称谓语中表示两种含义:一是表示辈分的关系。另一是表示对长辈或平辈的尊称。对平辈用“老”字多显示两人的关系亲近。有些称谓语前用“老”字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作为词头。含山方言称谓长辈或平辈时,“老”字声调为535,如:老奶奶(曾祖母)、姥爷(外祖父)、老哥(大哥)等。另外,含山方言面称老婆时表示两种含义。一种表示“妻子”,“老”字声调变为24;另一表示“婆婆”,“老”字读本调,它们主要是通过声调的差异区别称谓语的意义。

三、含山方言亲属称谓的词汇特征

亲属称谓词汇反映的是人们对血缘和姻缘关系的认识与界定,它是各种语言里固有的、古老的、稳固的词语中的一部分,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3.1 构词方式

含山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式有:

(1)词根单用,如爸、妈、娘、哥、姐、婆等;

(2)重叠式

①叠音词,称呼父亲、母亲,以及父亲家里的长辈的词语较多重叠式,如“爹爹,奶奶,妈妈,大伯伯”。重叠式是一种能表示亲昵的语音形式,如达达、姥姥、舅舅、妹妹、等;

②词根重叠构成重叠式复合词,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3)附加式。很多亲属称谓词都是用附加式构成的,比如二层和三层亲属中的“伯伯,妈(伯伯的妻子),佬,婶,姑,姑爷,舅舅,舅妈,姨,姨佬”前面都必须加上排行,不能孤零零地只称呼“伯伯”。即便父亲只有一个哥哥,也要称“大伯伯”;只有一个弟弟,也要称“二达”。

(4)内部屈折,变读别义。在同一方言中,同一个词形可能指称不同的亲属称谓。某方言中词形上相同而读音不同的词可以是同出一源,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或者是从不同的方言进人本方言,因而词形相同,词的语音形式不同,对本方言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完全意识不到两个词之间的这种“同形”关系。如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用同一汉字形式表示不同的亲属称谓意义,称谓不同的对象。这种同形的亲属称谓其区别意义的方法主要是变音别义。其中包括变调、变韵母等,也有同时采用变调和变韵母的手段。

3.2 词形变化

(1)用词根相同的单音词和双音词来区别不同的亲属称谓,重叠后意义发生变化,如:含山方言中“婆”指外婆,“婆婆”即指普通话中的“婆婆”。又如:爹爹(祖父,外祖父,与祖父同辈或年老的男子)——爹 (旧时称父亲);爷爷——爷(旧时称父亲,现在用于熟语中,“儿大爷难做”“打爷骂娘”);伢伢(面称婴儿)——伢(孩子)。

(2)亲属称谓词的简化

简化后的亲属称谓语,表示亲属差别的构词成分都不存在了。对堂表兄弟姐妹的称呼一般不冠“堂”“表”,如称呼表哥一般直呼“哥”或“序数词/名+哥”就行了;用“伯伯”或“叔叔”称呼与父母同辈的男性,用“娘娘”或“姨娘”称呼与父母同辈的女性;对与祖父母同辈的老年人统称“爹爹”或“奶奶”。这是由于大部分家庭已摆脱了森严的宗族关系的束缚,称呼也变得更简单随意。

(3)亲属称谓词的消失

由于四世、五世同堂家庭的锐减,有关亲属称谓消失得很快。例如“重外孙”、“重外孙姑娘”、“重孙子”、“重孙姑娘”、“孙子”及其下辈配偶的相应亲属称谓。

四、含山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特征

4.1 婚姻制度与亲属称谓

婚姻形式是人类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一定的婚姻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亲属关系。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典范,它反映在亲属制度中,记录在亲属称谓词语里。汉语里的特殊称谓自然记录着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含山县方言中也存在着此类现象。在中国古代就存在“男性异称”现象。例如“侄子”既指男又指女,这与婚姻制度有关。《仪礼》:“谓吾姑者吾谓之侄。”显然“侄”在上古既可以称呼男性,也可以称呼女性,也专指女子对兄弟之子的称呼。在母系社会的族外群婚习俗中,一群女子所生育的儿女都是一群男子的儿女,“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而且他们在长大以后一定都要回到自己原先的族群中去,即男性幼辈都要回到母系一方去。因此既无后世意义上的“伯父”、“叔父”之别,又无后世意义上的亲子、侄子之分。父亲们和儿女们都分别用“伯、仲、叔、季”或“甲、乙、丙、丁”标号来区别长幼,不分男女。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侄儿”、“侄女”一类的称谓词是很自然的。正因为儿女们都用“甲、乙、丙、丁”来称呼,不分男女,后来演变为用“姊妹”来称谓同辈,也不分男女。

4.2 宗法制度与亲属称谓

含山县方言中所体现的宗法制最突出的是 “长幼有序”,表现最突出的是对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属称谓上,都要突出被称呼人的年龄排行。如对父亲兄弟的称呼“大达、二达、三达”,这主要是因为把他们都看作家庭的重要成员,与自己父母亲对等的地位。这正是父权家长制深远影响下的产物。含山县方言用 “舅舅”“达达”“叔叔”“婶婶”“姨娘”“姥姥”等许多称谓来表达复杂的人物亲属关系,但英语中却直接用“uncle”、“aunt”两个称谓直接概括完。其实具有这么多种类的亲属称谓词恰好可以表达出中国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哪怕是在亲属之间也是等级森严的。从这可以进一步反映出儒家“仁孝”、“正名”的思想。

4.3 人际关系与亲属称谓

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方言亲属称谓经常出现从他亲属称谓,包括“从夫”和“从妻”两种。比如,岳父(公公)、岳母(婆婆)面称时随妻(夫)称为“爸”、“姆妈”。另外,方言中有些亲属称谓语会向外扩张,即彼此之间不具有亲缘关系的人也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互相称呼,因为使用者认为使用亲属称谓语能够起到缩小说话人和说话对象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的作用,显得彼此更亲近,更容易消除障碍。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拟亲属称谓语”。

五、结语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亲属称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特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组合特点深受汉族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但在当前社会中,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人们多为独生子女,没有以前那种复杂的亲属关系,家庭观念趋于减弱,对亲属称谓的认识也越来越薄弱。这是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照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将来越趋于简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希望它能在现实中淡化的背景下,能在文化上保存下来,流传后代。

[1]黄慧敏.巢湖方言与蚌埠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之比较[N].人文社科,2003.

[2]孙琳.安庆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N].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4.

[3]米瑞瑞.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J].文教资料,2011年4月号中旬刊.

[4]高璇.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N].语言研究,2011.

[5]岳佳.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N].西安社会科学,2010.

[6]喻黎.仙桃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形式特点[J].2011.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2009.

[8]蒋宗霞.安徽含山方言的“毫”及相关结构的用法[J]宿州学院学报,2007,2.

[9]Summary of Trends in the Family Domain.[N]http:// www.lw23.com.

猜你喜欢
含山县韵母普通话
残疾人老年大学开班
声母韵母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之研究——以马鞍山市含山县实践为例
单韵母扛声调
1960-2017年含山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含山县:老年教育全县开花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