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阅读指导的方法探寻

2014-02-26 10:07穆会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比作出场刘备

我们学习古代小说第四单元章回小说时采取“学生阅读、学生展示”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有的同学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有的同学对课文中诸葛亮的出场很感兴趣,他们认真阅读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他们自信地讲课,挥洒自如的发挥,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全班同学都喜欢上了读古代小说,也有了参与课堂的热情。我们先是写好倡议书,鼓励同学们组建兴趣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点做深入探究,然后老师给以指导,并要求学生写出实用的教案。见附件:

第一阶段:拟写倡议书——第四单元学习建议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内容自定)。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组长一人,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争取脱稿,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要有总结,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赵剑龙,张逸超,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屡出奇谋,用兵如神,是刘备的重要谋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把自己比作寒鸦,把诸葛亮比作鸾凤,把自己比作莹火虫,把他比作明月,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这是第一次出场,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他把天比作园盖,把陆地比作棋局,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第二次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正式出场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第三次,作者先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形容他有神仙之概,后来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割据势力,并给刘备建议,诸葛亮身虽在茅庐,天下变化尽在他掌中,可见谋略之高,眼光之远。

总结:诸葛亮出场特点,由虚到实,由淡到浓,在读者视野中徐徐走来,给读者留下有层次而又深刻的印象。

穆会娟,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猜你喜欢
比作出场刘备
月师
读懂刘备
刘备与徐州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出场、占位,及其批判——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研究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