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人就是矫情”

2014-02-26 09:50金立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苏童黎明命运

或许很多读者,特别是专业的“高级”读者会将苏童小说《她的名字》看作一个隐喻。小说女主人公段福妹执着地要改名字。改名字的显性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而深层的隐性目标则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这个故事就和自我有关,和命运有关,和重大的意义有关。而我,不知怎么,在看完小说后却不由自主想起了热播的《甄嬛传》里的热门台词:“贱人就是矫情。”

是呀,你想,那段福妹,普通家庭出身,就算“身材不知要比顾莎莎苗条多少倍”、“皮肤好”,其实也不过“容貌普通”,至于“连凌紫也羡慕不已”云云,要么就是这好朋友灌的迷魂汤,要么就是福妹自己的臆想。其实,凌紫和福妹合伙找李黎明改名字的一大段铺陈,明里看是福妹想方设法改名字,暗里却是挑明了福妹在她的小社会里的真正的地位:李黎明吻福妹,“那个吻就草草结束了”;李黎明吻绫紫,“眼睛里有一簇炽烈的光焰”、“福妹觉得他对阿紫的吻很投入”。可见,段福妹之叫段福妹其实也不亏,那和林黛玉如果本名叫林福妹的后果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可是她却偏偏以为是这“俗气而卑下”的名字“提前毁坏了她的生活”,完全没料到其实自己本来就是“俗气而卑下”的。于是,她要折腾她要闹,这不就是上海话所谓“作”,这不就是“贱人就是矫情”吗?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贱人就是矫情”这句话为什么会流行?我揣度,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其所形成的那种搭配——单单是贱人,单单是矫情,都不会引起快感,倘若是“贵人矫情”,或者“贱人安分”,那再自然不过了。可是偏偏“贱人”和“矫情”搭配在一起就有喜剧效果了,就值得讥讽了。比方说,《项链》里的玛蒂尔德是否也有点“贱人就是矫情”的味道呢?

小说嘛,本质上还是说故事的。“贱人就是矫情”的故事究竟该如何演绎?不外乎这样两种模式:其一,正说,突出“贱人就是矫情”的可笑;其二,反说,原来矫情的不是贱人,而是贵人,比方说如果写默多克的前妻邓文迪就可以用这个模式,因为她成功了所以那矫情就成了野心雄心而不复被取笑了。这个模式其实也可以有另外两个名字,就是“灰姑娘”或“丑小鸭”模式。总之,贱人没有矫情的资格,或者那个矫情的不是贱人。

但是《她的名字》似乎没有遵照以上的任何一种写法。它并没有突出“贱人就是矫情”的可笑。段福妹是“贱人”无疑,但是少女无知,为了名字着魔,和她们关注星座之类又有多大区别?而改名后怕暴露底细的那些窘迫和尴尬也不过点到为止,情节并未在此处无节制的铺延。小说甚至连福妹改名过程中付出的小小代价——一个初吻和一个有年头的铜炉——都没有加以渲染。小说也没有将故事廉价地写成一个段福妹改名后鸡变凤凰的传奇——那么当初的改名就成了一种坚毅、执着、独立自主的象征。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多少伟人在他们还不是伟人的时候也改了名字啊,我们今天难道会因此联想起“贱人就是矫情”吗?当然小说更没有赋予福妹俄狄浦斯般的悲壮,这个应该是很明显的。

总之,《她的名字》用了一个喜剧的题材,结果却让我们的情感无处安放——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贱人就是矫情”,可惜,却没有领情的对象——既无人欣赏,也无人讥讽。这同时也是小说中福妹周围的人对福妹改名的态度。对福妹改名具有最强烈情感反应的父亲,对这桩事情的理解亦完全和福妹的心思错位;至于周围出力的朋友则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写到此处,我开始感到寒意。是的,“贱人就是矫情”的背后,其实正是孤独。

想想我们自己吧,又比福妹强到哪里,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大大小小成功传奇的时代,我们,人之中的大多数却承重着生老病死的种种负累。我们又能收获多少真正的帮助、同情和欣赏呢?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因为成功,当初的矫情可以收获追认,否则,只有两条路——要么安于命运,要么接受耻笑!福妹不想因为一个平庸的名字变得“无名”——可最后还不是落得个“无名”的结局——“听起来,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名字了。如果不是去参加这场追悼会,谁还记得她有过这个土气而吉祥的名字呢?”我们比福妹强些的地方也许就在于我们比她安分,没有非分之想,不会剑走偏锋,如此而已。

苏童没有如方方写《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那样直接写一个打动人的“底层叙事”,而是挑了有些“贱人就是矫情”的福妹做主人公,这是他的障眼法吗?如果我们定要从中寻找什么类似俄狄浦斯的“命运主题”——在以为终极价值不过那么回事的苏童看来,或许正可谓“贱人就是矫情”吧。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猜你喜欢
苏童黎明命运
命运的更迭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黎明之光
黎明之子
美若黎明
命运秀
黎明
被冤枉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