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点教好语文

2014-02-26 10:22戴连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夹竹桃教科书重难点

教科书凝聚着作者、编写者诸多心血,每一篇文本都是精华,需要语文教师理性地根据实际情况精读细讲。那么,如何让教科书的使用回归理性,在做好“举一”之后再“反三”呢?

一.明确重难点,有针对地教教科书

入选教科书的文本种类很多,有诗歌、散文、小说、游记等。这些既然能入选教科书就自然有它自身的价值,在整个单元、整册课本、整套教科书中会有相对具体的任务。教学散文时,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教学诗歌时,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其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瑰丽的想象,语言的凝练;说明文教学时,则更多地强调说明方法的教学等。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美丽的图画,尤其是古诗篇章,插图更是精美。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可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作画,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便会画出了一幅幅早春之图,另一方面,通过绘画获得创造的乐趣。

语文教师只有明确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才能展开针对性地教学;这种针对性,一是能让学生每课所学都有所得,再则可以让我们省时高效地实施教学,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益。当然,教科书重难点的明确必须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除了要明确每篇课文的之外,最好教者还得明确本单元教科书在整册教科书,以及本册教科书在整个小学语文阶段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及有哪些重难点等。

二.选择突破点,有智慧地教教科书

教科书重难点明确之后,紧接着就是突破点的选择。这可以从题目入手,也可以从重点词句入手,或从文章的写作特色入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既展现了夹竹桃的美丽,更彰显了其无论何时都一直盛开,具有坚韧不拔的韧性。如何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以为,应该抓住课文的这句话,即——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紧扣“无日”一词,体会出夹竹桃每日都一如既往地盛开;接着让学生想象这每一天有可能是春光明媚的一天,可能是狂风暴雨的一天等。学生明白在夹竹桃风风雨雨的每一天里,变化的可能是气候、季节及伙伴,但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三.留存质疑点,有个性地教教科书

教科书的作用之所以淡化,部分原因源于我们教师错误地以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全无问题出课堂”是完全可能的事情。这是我们主观故意地降低教科书难度,自欺欺人地消除教科书中的疑难点,这既不对学生负责任,也不对自己负责任,更是对教科书不负责任。教科书可质疑的地方很多,有编者的编写意图,有文章的写作风格,有词句的斟酌考虑等。

如,笔者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笔者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这样的教法能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此外,教者由于学识的变化,心境的不同,也有可能对同样的教科书产生不同的疑问;另外,学生由于阅读层次的区别,对同样文章产生歧义也很自然。只有我们平时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能够给自己、学生留存足够解读文本的时间,才能有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的可能;文本内涵才能进而丰富起来,教科书才能越教越有味。

戴连红,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猜你喜欢
夹竹桃教科书重难点
北怀集(其一)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夹竹桃下的人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