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即兴听评作文教学法

2014-02-26 10:14吴金凤马爱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藤野性格特点鲁迅

吴金凤+马爱香

作文课一般都是连堂,我对两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堂课教师出题目(命题、半命题、话题或给材料作文),并作以简单的分析,指出写作相关的思路和技巧等,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要求一律当堂出稿且不得打草稿,只能腹中构思。第二堂课完成评定任务。

即兴听评的具体内容:

1.评主题的深度。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体现思想立意,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不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的表达意图。如写人的记叙文,首先应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写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并对其品行进行评论。如王晓倩同学写的《我的母亲》,把主人公放在后母的角度来写,自然,母亲的宽容、大度、仁慈、善良较之常人更是可贵的。

其次,要评文章的社会主题。把后母置于不同的时代,这一形象的高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王晓倩同学的《我的母亲》相比,胡适先生的母亲更是崇高、伟大。胡母生活在旧社会,不但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条件极差,且儿女没有太多的文化,这一角色扮演起来更难。胡母能做得尽善尽美确实不易,而这一形象的塑造正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平凡女性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引导学生听评作文,要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出发,把握主题立意的角度,同时更要评价主题挖掘的深度。

2.评内容的厚度。

读一篇佳作,你会发现内容绝不是单一乏味的。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作者在组织材料时选取了四件事,而这四件事既有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学业上的指导、评价,又有对他学术上的关心、探究,同时还渗透着民族间的利益抗争。与之相形见绌的恰恰是清国留学生的麻木、愚昧、醉生梦死。无论藤野多么的至高无上,都无法挽留“顿悟”了的鲁迅先生。散文的内容极具厚度:藤野形象立体化,令鲁迅先生终身不忘;清国留学生的醉态多元化,令鲁迅一改人生的宏伟大志——弃医从文,以拯救中国。

学生互评作文的内容,首先应看其能否体现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更应考虑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厚度,是否能多方位的深刻地反映主题。

3、评情节的曲折度。

一篇好的记叙文,故事情节必须感人至深。叙事有起伏,于平常中生意外,甚至偶有悬念骤生,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凡是读过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的,都知道那是发生在解放后的事。没钱买书是很正常的,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牛汉将自己的书拦腰截断送给了同学,父亲知道后,又奇迹般地给他们造了两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两人合用的一本书。作者笔锋一转,又写了自己拥有的真正的第一本书——国语课本。作者的意图是想告诉读者:她本该同时拥有算术、常识和国语三本书,可是老师弄不成(冯百成的绰号)太无能,弄不来另外两本,只能拥有仅此一本而已。文章一波三折,看似诙谐有趣,实乃一股辛酸渗于其中,这是时代的产物。人物也罢,情节也罢,无不折射出时代的烙印,但情节的跌宕最能慑服人心。

4.评语言的色彩。

语言好比是服饰。文章质朴还是华美,主要是由语言形式决定的。当然,语言特色更应该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相谐调,或婉约或凄美,或激昂或豪迈,或真切或朴实,无不因着主题的基调而定。《沁园春·雪》大气磅礴,激奋昂扬,表达出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朱自清的《春》清新、秀丽,娓娓写出了大自然的清纯与美丽;而老舍的文章字字朴实,句句真切,无不体现着老北京的风味。

指导学生评论文字的表现形式,务必与实际内容相联系。在梁晓晴的《我读懂了父爱》中,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他对女儿的关心疼爱都蕴含于默默的行动中。这种老实厚道而不乏亲情的性格,是通过小作者质朴的文字传达出的。如果用词过于华丽,反而会失去质朴的本色。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以及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培养他们欣赏与评判的能力,这也是即兴听评的一大好处。

5. 寓听评作文于课文赏析中,以读促思,以思促写。

我常常把课文教读当作是美文赏析。我让学生自主讨论文章的标题告诉了大家什么?文章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什么?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标题总结主题,通过事件分析人物形象,还会找出不同的手法等。并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运用于作文中,准确地拟题,恰当地取材、组材,深刻地立意。学生互听互评妙趣横生。教与学也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思,以思促写,学生在聆听中悟出了写作技巧,且能够融会贯通。

吴金凤,马爱香,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猜你喜欢
藤野性格特点鲁迅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盘点全国部分省市石商的性格特点
鲁迅《自嘲》句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