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寻找一条走向内心的通道

2014-02-26 10:05朱建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于勒内心智慧

长期以来,以固定的套路应答教师的提问、习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的阅读教学,造成了课堂交流的失真与虚伪。比如,赏析一个句子,老师会总结出一个套路:用什么手法(一般是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教师并不关心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这个句子,有没有真正感受和欣赏到这个句子里蕴含的美,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回答合乎不合乎教师自己定下的“要求”和“答案”,学生这样的回答在考试中能不能得分,能得多少分。有一次,笔者去听校内一位教师执教的梁衡的《夏》,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你最喜欢文中哪些描写?你为什么喜欢?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教学环节是在教师总结出夏的三个特点——“热烈”、“紧张”和“急促”之后而进行的,正因如此,笔者满耳听到学生回答的是“生动地写出”——“这一句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地写出夏的热烈的特点”,“这一句采用了反复的方法,生动写出了夏的紧张的特点”。学生回答的句式惊人的一致,仿佛是在背答案似的。

这样的情况,让笔者深感转变陈旧的阅读观、摒弃模式化的教学套路的必要;深感我们的教学关注点只有投置在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读”上,我们的教学重心只有放在如何有目的地、有效地组织学生听说读写上,阅读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程红兵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师:我用一副对联概括两大部分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盼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身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生1: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1: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2:“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3:“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提供上下联,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拟横批,这样的教学环节训练的是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拟横批”,一方面它能诱发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理解;另一方面,它又促进学生表达这种理解,它把文本世界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连接在一起,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这个真实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桥梁,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心与心的联通,读而有所得,得而寄之言,课堂呈现的是对话的真实。富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实阅读,真实思考,真实理解,真实表达,真实交流,或者说,实现这样的真实,正是语文教师智慧的体现。

要让学生真正地听说读写起来,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就是想方设法地让听说读写与学生的内心连接。只有与学生的内心链接,听说读写才能成为一面镜子,从中窥见文本的“内心”,它才能成为一条通道,以此传递自己的“内心”。很多时候,读与听是心与心的沟通,说与写是心与心的交流,唯有在真实的状态下,置身在特定情境中,才能实现这样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是说,真实的听说读写状态,才能促就真实的听说读写。所谓真实的听说读写状态,实质上就是指听说读写链接起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听说读写成为传递或表达内心的通道的时刻。显然,阅读教学只有开辟出这样的通道,学生才能“言为心声”,才能真正地听说读写起来;如果不能营造出这样的“时刻”,学生们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很可能就是“言不由衷”的,或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结论,或者是套话、假话式的应答。

阅读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教师智慧地寻找到一条通向学生内心深处的通道。这条通道把文本世界与学生的内心世界链接起来,从而给阅读教学创设出一个真实的听说读写环境。有了这样的真实环境,听说读写本身才可能成为课堂对话的平台与手段,听说读写活动才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利用这种平台与手段,通过这个途径和方式,改变的将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质态和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变的将是阅读教学的面貌和阅读教学的内质。

朱建清,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猜你喜欢
于勒内心智慧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