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探索

2014-02-26 09:59毕德良张建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本环节

毕德良+张建萍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综合性较强,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更应重视。眼下全国上下一致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那么,作为教师应切实把握课堂四十五分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四十五分钟内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免造成高分低能。

从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来看,首先要重视认识过程的完整性,所谓结构,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长期以来,语文课与别的许多课一样,每一堂大致设有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这样“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算不算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呢?

诚然,从“五个环节”的外部标识来看,它们能够称得上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了相应的“搭配”和“排列”,但是,仔细推敲,它们只是一个“过程”的连续,是几个只有外部标志的“阶段”在形式上的组合。听有些语文课,尽管“五个环节”完整得很,但获得的印象,并无“紧凑”、“完整”可言,这就说明环节的“完整”,并不就是结构的“谨严”,正如一篇文章,总有开头、主题、结尾或起承转合,但他们并不就是文章的结构一样。

课堂教学的结构,不应当是对于上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做简单的划分和分配,而应当以教学这一富有特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从而确定其原则。教学的过程,事实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解并比较熟练地掌握知识,同时培养有关的能力,发展相应的智力的过程。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应当是与所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相一致的。那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并由认识到实践,学会从吸收到运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即学会知识的转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有了这两个飞跃,“认识”方能比较完全。当然,认识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

从课堂教学结构来看,其次应重视组成部分的综合性。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结构课堂教学,就为课堂教学的“结构”敷设了一条“主轴”,围绕课堂教学纵向发展的“主轴”,首先要摆正教师、学生和课本三者的关系。有些教师对于三者关系的处理是:教师——课本——学生,即教师通过对于课本的教学,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另一些教师的处理是教师——学生——课本,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内因”去理解并掌握课本。显然,第二种的处理,才是正确的办法。还要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尽可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各自为政”,分别完成。课堂上要畅通“反馈”的渠道。由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尝试”和“发展”,学生的尝试势必有深有浅之分,发现也势必有误、偏全之别。而由于学生在课堂里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学生的水平有参差。认识事物的速度和程度势必有高低,他们作出的“反馈” 也是必有差异。这样,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思维“反馈”,教师也就善于扑捉这些反馈,并有意识地使他们产生“撞击”或“交流”。这样,课堂教学就不至于成为教师信息的简单传递。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以及注意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围绕按学生认识规律安排的纵向的“主轴”,就有可能形成有著有辅、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进行学习,学生就有可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结构还要重视不拘一格的应变力。感知、深化、迁移,是对学生认识过程的简便的划分,就这三者而言,它们也并不能截然划分,往往在深化中有感知,在感知中有迁移,而迁移则是另一个层次上的感知和深化。所以教学得法的同志,又总能因人、因时而异,不拘一格,善于应变。总之,当我们将现代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这三者融会贯通的时候,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将是确定无疑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在课堂上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用脑,主动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毕德良,张建萍,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本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